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秦俊 《唯实》2001,(9):20-26
本文旨在阐述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一书和1953年关于黑格尔的“绝对“的通信之间的联系.作为哲学瞬间的两个组成部分,1953年通信是杜娜叶夫斯卡娅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基石,而<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则是1953年通信的具体化和回归.正是这两者的完成,最终宣告了哲学瞬间的实现.本文追踪了杜娜叶夫斯卡娅理论中的黑格尔、马克思、列宁根源,并重点分析了1953年“绝对“观念的突破.至此,理论和实践不再分离,一条通向总体自由的道路由此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王东  刘军 《理论学刊》2003,50(3):25-29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不是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而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文版将马克思的手稿分为三个笔记本,并将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部分放入"笔记本Ⅲ"的做法并不科学.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应单独成为<手稿>的"第四笔记"或"第四手稿".<手稿>的主题思想应是实践观思想.<手稿>的实践观思想表现为有机统一的四个方面实践的自然前提、实践的本质内容、实践的歪曲形式及实践的未来表现.这四个方面组成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理论构件,即自然前提论、对象性活动论、异化劳动论,复归环节是人化自然论.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中较难解读的文本,特别是由于他明确表示拒绝哲学中任何以基始第一性为指向的"主义"哲学,所以也很容易让人判定阿多诺会否定现实存在的客观性.本文经过认真的文本解析,指认<否定的辩证法>实际上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并以一种极曲折的形上之思重新肯定了作为理论讨论域基础的客体优先性.这是理解阿多诺哲学理路中的一个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4.
朱志勇 《探索》2006,42(5):120-123
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之谜,并把共产主义看成是对它的解答.如果说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致力于探求历史之谜的理论解答,那么当今中国所做的一切,则是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历史之谜的现实解答.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人怀疑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还有极少数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针对这种现象,文章从<共产党宣言>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出发,如"经济生产基础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世界市场论"、"权力社会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旨在阐明<宣言>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邓小平理论对它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亮 《探索》2006,1(5):161-166
衣俊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一文,有三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实践哲学范式"及"意识哲学范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变是否具有可比性;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本真性"、马克思晚年及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意识哲学范式与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西马化"的问题;文化哲学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的范式选择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7.
叶子犀 《世纪桥》2010,(11):54-5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其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透露出马克思哲学中的自由精神。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法可上溯到黑格尔,但同时我们将黑格尔哲学定性为唯心主义,因而忽略了其哲学理论中的自由之维。实际上,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或绝对精神,并不是一个绝对抽象的、脱离人与社会的主体,而恰恰是社会的产物,是现实的自由的精神力量。而"以人为本"的自由理念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精神是有一致性的。本文将从理论上澄清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内涵,以此加深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自由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阐发这种自由理念的现实意义,让大学生真正地建立起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效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二分观">一文的观点,对乔文的商榷予以答辩,具体探讨了邓小平、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的涵义,指明乔文认为实事求是"浓缩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哲学"的看法,从邓小平、毛泽东那里找不到任何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李永刚 《实践》2004,(4):44
继&lt;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gt;一书出版后,我区知名学者刘文斌教授的新著&lt;文艺批评:实践与理论&gt;又与读者见面了.中宣部刘云山同志曾在&lt;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gt;一书中的“序言“中指出:“刘文斌同志不趋时,不媚俗,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情有独钟,潜心钻研,实属难能可贵.“新著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作者的那种可贵精神及其对马列文论的知、信、行.……  相似文献   

11.
吴焕新 《探索》2003,42(6):137-140
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实践和劳动创造为基石创建人的全面发展观,经历了从抽象表述到科学制定再到系统完善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刻批判异化劳动,确立人类劳动新理念,是马克思萌发产生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劳动实践现为理论基础,全面科学地制定和创立了以高度丰富社会关系为核心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论为科学依据,以充分发展人的创造能力为目的,系统地完善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黄洁 《探索》2001,(2):24-25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所体现的邓小平文艺思想,在文艺应当以"为人民"为出发点和归属、艺术自由与为人民服务、文艺必须以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为崇高使命等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和崭新内容的理论阐述,对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3.
谢本书 《实践》2002,(8):44
马汉儒研究员主编的&lt;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gt;前言指出:“创新也是哲学的灵魂、动力和源泉,哲学不创新就等于没有灵魂、动力和源泉,没有生命力.“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就是一个不断地创新的思想,艾思奇哲学思想的成就也是立足于创新这一基点上的.他研究问题、评论各种社会思想、分析各种社会矛盾时,力求做到客观;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观点,而着眼于实践发展对理论的需要;不囿于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而善于采撷百家之长,故能使新的思想不断萌发,新的见解不断涌现.不容置疑,这种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本身,是哲学思想内容的创新;而且哲学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这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从而奠定了艾思奇哲学思想的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的&lt;大众哲学&gt;到60年代的&lt;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gt;,生动地体现了艾思奇在理论创新上的贡献,也标志着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中宣部理论局最近组织编写了&lt;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gt;一书.&lt;读本&gt;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权威辅导材料.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把握&lt;读本&gt;的主要精神,省委讲师团领导组织理论教育室、理论研究室编写了宣讲提纲,现予刊发,供大家在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初根 《求实》2003,1(7):20-23
<资本论>是一座马克思主义的宏伟的理论丰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它将永远放射出真理的光辉.我们不仅要运用<资本论>去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时代的发展方向和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而且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地发展<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资本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等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夫妻相互忠实"问题,一直是婚姻家庭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也是<婚姻法>所要突出的一个重点.本文着重阐述了现行<婚姻法>规定载入"夫妻忠实"义务的原因、目的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它在市场经济的物与物的关系面前,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资本论>创立的科学的商品范畴、货币范畴、劳动力商品范畴、资本范畴、地租范畴、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等理论,对我国的"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物权法>草案有关拾金不昧者享有"报酬请求权"的规定,本文从拾金不昧在我国道德和法律上的地位及现实状况入手,分析说明<物权法>草案做出此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指出道德软化的原因和我国<民法通则>有关"拾金不昧"规定的缺陷,强调在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建立道德回报机制,明确否定了"报酬请求权"会滋长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廖群 《理论学刊》2005,(11):27-30
<内篇>曾作为一部<庄子>先于<外杂篇>单行于世,亦确为庄子所作.<内篇>作者庄子之所以不称引<老子>,并非没有见过<老子>书,而是他并不以老子为师.对照简本<老子>和<庄子·内篇>可知,庄子吸收了<老子>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但在许多方面都对<老子>有所超越,或迥异于<老子>.庄子是独立不倚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lt;江泽民文选&gt;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式一件大事,为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好用好&lt;江泽民文选&gt;,党中央专门作出了&lt;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gt;,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笔者认为,学好用好&lt;江泽民文选&gt;,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