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1年打工、2年带工、3年包工、4年当上小富翁。”这是三峡库区云阳县农民熟记的一段顺口溜。 在这个产业结构单一、自然灾害多、贫困面大的库区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精心设计,创造了“云阳拆迁工”、“云阳面条工”、“云阳采棉工”、“云阳砖一”、“云阳精细石工”等劳务品牌,并定点引导劳务输出,使富余劳动力输出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在金融危机中,随着沿海工厂纷纷倒闭,云阳很多农民工在“倒春寒”里被迫返乡。  相似文献   

3.
历来以“地大物博”著称的我国,既是人口大国,但又是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国家.我们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22%人口,但是“人口剧增、耕地锐减”的矛盾正日益尖锐,成为潜在的危机.冷静对待这一严峻现实,才是明智的和清醒的.“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土地总面积46439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32.51%,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12亩,不到世界人均的1/3,我国耕地净面积20858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6%,人均耕地1.2亩(实际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26日晚,南京。伴随激昂的音乐,“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正式开始。“在中国重庆,有一个‘戛纳’,那就是云阳县。”随着主持人的介绍,“重庆云阳”四个大字不停地在大屏幕上闪现。  相似文献   

5.
这两年,素来默默无闻的香屯村名声日隆,火爆起来:采访者来了,投资者来了,外国客人也来了。人们羡慕地说:“香屯,这下子可真香了!”香屯村“香”在哪里?“香”就香在科技上。1996年,香屯村正式启动、实施“科教兴村”计划,并成为由中国农学会负责组织实施的全国“科教兴村”首批试点村。如今走进香屯村,“科教兴村”的标语随处可见,“科教兴村”的话语随处可闻。这氛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科技正在使香屯人发生深刻的变化。香屯村位于昌平县兴寿乡。全村有1652口人,3793亩土地,人均占有耕地2.3亩i比全国人均占有土地1.3亩整…  相似文献   

6.
赵欧  岳熊 《支部生活》2009,(3):29-29
有着“瀑布之乡”和“筇竹之乡”美誉的大关县,在本世纪初依然贫困。据统计:2000年末,全县生产总值为47919万元,农民人均有粮291公斤。人均纯收入仅758元,全县24.4万总人口中尚有近18万人未解决温饱和稳定脱贫,上万人饮水困难。全县78个村委会有14%未通公路、41%未通程控电话、60%无卫生室。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片贫瘠的土地,没有忘记这里的贫困群众。  相似文献   

7.
云阳县各级党委中心组把深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围绕破解库区产业空虚,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和谐云阳的奋斗目标,在学习中创新,狠抓“1231”工程,不断推进理论学习。  相似文献   

8.
桐柏县安棚镇安岭村地处丘陵区,土地贫瘠,村民祖祖辈辈辛勤耕作却贫困依旧。到2005年年底,全村1798人人均纯收入仅1200元,村集体外债高达140多万元,曾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相似文献   

9.
从1996年开始,元阳县新街镇的聚起村党支部就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带领700多村民快步走向致富路,200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人均有粮650公斤,村里先后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一幢幢钢筋水泥房鳞次栉比,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果园,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处处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0.
陈全 《当代党员》2011,(2):31-31
《看见你们格外亲》,这是当年歌颂军民鱼水深情的民歌。 2010年9月20-27日,中青一班学员深入城口、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边远区县开展“三进三同”,用实际行动回应父老乡亲“看见你们格外亲”的深情。  相似文献   

11.
2013年5月19日,云阳县黄石镇中湾村公共服务中心广场上人头攒动——黄石镇镇政府与重庆银行云阳支行举办的“农户·诚信贷”首发仪式在此举行。  相似文献   

12.
33座馒头山、18座半边山的崎岖地形注定了威远县新店镇民付村土地的瘠薄。2000年前,民付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500元,农民辛苦付出却收获的是贫困。如今的民付村,人均年纯收入已超过1万元,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不长的时间内,是什么使民付村变成了令人艳羡不已的“民富”村?  相似文献   

13.
《前线》1997,(1)
1996年金秋,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一片沉寂多年的处女地上,怀柔县首批开发的2.5万亩川滩地春麦喜得收获,平均单产达到300斤,比当地粮田平均单产高出一倍还多。这是怀柔县利用域外土地资源、走域外土地开发之路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向人们展现了一种新的农业开发形式。利用域外土地资源、搞域外土地开发的路一是怎样走出来的1995年,怀柔县在制定“九五”期间农业发展规划时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土地资源不足。怀柔是个山区县,全县面积255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88.7%,耕地只有对万亩,人均不足0.9亩,远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冬日暖阳,站在阳凤山上极目远眺,东西北三个生态工业园紧紧将云阳新城拥抱。 “如果新城是心脏,那么成‘品’字型的一园三区就是三大动脉。”云阳市民都这么认为。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党员》2007,(2):59-59
云阳:“五卡”管好流动党员;城口:搭建党员教育网络平台;大足:拓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  相似文献   

16.
尖扎县坎布拉镇仁才村属浅垴山地区,是全县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86户,总人口402人,耕地面积475.7亩,人均耕地1.18亩,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面积920.7亩。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全局.引领群众依托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创了一条富民之路.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激活了群众的“脑瓜子”。  相似文献   

17.
张万盈 《当代党员》2014,(11):68-69
“生在云阳县,长在长江边,要想水土好,植树要赶早。”2014年9月25日下午,云阳县青龙街道亮水平社区二期安置房2栋5号102室内,56岁的王国云哼起自己编的“顺口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30多年来他累计种树3万多棵,让一个个荒坡披上了绿装,云阳人称他为“树痴”。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从山野里“长出”的市级工业园区——云阳县重庆人和工业园区。三峡库区二期移民国家终验后,云阳96.7%的工矿企业被淹没,骤然减少就业岗位近2万个。这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就像“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时间,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有点束手无策了。“那段时间,一班人个个连瞌睡都睡不着!”县长肖敏如是说。  相似文献   

19.
刘平昌  李勇 《唯实》2000,(3):36-39
广袤的苏北平原,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坐落在赣榆县城东乡的宋口村,就是这种变化的典型代表,1999年,宋口村被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苏北第一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说:“宋口村完全可以和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媲美!”不久前我们走访了市、县领导和该村村民。他们说:七年前,宋口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的小渔村,如今已是人均年收入5100元的富裕村;全村经济总量已由600万元增至2.6亿元。不仅人人过上了小康生活,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  相似文献   

20.
抚远县浓桥镇建设村实行土地流转后,大量劳动力闲置。为了帮助剩余劳动力就业,村党支部主动与前抚铁路工程处、东极高速工程处等施工单位联系,组织他们搞“第三产业”。这些劳务输出人员每人每天都能赚到一二百元。2012年,全村人均增收13000余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