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流”:又一种追星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大举登陆中国大陆,韩国文化风行一时,引发了所谓“韩流”现象。青少年炮制并演绎着的这一轮新的文化浪潮,是否是青少年追星的又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2.
"韩流"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仰滢 《青年探索》2002,(6):40-42
近来,韩国文化风行一时,引发了所谓“韩流”现象、文章分析了“韩流”盛行的条件、动力、原因。通过对“韩流”现象的思考,引导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韩流”现象,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吸收、借鉴和扬弃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  相似文献   

3.
对于“韩流”,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和态度。本文就是从另一个视角为我们阐述了一个别样的“韩流”:对韩国青少年中的一些时尚事物、大明星等等有好感,“拿来”一些以装点自己的生活。中国青少年中的“韩流”现象,其实质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4.
“韩流”热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登陆中国大陆,韩国文化风行一时,掀起了生气蓬勃的“韩流”热。韩国文化能在我国如此风靡,得益于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政策、文化范式、文化传媒、文化环境、文化传统、文化借鉴等。应对“韩流”,我们应保持理智,以开放的大国姿态,汲取“韩流”文化之所长,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青少年中不断出现一些流行文化层面的时尚现象,如大众传媒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热”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不同领域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青少年也在创造、积累着自身的“亚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其表层、集中、典型的代表,并不断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团中央宣传部与中…  相似文献   

6.
韩流,如今在中国一枝独秀,影响较大。在我们打开国门,欢迎韩流到来时,也应剖析韩流现象,分析韩流盛行原因。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深厚,但是在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还做得不够,我们应总结韩国文化海外扩张之道,从而助推中国文化更好地向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我国.经过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改造后的"韩流".凭借其独特的传播与表现方式,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理想成才观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剖析"韩流"成因及其影响,找出应对之策,有利于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向勇 《时事报告》2013,(3):28-28
经济的繁荣让我们每一个国民体面地生活,军事的强大让每一个国民很安全地活着,只有文化的繁荣才能让每一个国民富有尊严地活着。这几年,"日流"、"韩流"在中国非常流行,同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国家,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根子究竟在哪儿?首先是观念的问题。以前我们老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唱主角,文化做配角,  相似文献   

9.
日本文化输出的“红与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每值“六一”国际儿童节,家长们为孩子选购图书作为礼物时总会发现,在中国图书市场畅销的青少年图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外版书。而日本的动漫作品和电子游戏更是占据了中国市场不小的份额。前不久,日本外相曾公开宣称,要通过外交部全力推广日本动漫和其他流行文化,以改善日本在亚太各国的形象。这一言论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有关人士的警惕和担忧。从而也为“日本为什么在外交中大打文化牌”做了注脚。  相似文献   

10.
谈到文化软实力,不妨谈谈韩国。韩国只是一个地区性中等国家,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以影视娱乐文化产品为先锋,迅速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掀起一股"韩流",并以此为平台广泛推广韩国的服饰、  相似文献   

11.
人们都说“韩流”在中国形成了热浪,但就其思想性来说,韩国电视剧并不是具有思想很深刻、承载着许多意义的宏大叙事,而更像是演绎家长里短、俊男靓女爱情的肥皂剧。肥皂剧在西方社会被学术界和舆论曾一度被认为是低级的电视节目,是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群体的一种简易消遣形式。但为什么会形成热浪呢?笔者认为,“韩流”之所以能在中国掀起热浪,正是这些肥皂剧释放了巨大的热量,迎合了消费时代的社会需求。它之所以受到中国观众的青睐,说明通俗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在结构上的重大缺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是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弥补的重要一课。反思我国的文化发展为什么形不成热浪,依笔者一孔之见,正是由于大众文化或者文化工业发展不足造成的,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自1993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韩剧《嫉妒》以来,韩剧在中国的热潮就一浪高过一浪,其后引进的《爱情是什么》、《我的野蛮女友》、《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等都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韩国电视剧不只在中国大陆地区得到人们的关注,在日本、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也受到广泛欢迎,从而被称为“韩流”。韩剧及“韩流”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大致说来,韩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剧作内容的生活化、平民化。韩剧表现的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大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翻版”。超长的集数里讲的多是家长里短的家庭琐事,…  相似文献   

13.
移动鼠标,锁定Yahoo———日本搜索引擎,键入“adult”(成人)一词,显示器上会出现一大串各种不同类型的网址目录,其中许多后缀有“jp”字样的网址说明其源自日本。进入其中一个网站,主页展现出一名身着海员款式校服,梳着小辫子的日本小女孩;点击鼠标,会出现另外一名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的小女孩;再击,一名小女孩上窜下跳、插科打诨;再击,又出现另外一名正在受人爱抚的小女孩卡通影像……这便是国际互联网上日本青少年色情文化传播与泛滥的一个缩影。以青少年为主体日本色情文化的发展由来己久,但是以青少年为创作…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魅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年文化”中的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当下性及当下性中的多样性,正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魅力所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易变性。青少年在“青少年流行文化”这种貌似具有统一性的文化现象中,寻求的不是集体意义,而是个体意识。“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同伴文化”或“同辈文化”,在为同伴或同辈间的交流提供途径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借以认识社会和对社会表态的手段。其中“表态”的成份更高一些。“青少年流行文化”不能说没有道德性和政治性,但多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及产品,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总体上讲,不过是青少年借以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场游戏。“青少年流行文化”会不时让成人社会、“主流文化”吃惊,为“大众流行文化”提供刺激,但是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具有反抗性、更反对社会。他们所嘲弄或颠覆的东西,或许正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要舍弃的。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一致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乃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6.
8年前,孙云晓先生发表《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去年9月,孙云晓又发表了《千年警世钟》一文,作为《较量》的续篇,同样引起社会关注。作者通过对两次中日青少年探险活动的观察、思考,提出与日本孩子相比,中国孩子在体质心理、吃苦耐劳、生存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与问题,进而警示目前中国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危机。当代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中国、日本这两个亚洲乃至世界大国在21世纪的命运。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的原因,中国与日本这两个邻邦始终处于一种“微妙与敏感”的氛围之中,两国之间的任何对…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统治旅大的40年间,统治当局把殖民教育分为中国人学校和日本人学校两大系统。他们一方面企图把中国青少年培养成驯服的奴仆和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将日本移民后代培养成“忠君爱国”、“随土而安”、“在世界各地到处开拓”的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包藏的祸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课题组实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问卷调查,对于青少年中的“偶像崇拜”现象,重点关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偶像崇拜”的比例和方式;(2)“偶像崇拜”的原因和认识;(3)“偶像崇拜”的体验与收获;(4)“偶像崇拜”的周围反应和对应。调查研究的目的和追求,是想获取当代中国青少年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其自身对“偶像崇拜”现象的看法和体认,反思我们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评价或担忧,审视我们对这类言行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从而试图以更具前瞻性的视野、更有战略性的文化建设方案、更符合青少年现实需求的教育办法,来推进我国青少年阶段的人生辅导和素质教育,并同时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教育动态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不行”的高中生的比率,日本最高(为73%),其次是美国(48%)和中国(37%)。关于学校生活,同美中两国的学生相比,日本学生明显缺乏朝气,比如很多高中生想“逃学”和“休学”。该研究所指出:“日本的高中生虽然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但又没有设法改变自己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方亭 《中国青年研究》2012,(1):68-71,16
日本动漫文化作为中国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中国已然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其传播平台主要包括动漫下载论坛、在线网站、讨论帖吧等;传播特征表现为即时性、廉价性、广泛性和交互性。日本动漫的新媒体传播成就以动漫文化产品、衍生产品、游戏产品、主题乐园为核心的优势文化产业。对日本动漫新媒体传播应在网络侵权、青少年伦理观念以及媒介素养的培育、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等方面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