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芸芸众生中,有一位年逾花甲的女士,她对《毛主席语录》仍怀有极特殊的感情。她就是解放军报社已经离休了的一位编辑——田晓光。她向我讲述了自己参与编辑出版《毛主席语录》的全过程。毛泽东的语录怎样变成《毛主席语录》我们之所以萌发编辑一本《毛主席语录》的想法,这首先还要从《解放军报》刊登毛主席语录说起。林彪接替彭德怀的工作以后,首先在全军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1960年3月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提出:毛主席有许多警句你们要把它背下来……我主张就是要背一点东  相似文献   

2.
女理事长的三部曲 李传华理事长的桌子上放着她和张海迪主席的合影,也是因为这张照片的机缘,让我和李理曾有过一面之缘,而今见面,也算是故友重逢。一年后的李理,还是那干练劲头,她领导下的鸡西残疾人事业,也是那么干劲十足。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间简陋的工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墙上贴着几张工作流程安排表,桌子上摆放着色彩缤纷的工艺品,工作人员亲切的笑容却让它充满着关爱和温馨,让人感到这是一个满载着梦想、充满着惊叹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清早,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里,每日例行查房,安徽养老服务支援工作队队员吴菲菲医生在完成工作后,用蹩脚的武汉话说道:"爷爷,我就是您们的孙姑娘,我们一起手拉手把那个病毒战胜了它!"老人高兴地比划:"你们辛苦喽,谢谢你们呦!"早餐后,5楼的代维杰奶奶闹别扭了,非说少给她一瓶酸奶。她是认知症患者,还不会说普通话。队员孙辉确定早上亲手交给她一瓶酸奶,在检查了桌子上和垃圾桶里都没有酸奶包装后,送给她一个苹果作为补偿,奶奶很开心地接受了。  相似文献   

5.
组织从哪来     
这一节说说残联组织的诞生和发展.残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各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那么这个组织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很关心残疾人工作,1953年在内务部之下成立了中国盲人福利会.关于盲人福利会,笔者曾在1994年8月以“靳越”为笔名写过一篇文章《毛主席关怀盲人工作》,发表在《人民日报》,并被诸多报刊转载.文中写到毛岸青的岳母张文秋同志1954年1月被中央组织部分配到中国盲人福利会工作,当时,她虽然有点儿想不通,但还是服从了组织决定.几天以后,她到中南海看望毛主席,谈话间流露出不愿做盲人工作的情绪.毛主席听了她的话后,亲切地开导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相似文献   

6.
我认识李惠薪,是在20年前。那是一个星期天,孟克约我一起去拜访李惠薪。当时孟克还不是专业作家,我也不是编辑,但我们都喜爱文学,正学着写小说,而李惠薪刚刚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澜沧江畔》,在业余作者里已颇有名气了。我深知业余创作的甘苦,去之前以为李惠薪一定利用星期天在家里写小说,却不料她正在学外语。书桌上摊放着英语课本和外文词典,桌子上,椅子上,衣柜上,甚至座钟和暖瓶上,到处贴着英文单词,这使我多少有些诧异。当时李惠薪已经是北大医院的主治医了,她如此刻苦地攻读外语,是为了医学专业呢,还是为了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当你看到这篇拙著的标题时,你千万别误会,为什么又用起有点像“文革”时代的语言。其实这是一家报纸半个版面的广告,题目是“热点追踪,××市人民热爱毛主席,人人争抢毛主席黄金书”。上了点年纪的同志都知道,对四十岁左右的同志有必要提一下,在那个特殊的“文革”年代,女儿出嫁用毛主席著作当嫁妆;亲朋好友来往时,送毛主席语录;单位领导在看望下属时,送毛主席选集。那时报刊杂志发表我的拙著时,已不给稿费了,而是寄给我一本毛主席著作的单行本,正因为如此,我才感觉到“人人争抢毛主席黄金书”这句话特像“文革”时代的语言。就是这家报纸,…  相似文献   

8.
雨后放晴的春日西子湖,显得分外娇艳.一天上午,我在湖畔学士坊的一幢中式楼宇中,访问了"五四"时期第一代女作家陈学昭女士.去前未及联系,当她知道我这不速之客来自首都北京,便热情地把我请进那间卧室兼工作室的房间.在床头的墙上,悬挂着当代文学巨匠茅盾一九八○年三月亲自书赠给她的条幅,上面写着一首题为《读稼轩集》的七律.条幅斜对面挂着一块红底玻璃镜框,是浙江省  相似文献   

9.
从“七千人大会”到北戴河会议 在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讲,这几年,我们遭受挫折,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祸就是指中央政策出了错误。彭真在一次会议上讲:我们的错误,首先是中央书记处负责,包括不包括毛主席、少奇和中央常委的同志?该包括就包括,有多少错误就是多少错误。毛主席也不是什么错误都没有,三五年过渡,办食堂,都是毛主席批的。  相似文献   

10.
<正>林晓红是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民政所的所长,多年来,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顾不上自己的家庭,却时刻把潋江镇百姓的大事小情放在心上,诚心实意为百姓服务,将时间和精力奉献给民政事业,诠释了民政人的大爱情怀。晚上快10点了,林晓红揉了揉发干的眼睛和酸胀的肩膀;关上了电脑,合上了一份份摊在桌子上的表册,从工作了一天的座位上站了起来。她已经记不得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第几次工作到这么晚。事实上,从3月份开始,她几乎天天如此,更别说享受周末的快乐了。  相似文献   

11.
韩乐然这位画家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只要去过克孜尔石窟的人,一定都知道。一个窄小昏暗的僧房洞窟里,他的题记刻在一面墙壁上,旁边放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他考察克孜尔石窟艺术的简介,而他却早已离开了人世。他是一位什么样的画家?他为什么会将题记留在洞窟,他的画究竟有多大价值?这  相似文献   

12.
珂影 《中州统战》2001,(12):30-31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峥嵘岁月”成过去,故乡山河一片新,斗争历史作背景,方才知道这笑意深。…………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题照诗《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被诗人称为“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是毛主席1959年阔别故乡32年后,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照片。身材魁梧高大的毛主席戴着红领巾,与韶山学校师生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照片上的人们,一个个笑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儿,难怪诗人形容它“仿佛听出笑声”。照片上,毛主席一左一右偎依的一男一女两个少先队…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刘月葵来深圳的第五个年头,春节临近,她早已准备好回家的车票,想到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年夜饭的场景就不禁露出笑意。早上6:30,天还未亮透,路上行人三三两两,昼夜温差让人不自主地裹紧外套,刘月葵已经来到了深圳市龙岗区爱联锦绣村附近,开始她一天的工作。2018年,刘月葵刚好50岁,在她46岁的时候,她和爱人从老家湖北黄石来到深圳务工,最初她在深圳做一些零  相似文献   

14.
在河北阜平县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里,有一组雕塑:在一张方桌前面,一位农民打扮的入手指前方;另一个农民打扮的人在桌子上忙着记录着;桌子旁边的一群老百姓包括抱小孩的妇女和小脚老婆婆,正看着桌子上的碗和压在下面的字条。这组雕塑反映的就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基层选举——“掷豆选举”的场景。  相似文献   

15.
一位95岁高龄的人,在她的人生旅途上,一直与山歌为伴。旧社会,她唱壮家人的苦难;新社会,她唱壮乡人的幸福;她就是曾为毛主席唱过山歌的———  相似文献   

16.
“对计算机编程感兴趣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好,让他继续学!”每当家长得知叶少珍是计算机专家,向她请教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她都先说这句话。从她嘴角的笑纹中你看得出来,这话是由衷的。大家都说,她是个好老师。因为对学生,她有一种近乎天然的爱。这爱,不但体现在她的言行上,更体现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计算机的学生都很聪明,都很有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泰达保安驻唐山机车厂的保安队员,一说起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这里功不可没的就是队长的妻子马越。寒来暑往,保安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她的工作却没有变,保安员对她的敬意也没有改变,队员们都亲切地叫她“嫂子”。笔者应邀到刘队长夫妻临时租住的家里做客,一进屋,现实同想象的反差让我惊诧:家中摆设简朴得几近寒酸,木制包装箱改造的桌子,椅子则是集贸市场上买来的简易马扎儿,床铺更是简单,几块木板两摞砖头搭成的地铺高不盈尺,想坐在铺上非得先用手支撑,不然肯定会跌个“人仰马翻”。惟一的奢侈品是一台17英寸的电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运》2010,(11):26-27
一今年,四十三岁的康淑珍发现自己新添了个毛病:晚上临睡前,一定要放一碗水在炕头边儿的桌子上。因为每每睡到半夜,她总是会惯性地醒过来,有几次还不自觉地跑到院子里给牛上车套。  相似文献   

19.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中,每当抬头看到毛主席的光辉画像,或者是翻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或者是听到歌颂毛主席的歌曲,我就会油然想起多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幸福情景,想起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想起毛主席生前对知识分子的谆谆教导和关于科学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真是百感萦回,思绪万千。毛主席并没有离开我们,他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犹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时时刻刻都屹立在我们的身边,指挥着我们继续革命,鼓舞着我们去攀登新的高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相似文献   

20.
劫数     
女人就坐在我的对面,中间只隔一张桌子。   女人戴着一副手铐。   我问她答。河南省睢县公安局看守所的一名民警默默地在旁边坐着。   她很配合……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问她:你后悔吗?女人什么都不说,只一个劲儿地低头抹泪。好大一会儿,女人抬起头,用满含伤悲的眼睛望着我说:该过年了,俺那俩孩子可咋办呀!我想俺孩子啊……   窗外,雪落无声。 一顿饭 一顿打   对许多农村的女人来说,挨自己男人的打似乎是一门“普及教育”,学与不学由不得自己。这也许是农村艰难生活的重压,让男人们学会了寻找各种理由发泄;或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