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柳菊兴 《理论月刊》2005,4(4):73-75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形成及发展的三大方面的哲学依据。要深刻了解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真正弄清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探究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探究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树立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必须科学回答“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动…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包括实践论基础、唯物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辩证法基础和人民主体价值观基础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构成科学发展观最主要、最根本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莉  吴倬 《甘肃理论学刊》2007,(3):40-43,87
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厚的人学基础,主要表现为:现实的人和人的存在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论基点,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人与人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命价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理论追溯,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的关系,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从而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理论基础。这一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对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早有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端倪。笔者试图追本溯源,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文化基础,以马克思主义观对其进行解析,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国际发展大势、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法治基础与法治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法学会主办,江苏警官学院承办的“科学发展观与法治江苏”论坛暨江苏省法学会法理学宪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于2004年12月17日至19日在江苏警官学院召开。江苏省法学会、江苏省内各高校、有关科研部门和省市人大、公安、法院、司法等行政部门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科学发展观的法治基础、法治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和法治江苏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发表了许多新的见解。会议从头至尾采用大会发言、评议、提问和回应的规范的探讨交流方式,充实而紧凑。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综合发展理念。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发展的历史要求,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 1.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一般世界观与方法论集中体现于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集中体现于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刘嵘 《前沿》2006,(7):40-4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主体论、普遍联系的观点、两点论、重点论等唯物辩证法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已经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完整过程,完全符合科学的认识论形成的客观要求,并最终具备了扎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列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新党章。这一重大决定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实践作用的新阐述,也是党今后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4.
裴小革 《长白学刊》2006,46(3):76-7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财富概念、发展研究和改革道路等方面,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它可以使我们不为西方经济学激进的理论所迷惑,坚定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不断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任何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对当前时代和社会根本性问题的反映.揭示科学发展观的本体论基础对于准确、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科学发展观建立的本体论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是自然本体论、神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如果以物质本体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体论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和方法等问题就无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以实践视角理解科学发展观,正确地理解了"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和方法,才能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在即。届时浙赣线将成为我国铁路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200公里时速的铁路。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历史性大跨越,给工务的线路养护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课题。能否适应并促进发展,实现安全平稳目标,基础工作显得十分重要。200公里时速是运输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这一创新呼唤工务基础工作必须同步创新。创新工务基础工作,尽管千头万绪,纷乱繁杂,只要我们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就能抓住根本,理清头绪,增强适应提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科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进程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基础,以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依据而提出来的,具有理性的自觉和现实的合理。  相似文献   

18.
正三、邓演达探索建立新的革命政党邓演达探索革命道路宋庆龄、邓演达等前往苏联,主要是寻求苏联继续对中国国民革命事业的支持。在苏联,邓演达受到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接见,在共产国际召开的欢迎大会上,邓演达应邀作了《中国革命最近的严重局势之由来》的长篇报告,与共产国际领导人交换中国革命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正四、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1930年8月9日,邓演达在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290号(今黄浦区淡水路332弄1号),主持召开了有10个省区的代表参加的全国干部会议,宣告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成立。出席会议的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季方、郑太朴、朱蕴山、李世璋、郭冠杰、丘哲、潘震亚、杨树松、黎明、江董琴、王枕心、罗任一、万灿、谢树英、詹显哲、丘学训、丘萼华、  相似文献   

20.
正二、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联名发表《莫斯科宣言》蒋介石以"煽动暴乱"罪名通缉邓演达。在武汉,机枪已对准邓演达的住处。邓演达深感大革命的失败已无可挽回,于1927年6月30日秘密离开武汉,8月15日到达苏联莫斯科,受到苏联红军总司令部的热情接待。9月7日,宋庆龄、陈友仁到达莫斯科,受到苏联外交部的热烈欢迎。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