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1,(9):86-86
江国华在《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宪法学的研究范式与向度关涉宪法研究的理论立场、逻辑进路与认知方法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总体特质与演进趋向。在其理想模式下,中国宪法的研究范式大致可以概称为客体宪法学、宏观宪法学、静态宪法学以及形式宪法学,等等。但在宪政体制基本成型、宪法理论体系亦渐次成熟的条件下,其研究范式有向主体主义、微观主义、动态主义与实质主义演进的外在压力与内在向度。  相似文献   

2.
由我国青年宪法学学者徐秀义、韩大元共同编著的《宪法学原理(上)》已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部专著从理论探索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宪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外宪法学的基本状况,并着重探讨了我国宪法学长期忽视的一些宪法学概念和范畴。全书虽然不足15万字,但言简意赅,材料新而翔实,于微言大义处道出了宪法学的真谛,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文字功力。这部书的出版,代表了中国宪法学的最新发展,标志着中国宪法学逐渐走出诠释法学的樊篱,开始走上一条真正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理论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讲,填补了我国宪法学研究的一项空白,是当代中  相似文献   

3.
董和平 《求索》2014,(4):122-128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对后世宪法立法与宪法学研究有着多方面的现实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其缺乏深入具体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标签式的政治地位评价,而少有具体地专项分析。本文跳出对《大纲》的宏观政治性评价,从《大纲》对中国立宪思路和立宪技术演进、宪法学基本范畴引入和宪法学说形成、宪法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以及宪法学研究方法改进等角度的现实影响来总结分析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官示。  相似文献   

4.
凯尔森的宪法思想根植于其法哲学背景,特别是纯粹法理论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规范的层级结构理论与基础规范的概念。而施密特对凯尔森的批评、对这些批评做出的回应,是理解凯尔森宪法思想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的争论中,存在着部分政治宪法学学者对施密特不成功的“复活”,以及规范宪法学学者对凯尔森一些基本命题的背离。  相似文献   

5.
宪法学属于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理论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宪法学又是学生学习其他部门法的基础,宪法学基本理论掌握不好,会影响其他部门法的学习,因此对宪法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显的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在宪法学教学中,适当选择并注意运用宪法案例(事例),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     
《民主与科学》2004,(4):60-60
《中国宪法发展研究报告 :1982 -2002》胡锦光韩大元主编2004年4月法律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涵盖了这二十年来中国宪法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从宪法学基本理论到具体制度 ,无不囊括在内。其所参考的汉语宪法学资料十分广泛 ,如果称不上“无遗”的话 ,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二)陆学艺著2004年6月社科文献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的第二部研究报告 ,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续篇。上一本书主要的根据 ,是课题组在全国10个省市所做的1.1万…  相似文献   

7.
于浩 《中国人大》2011,(21):52-53
肖蔚云一生致力于宪法学研究,先后参与了宪法、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修改和起草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和”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他还在北京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任教,为中国法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有的学生甚至还成为了某些专业法领域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精神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党和国家若干文献文本的考察,可以系统梳理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神概念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基本框架之初步凝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集中体现之持续深化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时代精华之日臻完善的流变。通过对流变的透析可见,中国精神的“中国”蕴含着深厚历史积淀、党的有力领导、民族强劲韧性等基本维度。“精神”集中表征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图式。中国精神概念的界定过程与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密切相关,展现出累积性特征。对中国精神的展现与弘扬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与践行。  相似文献   

9.
《人大建设》2010,(4):52-53
人民宪政的曙光 “1954年9月20日下午5点55分,我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资料组的工作人员,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许崇德说:“毛泽东和代表们一起坐在代表席,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投票会。  相似文献   

10.
许崇德先生遽然逝世,令人悲痛难已。许崇德先生不仅是中国宪法学的一代宗师,更是我学术、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回首往事,先生的恩泽教诲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1.
云南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徐至善主编的《宪法学》一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从宪法学的基本知识入手,吸收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详尽阐述了宪法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是一本全面反映宪法学研究成果的好教材。《宪法学》全书共十三章,作者在体例上作了精心的组织,根据教学的需要,突出了宪法学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2.
尚和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和合。和合,是古代中国人的一项基本价值观,也是他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合精神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地位突出,在今天也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有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3.
应国际宪法学协会的邀请,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叔文教授等六位同志组团,出席了1995年9月25日至2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宪法学协会第四次世界大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253位宪法学协会的执委、理事和代表(不包括日本的代表).王叔文教授和徐秀义教授分别向大会提交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和《中国宪法解释的若干问题研究》两篇学术论文(英文本).与会者围绕宪法学理论和实践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主要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程伟礼 《传承》2012,(3):22-23
今天“中国模式”的研究已经涉及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仅归结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结合,而且涉及中国不同于欧美各国的独特社会政治动员体制特点,譬如集中办大事的效率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组织优势、改革开放形成的制度创新优势以及中国文化传统儒道释兼容并包的文化包容优势等。中国模式研究不能离开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思想原则,不能离开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精神,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努力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本文阐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各民主党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责任和义务,研究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推进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一支特殊的中国力量,探讨其在中国梦视角下,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独特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会议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会议期间,陈竺主席作了题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努力开创农工党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石光树同志作了工作报告。6位主委围绕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一系列讲话、批示精神,结合学习贯彻陈竺主席的主题讲话谈了体会和认识,10位代表介绍交流了各地方组织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中共中央统战部信息中心主任王丕君同志作了“关于互联网与民主党派宣传工作”的辅导讲座。  相似文献   

17.
《宪法学》是公安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十三门课的课程之一。《宪法学》是公安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主要学习宪法的基本理论,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原则等。参加公安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的学员,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学习  相似文献   

18.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9.
程湘清 《人大论坛》2006,(11):12-13
我是1985年从山东省社会科学院调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的。其后,我当选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副会长)、顾问。在宪法学研究中,主要根据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需要,也遵照研究会的部署,我做了一些工作。其中,印象深的有三件。  相似文献   

20.
学习贯彻十七大文件,关键是认真领会文件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这次代表大会的基本精神。这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的全文.就是对这个主题即基本精神的展开。其中第一、二部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历史回顾和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