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认为,交通肇事者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后,对受害人家属在单独提起的民事诉讼中所主张的死亡赔偿金不予赔偿。但是,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作出了新规定。日前,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就依据该司法解释审结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该院一审判决被告李某向受害人的继承人许某等人赔偿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等各种费用75067.86元。  相似文献   

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保障被害人及其亲属合法权益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较为狭窄,止于物质损失,不包括精神损害,并且一般也不予赔偿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与我国《民法典》关于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的规定相左。在赔偿范围狭窄的前提之下,部分法院还根据被告人的实际赔偿能力裁剪赔偿数额,全然不能体现民事责任恢复性司法的功能,难于重建被破坏的民事社会关系。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应当直接看齐《民法典》,扩大赔偿范围,将精神损害赔偿、"两金"(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及被扶养人生活费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之列。  相似文献   

3.
《公民导刊》2014,(4):49
正问:某大货车因严重超栽,在滑行时与公路边民房相撞,造成民房垮塌,致使有农村户口但在城镇居住满一年的李某受伤。李某被送往医院治疗后被司法鉴定为九级伤残。李某的损失该按农村还是城镇标准计算?答:根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当受害人构成伤残等级时,残疾赔偿金的标准一般以受害人的户籍性质(农村或城镇户口)为准,但由于农村与城镇标准的赔偿差距很大,因此长期以来,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探讨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原则、思路和方法,建议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依以下标准确定:侵权行为一般,致人严重精神损害,未造成人身伤亡的,赔偿数额在500元至5万元人民币之间确定;侵权行为恶劣,致人严重精神损害,造成受害人精神障碍等疾病,影响其正常工作、劳动和生活的,赔偿数额在5万元至15万元人民币之间确定;侵权行为恶劣,致人严重又长久精神损害,造成受害人丧失大部分(含全部)劳动能力或死亡的,赔偿数额在15万元至30万元人民币之间确定,最高赔偿数额是50万元人民币。然后,以上述酌定赔偿数额乘以当地上一年度精神生活系数,在最高赔偿限额内计算出当地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5.
生命权是所有权利的起点,侵权致人死亡的赔偿是保护生命权的核心内容。因侵权行为致人死亡而产生的赔偿请求权理应由死者近亲属享有。死者死亡之后,其近亲属的未来可得利益减少。近亲属基于身份权,是死者死亡后的直接受害者。目前的死亡赔偿金中对未成年子女生活费的赔偿力度过小,应当以逸失利益为赔偿基准,而不是以"死者余命"为赔偿基准。有损害就应当有赔偿,文明社会中不存在"以命赔命",所以赔偿只能以金钱计算。  相似文献   

6.
在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人民法院一般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在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死亡和残疾赔偿金上采取不同的标准,这意味着在同一起人身损害赔偿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人可能因身份的不同而得到的赔偿有较大差别.人身损害赔偿的同命不同价规定,显然与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精神相违背,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7.
确定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是研究死亡赔偿相关问题的基础。我国目前立法及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金的规定不一,学者之间争论较大。死亡赔偿金应是对死者近亲属因亲人死亡所逸失利益的经济损失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是并列的赔偿项目。  相似文献   

8.
《就业与保障》2010,(5):4-4
小保:去年,我丈夫被贾某违章驾驶车辆撞伤,经治疗后留下残疾。最近,我们准备向法院起诉要求肇事者贾某赔偿我们因交通事故所受的各项损失,其中包括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损失费。可是有人说,精神损害赔偿已经包含在残疾赔偿金中了。请问: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立法采取的是"继承损失说"。由于在计算标准上采取了简单的城乡二元标准,一方面不能公正反映每个受害人收入损失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导致城乡居民死亡赔偿数额悬殊。因此,应当还原"继承损失说"的本来面目,以每个受害人生前的经济水平和获取收入的能力为最基本的标准来计算死亡赔偿金的数额。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立法采取的是"继承损失说"。由于在计算标准上采取了简单的城乡二元标准,一方面不能公正反映每个受害人收入损失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导致城乡居民死亡赔偿数额悬殊。因此,应当还原"继承损失说"的本来面目,以每个受害人生前的经济水平和获取收入的能力为最基本的标准来计算死亡赔偿金的数额。  相似文献   

11.
黄芬 《求索》2010,(5):168-169,194
死亡赔偿金不是对死者生命损害本身的赔偿,它应当具有财产损害赔偿的属性。进一步而言,死亡赔偿金是对与死者生前共同生活(家庭生计共同体)的近亲属遭受的财产损害在维持其一定生活水平范围内的赔偿,而不是对死者逸失利益的赔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说的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伴随着交通事故的发生,出现了索赔者和赔偿者这一对在民事法律关系上彼此对立的当事人。受害人应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赔偿交通事故发生后,受害人或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要求责任者赔偿损失,不能直接向人民  相似文献   

13.
案例2004年5月1日,万州至重庆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杜某(农民)和谢某(城镇居民)死亡。二人的家属起诉到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要求事故的责任方对杜某和谢某的死亡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法院经过审理判决赔偿杜某死亡赔偿金44300元,判决赔偿谢某死亡赔偿金161880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保安》2014,(24):149-149
11月25日,彭某在家中与妻子李某发生争吵,彭某用棍棒猛击李某的头部和身体,造成李某严重脑震荡和身体多处骨折及软组织挫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公安机关依法将彭某逮捕,人民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对彭莱提起公诉。在诉讼过程中,受害人李某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彭某赔偿其住院治疗期间的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以及精神损害赔偿金共计11万元。经查,彭某与李某的财产均为夫妻共同财产,没有法定的和约定的个人财产。请问,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当事人是否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损害赔偿?法律上对家庭中的暴力行为有何规定?  相似文献   

15.
张梅 《辽宁人大》2006,(9):42-43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当事人一般会比较多,原告为受害人,如受害人死亡会是其继承人,可能还会有其抚养人,被告一般有司机、车主、汽车公司、保险公司等等。通常,受害人由于机动车的责任受到人身损害,应当得到赔偿。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但按什么标准赔、司机之间如何分配责任、司机和车主之间如何分配责任、汽车公司承担什么责任、保险公司承担什么责任,都是很有细致研究之处的。对此,结合几个小案例,我谈一下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就业与保障》2012,(8):5-5
小保:2011年年底,我出差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致我丧失劳动能力。受伤后.公司为我申报了工伤并得到了社保部门的认定。由于肇事车主只赔偿了20万元.不足以弥补我的损失,我遂要求享受工伤待遇。而公司认为,我已获得人身损害赔偿,无权再要求工伤赔偿。请问:公司的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17.
《公民导刊》2008,(5):41-41
身体健康就不能获得扶养费赔偿吗? 问:我家在农村,我儿子2007年4月在重庆因车祸死亡。在协商赔偿费时,肇事方要求我老两口出具劳动部门作出的“已丧失劳动能力”鉴定书,否则就不愿偿付我老两口的扶养费。我和妻子虽然都六十几岁了,但身体健康,能走路能干不重的活,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书是办不到的。我身体健康就不能获得扶养费赔偿吗?  相似文献   

18.
政策速递     
非法用工伤亡有了赔偿办法事故伤害或因职业病死亡可获赔偿基数10倍的一次性赔偿以前处于法律空白状态的非法用工伤亡如今也有了赔偿办法。重庆市《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开始施行,其中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造成死亡的,将按赔偿基数的1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  相似文献   

19.
受害人须知1.遭遇交通事故后,受害人要尽可能记住肇事车辆的种类、型号、车牌号等特征,以防止肇事车辆逃逸进而引起索赔困难。同时要保存好己方受损失的相关证据,因为无论是人身伤害还是财产损失,在要求赔偿时都必须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2.如有目击人和围观者,受害人或其亲属应当注意收集目击者的姓名、住址等基本情况,以便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客观公正地处理事故。目击者须知1.遇到交通事故有人受伤而肇事司机逃逸的,应先报警,并请其他人一起协助把伤者送至医院救治,或请旁人留下姓名、电话等以便证明。2.若是发生在偏僻的道路上,没有其他…  相似文献   

20.
论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子龙 《前沿》2004,(9):96-98
合同的解除可能使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害 ,根据我国法律 ,除当事人约定或法律另有规定外 ,合同解除后违约方仍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对于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不无疑问。本文从法条的文字解释、债的理论、损害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存续时间、损害发生和合同解除的原因等方面分析认为 ,因不履行合同债务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随合同关系的消灭而丧失 ,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是违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