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0年,田俊华出生在呼市土左旗沙尔沁乡伍把什村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担任过村民办小学教师,曾在呼市园林处一苗圃当过临时工。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铸就了他百折不回的性格和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改革开放为田俊华提供了一种机遇,艰苦的打工生活开拓了他的视野,他从正面汲取了养分,从而在以后的商海大潮中成了一名风口浪尖上的能人。  1986年,对田俊华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也是他生命中最大转折的一年,在这一年他结识了南来北往的许多朋友。几年里,他连续迈了几大步。  第一步,他先挂靠内蒙古军区、…  相似文献   

2.
刘嘉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1949年,他率700多名国民党警察起义,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他谢绝了组织上为他安排的工作,回到河南省平顶山农村老家务农。1988年,他做出惊人之举,把自己企业的150多万元资产无偿捐给村里,1990年,78岁的他加入其产党。1995年,83岁高龄的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劳模。现在,这位昔日的百万富翁和全国劳模,仍住在破旧的茅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1998年,杭州的一位律师知道了他的经历后深受感动,连续11年为素不相识的他汇款。 一位住茅屋的百万富翁、一位83岁时当选的全国劳模,一位96岁的老人,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他从偏远山村中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从教18年,至今保持着和蔼可亲、传道授业的师长风范。他是“文革”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经济学研究生,主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且有多部经济学著作在业界发挥影响。他当了9年监察部副部长,面对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他拍案而起,怒斥官僚主义害死人,腐败不除矿难难止。而在依法办案查处中,他又说,即使对犯了错误的人也要关心。他有20多年民主党派工作的经验。与民建同龄的他,从民建地方组织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委、主委,直到众望所归担任了民建中央主席。2008年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13年他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人大工作充满了感情。”  相似文献   

4.
沐泽 《台声》2007,(4):87-87
他从非洲小国走上了世界政治的大舞台,他成为战争世界中的和平使者,他缔造了联合国的辉煌时代,他被誉为最可信赖的外交官。科菲·安南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2006年12月31日正式卸任.结束了他为期10年的秘书长任期。  相似文献   

5.
北墨说 又到元旦,又是一年。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走了,第二天就是元旦了,他却没有挺过新年。两年过去了,每到这样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会想起史铁生。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人们最严肃的人生哲理,他的精神和他的作品将长久地影响着千千万万的读者。虽然他自嘲“职业病人,业余作家”,虽然他生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但这一切都难掩他的光辉。本期文苑选登了一篇追忆史铁生的文章,以示对他的缅怀。  相似文献   

6.
300多年前,荷兰一位刚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为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门卫这个岗位工作了 60年。他的业余时间呢 ?一直坚持磨镜片。这是他的业余爱好,也是他人生的另一块阵地。他持之以恒,磨呀磨,一磨就是 60年。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那些专业技师研制的还高出好几倍——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他借着自己创磨的镜片,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发现的另一个广阔世界——微生物世界。 1675年,他发现了原生动物; 1677年又描述了哈姆发现的动物精子; 1683年又发现了细菌。一个看门人,利用他的业余时间,…  相似文献   

7.
王小片是一个生长在修武县城关镇小韩村的农家子弟。1984年,他凭着胆识和精明,在村里办起了饼干厂。经过十几年的商海冲浪,厂子的规模不断扩大,后来成立了中意饼业有限公司,他也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人物。他1997年当选为县十一届人大代表,连续三年被评为县优秀人大代表。说起他对人民的关爱之情,当地群众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8.
王军 《当代广西》2011,(15):63-64
1995年7月,蔡家雄从广西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家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助理;1996年,不满足现状的他开始下海经商;1998年底,他创办了广西南宁绿野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并被评为国家高级茶艺师、国家高级评茶师;2003年至今,他当选为南宁茶业商会会长;近年来,他开始进军地产业,为广西的城镇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同时,他还热心公益,回报社会。如今,他的企业正向集团化迈进。  相似文献   

9.
韩伟是《中国残疾人》杂志1999年第11期报道的人物,那时,他组建的“心连心志愿者服务队”方兴未艾。15年后,当《中国残疾人》杂志记者再次与他面对面,他已经是“全国十大志愿者”称号获得者,“心连心志愿者服务队”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民间志愿者组织。15年白驹过隙,他说,1999年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是最艰难的时期,他挺过来了,就收获了事业和人生的硕果。  相似文献   

10.
孟祥才 《春秋》2013,(5):25-32
田昌五先生(1925——2001)病逝已经十多年了,我早就想写一点回忆他的文字,记述我所知道的他的一些事情。因为我从1964年认识他,到他2001年10月去世,38年中,有28年我们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先是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后是山东大学历史系,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同辈人中他属于成就卓著者;作为性情中人,他又属于喜怒形于色,个性特别鲜明有棱角的人物,许多事情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枣阳市平林镇采集村有位老人,名叫柴国义,今年78岁,是有名的拥军模范。1948年9月,他怀着崇敬心情,将在战斗中牺牲的南下干部刘树贵的遗体背回掩埋,建立了一个烈士墓。解放以后,他40多年如一日,义务看护这座烈士墓。柴国义有4个儿子,他为儿子们定的原则是都要为保卫国防做贡献。1962年,他将大儿子送入部队,当上了边防战士;1968年,他将二儿子送入部队,当上了工程兵;1971年他将三儿子送入部队,当上了炮兵;1974年,他又将四儿子送入部队,当上了陆军战士;ig90年,他又将孙子送入部队,当上了消防兵。在四儿子办理入伍手…  相似文献   

12.
1960年,他考取了郭沫若任校长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5年,他分到了华罗庚任所长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比他整整大10岁的陈景润正在这里攻克着世界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13.
全家人没有一个同意他到崦岈山来投资,因为在天津他投资一条挖泥船在3年中也能创造利润:为了崦岈山,他一年半没回天津,误了两个市政上围海造陆的重大工程,家人说他这一年少赚了8000万元;为了崦岈山,他把儿子从上海赶回到崦岈山,将他从一个白领变成了一个“村夫”。他为什么如此痴迷崦岈山?难道仅仅只是乡情?记者近日采访了河南商会天津代表团团长宋富锦。  相似文献   

14.
龚文 《浙江人事》2006,(5):21-22
每一份琐碎的工作,他都能做得有滋有味;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他都能做出精彩与不凡;他以他的任劳任怨,他的真诚。他的奉献,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建设者的奉献之歌。2004年1月,他被国家人事部、建设部评为先进工作者,2005年4月。被评为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他就是舟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秀仕。  相似文献   

15.
陈慧玲 《今日广西》2010,(18):15-17
他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山村教师,17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义务摆渡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百姓,也感动了中国。当选为2009年感动中国年度候选人物,没有让他自喜,而是让他更加自律。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是他的初衷,也是他一生的心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安》2012,(2):53-53
有一位主管很有能力,他负责的项目很受推崇。有一年他得到了大奖,一开始他还很快乐,但过了个把月,却失去了笑容。他说,部门里的同事,包括他的上司,都在有意无意间和他作对。  相似文献   

17.
64年前,他为了能够吃饱饭而报名当了一名国军士兵,连枪都不会用的他又跟随部队去了台湾。他回乡的脚步,被浅浅的台湾海峡一阻就是40年。此后,直到1988年才终于踏上了回乡之路。1990年,他在台湾上班的单位退休后,放弃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的舒适生活,频繁地奔波于大陆故乡与台湾之间,为故乡那些辍学的孩子们圆梦。他的名字叫曾祥来。  相似文献   

18.
备课卡片     
爱心在延续刘天星是山西静乐县柴水村人,贫寒的家境,使他不得不过早远离父亲与后母的呵护,直面生活的重负。1992年,就在他将要失学之际,收到了朱江吉大伯的第一笔学费,此后的两年中,学费上。期而至,但刘天星一直不知道汇款人是谁。来江吉,原是国家档案局的一名干部,已于1994年8月去世。他不是刘天星的亲人,甚至不认识他,但在他走进生命尽头前两年多时光里,他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悄悄地救助了一名无亲无故的山里娃娃。他逝世后,同事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希望J程的损资证书和他的秘密。为完成他未尽的心愿,一位匿名者悄…  相似文献   

19.
1992年,李安拍摄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推手》。这一年,他38岁了。  相似文献   

20.
黄铸同志1921年出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943年,他22岁时参加革命,在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革命工作。1944年,黄铸同志考取了西南联大,日本投降后学校迁回北平,1946年他转入北京大学。从联大到北大,他又一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学生运动。在北大,他还带领了一个党小组负责编辑北大学生自治会的刊物《北大半月刊》,作为学生运动的喉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