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建构的调整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所组成的规则系统。经国际法条约确立后,在各国已得到广泛实践。而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尚处于萌芽状态。同时,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和潜在的国际减排义务要求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有效手段,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成为一种普遍现实意义上的需求。应当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设立目的、碳减排目标、交易的对象、交易的配额、机制运行时间、交易所的设置等问题,为中国日后顺利进入"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充分的法律制度准备。  相似文献   

2.
迫于低碳经济转型的压力,初始阶段的碳排放权交易更需要政府适时适度监管。政府在监管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凭借丰富的监管经验做到机会型监管,但是不能始终保证监管能够有力且有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盟最早实行配额碳排放权交易,而美国的自愿碳排放权交易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两种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相关政府也积累了丰富的监管经验。对欧盟和美国碳排放权交易政府监管法律制度的考察,有利于我国早期自愿碳排放权交易政府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中晚期配额碳排放权交易政府监管法律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出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以下简称CDM)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碳排放权交易.本世纪初欧美国家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而中国作为CDM的重要参与方却迟迟没有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我国新建城市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从政策有效性、监管有效性、市场准入难易度和交易效果等四个方面建立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德尔菲法与模糊评价法探索性地对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实证评价,并对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指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各国及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设计,亦随之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应当从我国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排放权交易立法的经验,完善我国的排放权交易制度,为促进我国的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治理雾霾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过程中,政府通常运用民事手段、经济手段或者柔性行政手段来引导个人低碳消费。然而,政府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高碳消费责任机制的缺失。有鉴于此,我国应对个人施加低碳消费的行政法义务,它有利于克服道德义务局限性、弥补碳税不足与实现实质平等、保障个人碳排放权,它符合宪法法律的内在精神,且有国家能源管理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和排放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等作为支持。  相似文献   

7.
排污权制度在我国发展近30年,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美国的三种排污权模式中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应用最为广泛和长久,较为成功的环境污染治理案例如酸雨计划、铅淘汰计划以及欧盟(EUETS)碳排放都是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的实践。因此,我国在设计排污权交易制度时应该以美国为鉴,高度关注总量控制、初始分配、交易账户和交易主体、配额使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1996年实施的《电力法》是垂直一体化行政管理模式的产物,可定位为一部"行政管理法",其立法定位、价值理念及内容体系与低碳经济时代要求严重脱节,已经成为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障碍,亟需修订。《电力法》需要建构"高碳"能源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可再生能源补贴、低碳能源电价、低碳标准与认证、低碳技术创新等制度,以期实现电力工业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一例辩诉交易案件出现后 ,对于在我国是否应当建立辩诉交易制度得到了高度关注 ,如果我国想要移植这项制度 ,我们不仅要考察辩诉交易制度本身的价值 ,同时也要考察其产生和适用的制度环境 ,对此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归入权制度的主要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归入权(全称为“短线交易收益归入权”)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内幕交易预防制度,由于该制度具有适用简便、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被各国视为一件铲除内幕交易的利器。我国的相关立法对归入权制度也作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过于简陋,相关制度之间相互冲突,导致该制度在法律实践中鲜有适用。应当运用比较分析、法律经济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归入权制度的规制对象、短线交易的标的、收益的计算方法以及司法实施机制等该制度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对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股东提案权制度是保障公司股东权利的一项基础性法律制度,这项制度使得股东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司治理活动。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股东提案权制度。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提案权制度在股东主体资格条件、提案排除规则和程序、争议解决和救济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建议借鉴美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提案权制度进行全面改进。  相似文献   

12.
用能权交易制度兼具公法内核的国家管控和经济诱因的市场激励这二维功能。为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用能权交易的公益属性,政府适度的介入和引导不仅必要而且正当。然而,我国用能权交易刚刚起步,其监管制度构建中还存在着立法内容缺失、逻辑自洽性不足等障碍,亟需从理论层面对用能配额这一复合性财产利益的交易监管展开系统性的解释。于此,本文运用"回应型法"的理论,以强调监管"法律目的"及监管主体"行为模式"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并通过实践层面的检视,提出生态安全理念下第三方监管、双峰联动协同、公众弹性参与等互动共进的用能权交易监管制度完善的法治进路。  相似文献   

13.
减少碳排放已成为世界共识。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政策主张可以分为边境碳调节税(碳关税)、碳排放许可交易(碳配额)两种类型。我们主张实行碳配额许可交易制度。它是执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贯彻其"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政策选择,是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我国应把碳配额许可管理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碳配额许可交易制度,在国际气候应对规则中加快夺取我们应有的参与权、引导权和决定权,争取国家有利的发展条件,推进我国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推进我国进入富强和谐的碳中和时代。  相似文献   

14.
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存在是合理的,但该制度不符合意思自治原则和破坏交易安全的观点。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应当优先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应明确房屋承租人先买权行使期限及其法律后果、“同等条件”的内涵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辩诉交易制度是20世纪以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刑事诉讼制度,目前已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在我国个别法院也有适用的先例。但对这项司法制度,我国是否可以将其作为它山之石加以引进、推广,仍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有所争论。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一,辩诉交易制度的概念及其在国外的实践;其二,辩诉交易制度的作用及缺陷;其三,我国如何借鉴辩诉交易制度,以及引进该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是有限责任公司特有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股东所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这项制度对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保护股东的既得利益以及预期利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现行《公司法》中对该项制度的模糊规定,导致股东优先购买权纠纷在实践中频频发生,阻碍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对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探求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特定的制度环境,孕育了辩诉交易在美国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辩诉交易在各种异议中能够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同时也造就了美国式辩诉交易的独特之处。关注辩诉交易制度赖以运行的各项配套措施,结合我国刑事立法和实践的具体条件,为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构筑坚实的制度平台,这是分析辩诉交易制度环境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制度是美国首创的、将环境资源转换为商品并纳入到市场机制的一项环境监管制度.较之传统的"命令-控制"环境监管制度,它以"成本效益好、灵活性强"等优点受到了美国政策制定者及学者们的青睐,并在实践中获得极大的成功.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使以法律规制该制度变得极为迫切,而大量"排污权交易"实践的开展及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该制度法律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可交易的排污许可"制度将来在我国的实施也会面临着新的问题,特别是该制度与市场的结合、初始权分配等.  相似文献   

19.
论多种证券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重证券市场的建立必然伴随着多种证券交易制度的建立。目前以集中竞价交易为主导的证券交易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诸多问题的根源。未来,我国必须引进证券商报价制度,并且完善协议交易制度和大宗交易制度。证券交易制度的建设必须坚持有约束的意思自治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消费者冷静期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静期制度赋予消费者单方面撤销交易的权利,在直销、不动产、大件商品等交易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遏制经营者夸大宣传、造势促销等行为,充分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修订过程中,应适时建立我国的消费者冷静期制度,确立消费者单方交易撤回权,在权利行使的期限、适用范围、权利限制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为消费者权益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