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苏联东欧社会变迁的实证分析,从社会结构分层的视角探索苏东社会转型的原因及过程。首先,高度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导致的城乡社会结构的改变,是苏联东欧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这是它与东亚、拉美等国或地区的社会转型具有深层关联性的一面。而农民迁移到城市的结构性流动所产生的复杂流动机制和分层机制,对苏东社会转型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和冲击。苏东社会的中间阶层,其价值观、社会功能和政治态度对激进的制度转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次,先是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即由农民向城市工人的阶级分层发生变化,然后才是表层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即在市场化背景下,苏东社会的阶层分层因利益多元化而发生分化。苏东社会结构转型的具体过程明显地分为这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通过对拉美劳动力市场的考察,分析当前拉美国家性别分层的基本状况和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探讨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其产生的后果,从而对拉美国家性别不平等的发展状况做出初步判断。研究发现,近年来拉美国家女性在性别分层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这既体现在女性职业地位提升,也体现在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方面。这些进步与拉美女性经济自立程度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不无关系,并对拉美国家社会阶层结构的改善、社会不平等的减轻和女性参政等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特别是职业的水平隔离没有减轻。阻碍拉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多机会的关键因素已不是人力资本的性别差异,而是性别歧视和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这导致性别仍然是重要的社会分层机制,也是造成社会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对种姓制度等级特性和身份社会意义的分析入手 ,揭示出种姓制度对印度人社会身份的影响 ,并针对低种姓如何改善种姓身份的疑问 ,对印度社会中存在的“梵化”—一社会流动摸式的实现过程 ,流动特点和社会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曾琰 《南亚研究季刊》2004,10(3):110-115
本文从对种姓制度等级特性和身份社会意义的分析入手,揭示出种姓制度对印度人社会身份的影响,并针对低种姓如何改善种姓身份的疑问,对印度社会中存在的"梵化"-一社会流动模式的实现过程,流动特点和社会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凝聚的重要支柱,是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公平、增强社会融入感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历史上,拉美是全球社会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拉美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社会问题的应对和处理.社会政策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随着执政理念的转变,"反对社会排斥、增强社会融入、实现社会凝聚"成为新一轮的社会政策目标.本文简要回顾拉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制度覆盖面、分层结构以及再分配作用三个方面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社会凝聚中的局限性,并对拉美社保制度的改革趋势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6.
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评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拉美国家对社会政策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加大社会开支的再分配功能、重构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和弱势人群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和改革管理机制是社会政策调整的4个基本方面。但是,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社会政策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任务。拉美国家当前的调整与改革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尚有待实践检验,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配套性和互补性有待加强,在建立可行且有效的社会安全网方面拉美国家也面临诸多困难。拉美国家的贫困化、社会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已具有长期化和定型化的特点。拉美国家要解决贫困问题,走出经济增长缓慢与贫困和社会贫富分化长期并存的困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政策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拉美是全球社会形势较不稳定的地区之一,社会冲突、街头政治、城市罢工、暴力犯罪、政府更迭、政党轮流上台等社会不和谐现象突出.本文考察拉美国家福利体制演变的两个历史阶段,从而分析拉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两个突出的社会矛盾,即"社会分化"与"贫富差距"两个社会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应充分吸取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以正确的理念为先导,选择合适的福利制度模式,避免改革走弯路.  相似文献   

8.
在非洲和平进程中,妇女成为实现和平的非暴力力量,女性在建设和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自身的安全。梳理布隆迪和利比里亚两国内战对妇女的影响、妇女在结束内战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战后重建中妇女的角色与面临的挑战,可以发现,布隆迪和利比里亚妇女既是两国内战的主要受害者,也是当地实现和平与建设和平的决定性力量:布隆迪妇女发展存在“社会性别主流化已成为现实”和“社会性别不平等”之间的巨大差距;利比里亚则仍然处于由战争到和平的过渡期,精英女性参与决策与妇女低代表性并存;发展问题是两国和两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将社会性别平等纳入发展主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对社会保护的界定不能仅仅停留在"保险"和"救济"的认识上,它应该是一个比社会保障更为宽泛的概念。从性别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公平的经济和社会机会,妇女受到的社会保护明显少于男性。强化社会保护政策是推动两性平等、提高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增强妇女抵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和就业改善女性人力资本、弥补养老体系的制度缺陷、发展非缴费型的社保制度、帮助妇女处理好就业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拉美国家在完善社会保护体系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亚五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结构是社会转型研究不可忽略的参照系。随着苏联解体,中亚五国原有社会结构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经济转轨改变了中亚国家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新的社会结构分化正在进行之中。中亚国家当前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都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不无关联。本文就所能够掌握的资料,从阶层分析和利益群体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中亚国家社会结构的分化现状进行了简要阐述;同时指出,社会结构分化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有可能对中亚五国尚较为脆弱的政治稳定造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拉美国家社会冲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拉美国家的社会冲突是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所导致的社会局势失控、社会动荡以及民众和某些社会阶层对国家体制有组织的反抗。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社会冲突,但最根本的社会冲突是由社会不平等、由各社会阶层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传统财产占有制度孕育了拉美国家早期的社会冲突,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而社会政策的体制设计缺陷削弱了其缓和社会矛盾的能力。拉美国家的社会冲突有潜在的和间接的,也有公开和直接的。20世纪以后拉美国家的社会冲突出现过4次高潮。社会冲突损害了拉美国家的总体形象和投资环境,危及民主政治的发展,动摇了民众对经济改革的信心,损害了国家的竞争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国的民间社会组织正逐步发展起来,并日益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的现实反映。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监管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动人权事业进步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3.
成人教育:现代印度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成人教育是在印度独立之后发展起来的 ,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于印度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l、文盲率的降低提高了社会整体文明水平 ;2、社会弱势群体是最大的受益者 ,体现出教育平等的思想 ,也促进了社会的平等 ;3、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4、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 ;5、成为印度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印度成人教育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拉美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在贫困率大幅攀升的同时,收入不平等状况加剧,整个社会阶层收入结构向下移动。疫情造成的健康损失、经济停摆、大规模失业以及社会隔离措施的实施,使社会弱势群体遭受到更大的冲击,生活状况恶化。为应对疫情,拉美各国出台了大规模的应急性社会保护措施,包括现金和实物转移支付计划以及缴费型社会保险项目两大类,对于保障特殊时期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起到一定作用。但这场危机与拉美地区固有的经济社会不平等、财富分配不公、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化、卫生建康体系薄弱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不足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深了该地区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冲突。通过分析疫情对拉美社会贫困形势和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冲击,笔者认为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疫情暴发,内因则源于该地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无法有效解决,2020年疫情进一步印证了拉美社会结构固有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古代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作了简单的回顾,并以隋唐为界将其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对各时期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古代的东北亚地区并不存在所谓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礼治(礼义)体系”,指出:在本质上,古代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与现代国际关系并无不同,都是以“力量”和“利益”为基础形成的力学关系和力学秩序。因此,在当今的东北亚国际事务中,我们应该抛掉所谓“大国风范”这样的心理包袱,以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在冷酷的国际或区域性竞争中冷静而果断地追求我国的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21世纪将形成一个与工业社会具有不同特征的现代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终于使人与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解放出来。虚拟生活的出现,以及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已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一种环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因特网必然对现存社会的道德精神作出挑战。人类社会的道德精神要求网络社会实现和谐、平等、共享、共生,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需要。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道德悖论和道德问题。当我们试图将传统的义务、平等、和谐等道德规范放到网络社会的背景下权衡时,所看到的竟是在网络环境中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型与社会公平的悖论——来自俄罗斯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经济转型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提高效率,确保社会公正,然而在转型经济国家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转型与社会公平失衡的现象.虽然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目标预期、起点以及某些举措并没有完全违背公平原则,但却应验了"转型与社会公平不可能同时实现"的悖论.俄罗斯的"权力资本家"通过主导经济转型政策的供给,利用制约"权力市场化" 制度的缺失和其他利益主体在经济转型博弈中的弱势,形成自我加强和自我循环的"有权势者通赢"的畸形制度,严重地影响了经济转型与社会公平的和谐结合.实现"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的转型,建立不同群体的平等诉求、平等博弈、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防范利益集团的"掠夺之手",是保证经济转型和社会公正和谐结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波兰剧变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滋生了剥削阶级和权贵阶层 ,同时产生了大量失业和贫困人口 ,进而出现了制度及阶级性的贫富分化 ,贫富问题亦由此发生了质变。这在东欧剧变国家中也普遍存在。其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后所导致的社会阶级及阶层的重新划分和剥削的复归 ,实质在于制度性的对财富不公正占有。波兰及东欧诸国出现的贫富问题值得研究 ,同时也是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坚持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基本观点,针对我国文艺创作和研究中存在着的一些具体问题,着重论述了文艺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并对文艺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问题。共生现象并非个别的独特的现象,而是有其普遍性的。任何一种社会都包含对先前社会的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亦如此。但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共生现象更为复杂,它的共生物不仅有封建主义,而且有资本主义。这种情况,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更加艰难,只有正确处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共生,才能真正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