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徐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流浪儿童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在徐州市展开的流浪儿童社会调查,对流浪儿童的现状、特点以及当今流浪儿童救助中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尝试着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更好地解决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儿童通常被社会主流文化认定是依赖性的未成年人,但得不到成人社会充分照顾的流浪儿童却不得不独立生存。本文依据对49名流浪儿童的民族志调查所得的数据,描述分析了流浪儿童的生存策略。研究发现,流浪儿童能够机智地发现、利用可及的谋生机会,有意识地通过非正式经济活动、低风险的越轨活动、社会关系网络去积极谋生。在城市街头,流浪儿童常以一种能动的社会行动者的面貌存在,展现了令人瞩目的生存性智慧与个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少年儿童的家访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作者通过对流浪少年儿童和流浪少年儿童家庭及所在社区进行调查 ,发现少年儿童流浪的原因 :贫困落后的社区环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破碎的家庭、家庭暴力、低水平的儿童社会福利等  相似文献   

4.
从"撒谎"看流浪儿童的机构救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水雄  李伟 《青年研究》2005,(12):16-23
本文所谓"撒谎"指的是,流浪儿童在寻求救助或者面对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时存在撒谎现象."撒谎"反映了当前流浪儿童机构救助中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比如说救助机构工作的目标过于偏重"找家",对流浪儿童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不足,流浪儿童与工作人员的对话方式和互动方式存在一些值得质疑之处等等.  相似文献   

5.
不能让流浪乞讨儿童成为违法犯罪后备军“直到现在,一看到穿制服的人,我还有拔腿就跑的冲动”,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李玉平,六七岁时曾有过三次乞讨经历,那时留下的心理阴影,到现在也没有消除。更多没有李玉平那样幸运的流浪乞讨儿童,散布在我国各个城市的角落里。《瞭望》新闻周刊最近调查发现,许多流浪乞讨儿童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基本价值观破碎,精神上有趋于不健康的倾向:不诚实守信,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没有法制观念。专家认为,如果不及早对流浪乞讨儿童进行社会干预、心理干预,这些“问题儿童”长大后,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相似文献   

6.
邢佳佳  马永方 《学理论》2015,(4):125-126
近年来,有关流浪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了解现阶段我国流浪儿童的基本发展状况,探讨流浪儿童问题出现的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及个人原因。从社会工作视角的出发,分析当前流浪儿童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将社会工作人性化的救助方法引入到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促使流浪儿童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本文初步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分析探讨提出可行的建议与对策,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的实践中,这些意见和对策可以得以应用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叶思含 《学理论》2013,(20):58-60
自2003年开始,我国加快了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对流浪儿童福利和救助政策的现状进行探究,力图找出当前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求有效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途径如下:加强流浪儿童的预防工作,减少流浪儿童每年增加的幅度;完善救助政策,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转变救助方式;社会各界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1)
流浪儿童群体自出现至今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工作的实质对流浪儿童救助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从社会、社区、家庭方面来解决流浪儿童救助问题,为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解决流浪儿童问题要突破传统管控思维和手段,从实现儿童权利出发来创新制度和治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叙述分析方法,以抗逆力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类家庭"对流浪儿童抗逆力获得的影响和作用,解释类家庭流浪儿童抗逆力养成的内在机制,以及对儿童权利实现的意义,以为创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长效机制提供政策和服务发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析了上海流浪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受害问题发生的动态机理。本研究发现,针对流浪儿童的迫害问题的频繁发生,不单只是加害者的非法行为所导致;流浪儿童在经济上对非正式的地下经济、甚至非法经济活动的依赖,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与有犯罪动机的侵犯者的高度重合,以及有足够能力的保护者的缺席等因素的同时存在,增强了流浪儿童街头受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问题流浪儿童的生活经验叙述对政策和服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访问了中国工读学校28位问题流浪儿童。同时,基于优势视角呈现了问题流浪儿童生命历程中的生活经验,进而从流浪儿童的声音中提出了相应地救助政策与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方法模式中的人本主义互动模式为切入点,以与流浪儿童建立信任关系为突破口,以探寻人本主义互动模式的理论假设和态度条件在与流浪儿童建立信任关系中的效用,同感、真诚、无条件接纳、尊重、关爱等是流浪儿童获取信任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未成年的孩子背离家庭浪迹社会,无论是主动选择和还是外力驱使,都可以从家庭环境不良、监护职责缺失、教育不当等家庭问题中找到原因.本文运用调查资料阐释了流浪儿童的家庭问题,提出教育、监督、惩戒其监护人的社会干预设想.  相似文献   

14.
儿童应该是社会一切福祉的最先享受者,一切灾难的最后蒙受者。目前,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庞大,生存状况恶劣,基本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从现状和实践来看,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严重滞后,救助机制尚不健全。为此,迫切需要围绕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早期干预机制和多元化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颖  吴晓艳 《学理论》2012,(27):46-48
为了解内蒙古西部地区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了解学生自然情况的调查问卷,在包头市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选取400名初中生和168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查显示,流动儿童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惩罚、拒绝、否认和贬低的教养方式,缺少对孩子的关心理解、情感温暖;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流动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因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中国城市流浪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流浪儿童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排斥,包括家庭排斥、住房排斥、教育排斥、社区排斥、就业排斥等。  相似文献   

17.
流浪少年儿童的救助与回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是产生流浪少年儿童的主要根源之一,加强对农村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指导与管理,认真实施《义务教育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救助流浪少年儿童。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类家庭”,也可以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是政府的良心工程,然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目前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阶段。存在救助对象范围不明确身份难甄别、权利义务失衡违规违法行为增多、救助经费短缺导致日常工作难维持、后续安置滞后引起循环救助、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对10个"救助站"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在分类管理、责罚落实、绩效拨款、服务提升、流浪儿童的重点救助等方面着力,从而将这项良心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陕西省19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定,将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考核内容,对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乞讨严重的地区下达督查通知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实施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此举为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流浪儿童乞讨这个老大难问  相似文献   

20.
尚泰坤  魏倩倩 《学理论》2010,(25):71-74
新疆籍流浪儿童在回归后,很难融入家乡的社会生活。通过文献、观察和访谈的质性方法,从经济、文化心理、社会公共关系三个方面,掌握其社会融入的状况和障碍。结合新疆籍流浪儿童的特殊性和新疆的区情,综合各种现有模式,试图提出合适的社会融入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