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有技术是专利申请日之前公众可以获得的技术,它是专利申请新颖性和创造性审查中的事实依据。使用公开是通过将技术付诸具体实施而让公众可以获得。构成使用公开的销售,应指已经制造完成的产品处于向公众出售的状态,因为专利法上的公开指的是产品处于公众可以获得的状态。因此,一方面,产品下线之前的销售广告甚至合同行为都不能证明销售使用公开,而产品下线后的销售宣传或合同签订行为均可证明使用公开而不需要产品的实际交付;另一方面,具体的销售交易并不等于使用公开的销售,前者是证明后者的辅助事实,只有具体交易的买方不是负有保密义务的特定人,这一证明才能完成。负有保密义务是定义特定人的唯一条件,买方为获得技术而要满足的任何其它条件均不能使其成为特定人。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保密义务的存在应由主张者举证。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复审审查及授权后的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审查实践中,作为现有技术,有传统的专利文献、期刊论文、个人专著等公开出版物,有合同、销售、招投标等使用公开,也有随互联网逐渐普及而出现的网络证据等以其他方式公开类证据.这些证据种类繁杂、形式多样、内容复杂,认定较困难,常易造成认定标准不一致情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利局和专利复审委员会的权威性.本论文对于中国专利法意义上的现有技术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探讨,作了分类、归纳,就时间标准、地域标准和为公众所知标准作了详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由于英汉双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为了缩小译文与原文的差异,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理论,试论述创造性在法律翻译中的运用及作用。  相似文献   

4.
程强 《知识产权》2005,15(3):48-51
企业标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法规的相关规定,在企业制定发布后,应当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本文对该种备案是否构成专利法意义上的公开做了分析,认为企业标准的备案并不构成专利法意义上的公开.同时提出,对于备案的企业标准,备案部门需遵守相关规定进行保密.企业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紧密结合,应当引起多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6.
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出现,使专利法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理论层面,鉴于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的缺失,无论是以洛克劳动学说和黑格尔人格学说为代表的“自然权利论”,还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创新激励论”,都无法为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专利保护正当性提供充分的理论证成。实践层面,由于相关法律关系的复杂性,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专利法规制中,则存在着在可专利性判断标准的失灵问题、获得专利保护后的权责分配问题以及进入公有领域后的风险控制问题等一系列实践难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引入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发明人”的制度设计、创立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标准、构建人工智能生成专利技术的权责分配规则、设置人工智能生成现有技术的风险防范机制等法律对策,消除理论争议并化解实践难题,以此实现专利法对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7.
保险法上的不可抗辩条款作为最大诚信原则严格适用的一个例外,有助于平衡保险合同各方利益进而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保险法上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范围过于狭隘,仅限于年龄误报。2009年2月再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不可抗辩条款进行了大幅修订,大大扩展了其适用范围,较为完整地设立了该项制度,但相关规定仍有一定的商榷余地。  相似文献   

8.
我国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在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法的先进规定和惯例的基础上增加规定了不可抗辩条款。客观而言,引入该条款对于规范保险人的行业经营行为、限制保险人行使合同解除权、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维持保险合同效力的稳定,以及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还应该看到,由于我国保险法对不可抗辩条款的规定过于粗漏和简单,需要我们对其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时存在的问题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工业社会还是信息社会,“技术”都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而专利法的诞生更赋予了它特殊的内涵。专利法最重要的保护客体便是“技术”。然而,对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这个术语的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却往往导致了各方当事人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根据我国《专利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专利法》所称发明, 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3D打印技术在改变制造业基础设施的配置、原材料的供应链和产品销售模式的同时,也对现行专利法律制度形成了冲击和挑战。在3D打印技术领域,如何在激励创新与防止潜在的非法复制之间实现平衡,廓清合法的修理和不合法的再造之间的界限以及以非生产经营目的的个人打印是否构成侵权等问题亟待专利法律制度的回应。面对3D打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立法者应重新审视《专利法》的制度基础,在平衡技术革新和其他社会、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推动3D打印技术和专利法律制度间的互动演进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反垄断法在专利信息不披露行为的法律规制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从权利人主观意图、专利信息披露义务、专利信息不披露行为与市场支配地位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相关市场竞争的影响等要点进行反垄断审查。我国亟需制定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执法指南,对标准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专利权行使行为(包括对专利信息不披露行为的审查)作出规定,同时还可以逐步探索对标准制定组织知识产权政策进行反垄断审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吴太轩 《法学论坛》2013,(1):129-135
专利不断并入技术标准是当今技术标准发展的必然趋势。专利并入技术标准后,专利权更容易被滥用作为限制竞争的工具。在认定某种专利权行使行为是否构成权利滥用并受到反垄断法规制时,可以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兼顾当时的知识产权政策。我国在对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权滥用进行反垄断法规制时,应当树立从严规制的指导思想,完善相关立法体系和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专利法上的停止侵权救济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和育东 《知识产权》2008,18(6):72-77
专利法上的停止侵权救济是针对被告未来可能发生的侵权行为的预防性救济,其理由是被告极有可能在未来侵权。停止侵权与损害赔偿相比具有谦抑性,因此各国对专利诉讼上的停止侵权救济施以较大限制。我国法院把停止侵权救济当然化的做法,违背了停止侵权救济的本质要求,因此应加大对停止侵权救济的限制,比如规定把存在未来侵权可能性作为停止侵权救济的前提,并赋予法院适当的自由裁量权来拒绝停止侵权救济。  相似文献   

14.
国际生物技术保护与中国专利法修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技术发展对专利制度形成冲击,促使各国不断调整国内专利策略,以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满足新兴产业之需要;比较欧美国家,我国对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略显迟滞.本文在论述发达国家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及国际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专利制度中的转基因生物技术保护问题作出分析,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专利法>的修改往往不都是回应专利司法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其中另有原因.但专利法修改会吸收一些成熟的司法经验,会给司法带来一些挑战,也会带来一些未预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张甜甜 《法学论坛》2006,21(4):114-117
政府管制对开展专利实施活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国外虽有政府管制程度的不同,但都选择了通过立法来进行专利实施的政府管制。我国应借鉴国外专利法律,通过修改、完善专利法律来充分地、科学地发挥专利实施过程中政府公权干预力,依法实施政府管制,为专利实施提供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问:第三次修改后的《专利法》已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是否对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审查及无效带来一些新变化?答:外观设计相关法条的修改是第三次《专利法》修改的一个重点,随着配套《专利法实施条例》(送审稿)和《审查指南》(征求意见稿)的相继出台,专利法修改给外观设计申请文件的准备、审查及无效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以下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专利创造性客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专利创造性的判断标准经历了一个客观化的过程,各国专利法及其审查指南从判断基准、判断步骤、判断方法等方面,保障创造性审查的客观性。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近年来的一些判决,被认为实质上降低了创造性,使一些显而易见的发明获得专利保护。我国专利创造性的演变也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其政策选择符合我国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对专利制度的挑战与中国专利法修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生 《法律科学》2005,23(2):66-72
蓬勃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已对传统专利制度形成了挑战。美国率先对基因、转基因技术授予专利 ,欧盟随之对生物技术发明出台法律保护指令 ,中国虽早有水稻等基因技术产品的发明与大面积种植 ,却在 2 0 0 1年修订的专利法中回避了生物技术发明的可专利性 ,使生物技术陷入努力开发但得不到充分法律保护的窘境。因此 ,阐明生物技术对专利制度的挑战 ,比较欧盟立法 ,探讨中国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对生物技术发展的影响 ,及生物技术专利的国际合法性 ,对中国专利法修改提出意见 ,当前亟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