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杜平 《南风窗》2007,(13):28-29
香港回归之前,笔者还在布鲁塞尔担任常驻记者。有一次在北约总部采访时,英国驻北约代表团的一名外交官和我聊起香港的前途,包括香港回归之后与中国内地的关系。这位官员向我提出了两个十分悲观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在当时的西方社会非常普遍,那就是,英国撤离香港之日,便是香港的自由走向终结之时,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容忍任何政治异己";第二个观点  相似文献   

2.
香港的医疗制度及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该制度在保障香港市民的医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香港市民的信任,从而使得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成为举世公认的最成功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一。然而,随着,香港社会的不断变化、医疗科技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香港这种近乎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难以为继。为此,香港特区政府下决心对现行医疗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香港社会已经或将要发生的变化。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医改的走向对于内地的医改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惠亮 《法制博览》2014,(1):208-209
2009年的香港民事司法制度改革提出,调解由于其自愿合意和降低诉讼成本的特征将被广泛使用,作为替代法庭诉讼的最主要争端解决方式。这次改革实质性地促进了香港调解制度的发展。本文将通过阐述香港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并探讨对于内地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之所以可以在香港回归之后,继续维持其繁荣与稳定,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北京将香港在1997年之后的“繁荣与稳定”视为政策成功的关键,因而给予大力的支持,这就使得十余年来,“一国两制”的成功得力于北京片面的努力,从北京到香港都忽视了香港对维护“一国两制”应该存在的责任。本文认为北京和香港应该将“一国两制”,视为一种在国家典范下的新制度,欲使“一国两制”成为不同于“一国一制”的制度,香港不应对抗“一国”,更应该与“一国”合作,才能使“一国两制”成为香港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香港社会在身份认同和政治认同上均体现出"二元特征"。在身份认同层面,港人表现出"香港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区分;在政治层面,港人多年来在"渐进式民主"与"急速发展民主"之间争论,并在"一国"与"两制"之间纠结。上述认同特征体现了半个多世纪的地缘政治对香港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中国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做了诸多努力,但是由于英国在香港回归前对香港实施了近半个世纪的"去中国化"和美式政治认同培育,不可避免地为今天香港政治发展带来争议。  相似文献   

6.
杨军 《南风窗》2011,(17):20-23
从回归前后的担心香港衰落,到后来努力保持香港独特性的去大陆化,到现在积极向大陆靠拢,担心自己被边缘化,香港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曾经,香港对大陆人是高不可及的一个梦,代表着财富、明星、时尚、传奇、金融中心、纸醉金迷、国际大都市等等离当时国人很远的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即使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的几年,香港对大陆人来说依然是疏离的、触手难及的。  相似文献   

7.
张慧瑜 《南风窗》2013,(10):88-92
香港电影的文化登"陆"战,不仅诉说着香港人在内地经济崛起背景之下新的身份焦虑和定位,而且重构着当下中国新主流文化的想象。如果说1980年代以来以香港电影、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作为一股强劲的南来之风深刻地改变了后革命时代中国的文化景观及记忆,那么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全方位融合所产生的华语电影则成为中国崛起时代的文化表征。这些香港电影的文化登"陆"战,不仅诉说着香港人在内地经济崛起背景  相似文献   

8.
近代英国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因此,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但是,制度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恰当、适宜、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制度变革才能最终导致一个大国的崛起。同时,我们也不能认同绝对的“制度决定论”。  相似文献   

9.
单梓恒 《法制博览》2013,(1):103-105
公平价值是经济制度根本的价值取向,是经济制度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方向,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是经济制度整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应服从经济制度中的公平价值目标。尽管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的很多政策设计都体现出对税收公平的考虑,但由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现行制度设计、征收模式以及征管手段上都存在缺憾,致使个人所得税在公平价值层面存在形式和实质等方面的缺失。本文分析了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公平价值缺失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一些实现公平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谭志强 《南风窗》2007,(13):45-45
匆匆地赶到台北,连续参加两场与"香港10年"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不过,当与接机的朋友谈起与"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时候,朋友笑着回答:台湾人不使用"回归"这两个字,除了部分关心台港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学者之外,现在市面上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香港回归10周年"或者"一国两制"这些事情。目前台湾最注意香港的应该是两个问题,一是香港扩大开放大陆观光客后对香港本身达成的效益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探究中央分权以及随之而来的地方政府自行选择的制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私营组织与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框架。该框架需要涵括大量基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制度",这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因为它们所产生的企业制度反映了政治制度的设置和私营组织的创新。这样一个框架对于如下实证研究而言是必要的第一步,这些实证研究试图解释中国企业制度的异质性、各种混合型组织的产生以及中国各地区出现的不同增长率。  相似文献   

12.
香港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拥有完备的立法和组织体系,强调“社区为本”理念,重视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善后辅导卓有成效,管教活动灵活多样。这些特点和经验均值得内地借鉴。  相似文献   

13.
谢奕秋 《南风窗》2012,(8):31-31
3月25日,现年58岁的梁振英以689张有效票,当选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梁振英勤工俭学、白手起家,多年来既为香港回归和"内交"效力,又为内地土地使用制改革擘画长远。当选前,他的名气虽不及唐英年,功绩却写上了中国房地产业20年光荣榜。而且,他也是积极反对台  相似文献   

14.
崔少明 《南风窗》2008,(11):94-94
香港一位有影响力的报人最近宣告:"社会主义的确能够维系社会公平"。但港人当他"透明"。原因可能是,反过来,这是否等于说,香港社会在"一国两制"余下的40年资本主义阶段处理不好公平的问题?感觉上,《信报》的创办人林行止"改宗",所反映的是回归10年和内地发展对港人思想的冲击。而他也并非要香港搞社会主义,而只是觉得香港习惯上向资本家倾斜,有必要采取较为均衡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制度与教育资助制度有适应和谐的一面,同时转型时期的经济制度也给教育资助制度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分析经济制度与教育资助之间的关系,以希望找到对策来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沈旭晖 《南风窗》2011,(22):38-39
美国一般不谈超越《基本法》的香港自治范围,不谈香港民主和内地民主互动,只会淘空一切内涵支持民主。但是就香港近年出现的两次政改方案,美国却摆出大为不同的姿态,显示了一定影响力。就维基解密网站前不久披露美驻港总领馆电文一事,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发言人9月2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警告美勿干预香港内部事务,为近年来罕见表态。根据维基解密内容,美领馆在香港十分活跃,不少香港政情都是其内部通讯内容,香港各界人士也是领馆定期访谈对象。究竟美国  相似文献   

17.
戴玉 《南风窗》2014,(8):20
<正>中移动在香港推出的优惠套餐"意外"地在内地引发关注和吐槽。原因是:实在太优惠。来看一下反差:内地推出的58元3G套餐,仅包含350分钟本地通话和10兆流量,并且短信费另收;而约合人民币54元的香港套餐,却囊括1700分钟本地通话、1万条本地短信及本地无限上网流量等。可以想象,人们愤怒了。为平息众怒,中移动很难得地玩了一个"自黑"的动作,曝出香港套餐的本地上网速度最高仅为384Kb/S,是其他用户的1/100。但是在内地,  相似文献   

18.
香港高校大多从1998年、1999年开始在内地招生。今年多所港校计划招收内地生人数较去年有所增加,2011年排名前八位的港校,内地招生计划共约1500人,计划招生人数比去年增加100人左右。随着在内地招生的香港学校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多,甚至不少省市的高考头名组团投  相似文献   

19.
台港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台湾当局的香港政策制约与影响。台湾当局的香港政策随着香港回归进程及回归后的形势不断调整,并在调整中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对港政策与法规体系,成为其指导台港关系发展的重要依据。总体上,台湾当局的香港政策从消极被动逐渐转为务实与灵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台港关系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灵敏 《南风窗》2007,(24):16-17
香港立法会议员、资深大律师梁家杰在香港特首选举中败北,但因为梁的参与,成就了香港回归后第一场有竞争的特首选举,也改变了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模式。下届选举,公开辩论、拜票、握手等直面市民的所有手段和形式,都将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