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国际政治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 ,即 1991年苏联解体、 1999年科索沃战争、2 0 0 1年“9·11事件”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中 ,“新干涉主义”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本文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影响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全球抗疫防疫堪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有历史影响的疫情政治经济学创举,为迈入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新历程作出新的诠释和导引。启迪人们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们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经济格局、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什么样的大国关系,乃至最终归结于什么样的中国未来。疫情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和世界经济萧条与危机,导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并为中国引领新型周边国家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实践中凝练的抗疫成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夯实了基础和提供了契机;“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周边地区的融合区和重启的首要之地;中美大国关系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大国关系稳定,周边国家的关系才可防可控可稳。严峻的全球疫情使人类愈发强烈感受并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不是缥缈的理念和抽象的概念,每个国家的利益和命运已经与世界相互嵌入、环环相扣。东亚国家在疫情挑战面前选择了团结合作与同舟共济,RCEP的签署必将为促进东亚发展繁荣增添新动能,必将增强区域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受世情和国情两个“具体实际”制约性影响的历史进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国际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内容不同的制约性影响。两极格局终结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都在于“前所未有”的国际环境,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应对其相互关系给予严重关注。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及产业变革的趋势和影响出发,介绍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企业的若干应付之道:立足现在,构建“三个能力”;赢在未来,抓住“三个动力”。  相似文献   

5.
张浒 《学理论》2011,(14):35-36
冷战结束后,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安全形势均发生重大变动。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可谓大变革、大调整、大危机、大发展,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传统豪强衰势初现,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多极格局更加明朗,由此加速了国际治理机制向多变治理、合作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李海龙  毕颖 《党政论坛》2013,(13):15-18
大国关系是指大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它是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秩序规则的决定因素。近代以来,大国关系经历了二战之前以“对立与战争”为主的时期,冷战期间以“对峙与竞争”为主的时期,以及冷战结束后以“竞争与合作”为主的时期。前两个阶段为革命性国际体系下的传统大国关系,后一个时期为稳定性国际体系下的“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7.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的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随着"钻石公主"号等多艘国际邮轮陷入疫情困境,邮轮疫情处置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天津应急处置"赛琳娜"号邮轮疫情,是全球同类事件处置中第一个成功案例,也是邮轮抗疫国际合作的一次生动实践。全面系统总结"赛琳娜"号邮轮疫情处置的成功经验,对于做好邮轮疫情防控,促进海上交通运输国际治理、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作为全球治理主干的众多国际组织面临着深度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厘清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的互动机理,深入研究并思考中国应如何主动介入和引导国际组织的变革,已经成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课题。与长期以来主导国际组织研究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不同,源于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为分析成员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互动逻辑提供了启发性视角。在国家与国际组织复杂的“委托-代理”模型下,国际组织的行为与政策偏好将综合取决于成员国、成员国在国际组织内部的代表、国际组织的秘书处和行政首长等主要行为体在国际组织的决策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以及能够施加多大影响。这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国际组织,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媒体的跨境合作,核心问题是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云南与周边国家媒体联合协作,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国家话语权、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推进桥头堡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整合媒体资源优势、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建立国际区域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云南省传媒业体制机制创新、最终实现境外落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梳理双方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当下推动云南与周边国家媒体的合作,应着力解决合作的动力机制、国际文化资本运营、“因国而异”的合作方式以及跨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充分借鉴西方强势媒体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逐步从外宣思维转变为市场思维,最终构建长效的合作机制,为中国媒体的落地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0,(2):31-31
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尤其是从去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所谓“中美共管世界”(G2)的声音,在世界舆论中开始不断上升。虽然中国高层和舆论对此保持了清醒的认识,但着眼于当今国际格局,即便没有G2概念的产生,国际社会对中美作为当今和未来世界“两极”的印象似乎正在不断清晰和强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的全面展开,国际社会也给予了高度关注。联合国和绝大部分国家持公正、客观立场,支持并赞赏中国的疫情防控举措,也有部分国家和政府要员以一己之私,行不轨之举,借题发挥,扰乱国际秩序。如何深入分析和研判国际形势,充分借助国际力量赢得这场疫情总体战的胜利?这对于此次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和外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蒲俜 《理论视野》2004,(6):25-26
“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严重危害取得了空前共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三年来,国际反恐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恐怖主义势力和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与此同时,恐怖事件仍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死伤人数也越来越多。使用武力根除恐怖主义的做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尤其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不仅未能消除恐怖阴影,反而导致了恐怖活动的反弹。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恐怖主义仍将是国际社会的毒瘤,国际反恐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5,(6):89-93
在全球化时代,一些跨区域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远超危机所在国(区域)的应对能力范畴,迫切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近些年,跨区域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的国际合作状况表明,国际社会还远未建立起危机应对合作的有效体制和机制。基于对埃博拉危机应对中的国际合作状况的分析,疫情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有限,世卫组织指导协调国际合作能力有限,国际援助力量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危机应对初期没有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等问题的存在,降低了危机应对效率,扩大了危机造成的损失。因此,应构建以危机所在国(区域)政府为主导、以国际(区域间)组织为领导、以各类国际援助组织为协助的危机应对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提升各组织的危机应对能力,建立国际合作的有效制度规范,保障跨区域公共危机应对中国际合作的有效实施。其具体建议是:各国(区域)政府应重视危机防范,提升危机应对核心能力;提升国际(区域间)组织在危机应对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将社会力量纳入危机应对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初年的国际政治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尤其是“9·11”事件的发生及其后续影响,更使国际格局呈现出一种混沌迷离的状态。这种状况,主要缘于冷战格局崩溃后,新的国际政经格局尚未形成,世界还处在一个大调整的进程中。大调整时期的国际格局,其特征便是多变。虽如此,其变化趋势仍非无迹可寻。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本刊邀请王逸舟、阎学通、陆忠伟三位学者,对2002年的国际政治形势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5.
我们满载强国之梦走过了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也以其带给国人众多隽永而自豪的记忆永载中华民族的史册。国际上,国际格局调整加快、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大国关系调整频仍、世界热点问题升温,众多纷繁复杂的国际事件使得我们这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更加扑朔迷离。在踏人2009年之际,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请他解读2008年的国际大事,并对2009年国际格局的走向谈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16.
刘恒苹 《党政论坛》2013,(23):30-31
中共十八大报告在处理和发达国家关系时提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谈及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也最具影响力的一对大国关系——中美关系实乃重中之重。在当前的国际战略格局中,中美两国间的任何纠葛,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4)
毛泽东是杰出的战略家,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战略思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造就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术国际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话语权“西强东弱”总体格局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强化中国学术话语能力。当前,中国学术话语主体存在着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学术话语内容存在着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不高、学术话语国际传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的硬实力支撑和理论创生能力;要领悟文化自信的内涵,将其熔铸于中国学术国际话语;要从方法、内容、形式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完备的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何玲 《理论导刊》2022,(9):17-21
新时代中国国际减贫是中国特色反贫困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减贫理论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合作共赢”的减贫目标、“尊重主权”的减贫原则、“弘义融利”的价值观和“授人以渔”的减贫方略等。这些理论原则体现了道义性、创新性、务实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点,对丰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助力受援国独立发展、塑造中国大国形象及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非传统安全与国际合作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大增加并具有跨国性威胁,重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往往以危机突发的形式爆发且后果会“内传”或“外溢”,对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秩序产生重大威胁与影响。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也使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