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勇  陈国洲  刘恩黎 《瞭望》2021,(2):30-31
重庆荣昌区位于重庆最西端,人口仅86万人.近年来,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让这个过去的"边缘"小城一跃成为成渝相向发展的"腹心",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经济增速跃居重庆38个区县前列,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 一个"边缘"小城发展新动力从何而来?在中央部署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周年之际,《瞭望》新...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载体,具有创新驱动、环境友好、融合发展等特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存在“结构性陷阱”突出、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明显等问题,应从加强科技创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全域开放合作、促进成渝差异化发展等方面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曹清尧 《瞭望》2020,(18):52-5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重大布局,给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不负重托、把握机遇,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成渝地区一体化作为撬动西部发展的重要支撑,肩负着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带动地区共同富裕的重大使命。基于“中心—外围”理论,可对成渝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刻画和分析,深入探索进程中收入、财富和公共服务水平及其均等化程度的实际情况、演进逻辑,充分挖掘共同富裕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政策着力点。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更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西部新动为     
实施了20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2020年开启了新十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部大开发将如何推进?201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西部要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近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6.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内,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外,作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依托“带一路”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助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大渡口区努力把艺术湾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彰显中国特色、弘扬长江文化、体现巴渝魅力的新名片。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向纵深,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大渡口从“边角料”变成了“香饽饽”。  相似文献   

8.
科学评价一定区域范围内各城市的空间联系是合理规划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据。从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两个角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进行的测算结果显示,作为双核空间结构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端点城市的集聚和极核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依托两大端点城市发展的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尚未形成,且内部各城市之间的联系还呈现散状的、不规则的分布,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未来需要从加快两大端点城市形成双核带动、打造两大都市圈形成双圈联动、加快发展中点城市提升中部支撑、构建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合理引导资源要素流动。  相似文献   

9.
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包括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个核心城市,通过进行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比较测度,不难发现上述各城市之间存在着三次产业结构总体相似度较高,部分产业地域分工已经显现,部分主导产业重合度较高等特点。有必要借鉴纽约城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的经验,进一步加强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给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促使成渝经济区发展将更加注重其协同性。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机理,在于合作伙伴之间汇集各方资源、组合及整合各类资源通过互补效应、增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实现价值创造或创新,因此,实现协同价值的关键在于打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实体构建积极合作伙伴关系的制度环境、社会及文化氛围,以推动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形成真正的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联结高地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为推动川渝深入合作的契机.川渝毗邻地区的合作是川渝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切入点.成渝经济区毗邻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但存在,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加强成渝经济区合作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重庆和成都同时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深化改革的战略谋划。成渝合作就是通过政府间合作,依靠政府的政策资源和法规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试验田,打造成渝经济区。建立共谋统筹城乡机制并确保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转,推动中国西部这两个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一体化,直接取决于成渝能否建构起良性的制度环境、合理的组织安排和完善的区域合作规则。以成渝合作来共谋统筹城乡,并不是强调以政府的力量去替代市场,而是试图通过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共同行动,一起尝试并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成渝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个一体化的制度平台,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3.
11月中旬,在北京举行的“新疆喀什·中亚一南亚经济圈发展战略北京论坛”上,与我国新疆喀什毗邻的多个中亚、南亚国家驻华使节纷纷表示,中国对中亚一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参与,将对提高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中亚、南亚各国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地区的增长极,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与我国其他成熟经济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在搜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相关指标,建立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三级评价体系,对成渝经济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定量测评,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各城市的竞争力类型,最后得出成渝经济区提升整体实力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环渤海经济圈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山西应通过以下方面主动融入经济圈:全力打造"人才洼地",创新人才政策,积极招才引智;打通交通命脉,加强东西联系,推进一体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地区竞争力,实现合作、互利、共赢;改善市场环境,破除区域限制,通过技术转移和项目合作推动区域融合.  相似文献   

16.
黄雯慧  李东桓 《学理论》2013,(19):97-98
在成渝经济区内,成都政府与重庆政府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与合作两者并存。通过使用博弈论来分析区域内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由于地方政府均以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倾向于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而损害其他地方政府的利益,造成恶性竞争。试图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与视角下,探析成渝经济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路径,寻找出有效地推动政策和建议,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均采取合作,以达到推进成渝经济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日益汹涌的浪潮,又一个具有潜在竞争力的经济集团在印度洋地区问世.1995年4月18日,南非、印度、澳大利亚、肯尼亚、毛里求斯、新加坡、阿曼环印度洋7国在毛里求斯签署了一项推动环印度洋经济圈计划的联合声明,宣布环印度洋经济合作组织正式启动.6月11-13日,印度洋沿岸23个国家又在澳大利亚的佩思召开了以“促进印度洋地区合作”为主题的大型会议,就建立内容广泛的“商业网络”达成了共识.毛里求斯财政部长希达南指出,环印度洋经济圈将成为世界第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2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天津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提出推进“津城”“滨城”相映成辉、竞相发展,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滨海新区牢牢把握“双城”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成都经济圈的区域特征及其带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成都经济圈的圈层结构可分为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辐射层中又划分为近辐射层和远辐射层,以涵盖川南地区。在对成都经济圈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概括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成都经济圈对卫星城镇建设和外圈城镇区域经济建设的带动效应,提出了“由点到面”和“由面及点”的带动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区域合作已成潮流之势。从我国国内来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经济圈已成为我国经济最有影响和最具活力的地区。其他地区之间也出现了区域合作的强烈愿望。区域之间的合作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但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