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直接影响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影响国家政治的稳定。当前,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为了使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农民工政治参与健康有序的进行,从而维护农村的稳定,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善占我国人口17%以上的流动人口群体的政治参与状况,对于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和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个体合法性政治参与、个体非法性政治参与、群体合法性政治参与,以及群体非法性政治参与是流动人口群体的主要参与形式,但这几种参与形式中的非制度性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失序、社会资本流失、劣质民主和政治不稳定等方面的风险。以制度整合与创新促进参与环境的改变,以素质提升和收入增长促进参与主体的变革,以政府转变促进参与客体的改善,是流动人口政治参与风险控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集体活动开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值得关注.研究生群体作为一个具备完整知识体系和思想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知识分子,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集体活动中的参与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参与意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着力倡导和推广民主参与,将会有效提高集体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参与主体、参与内容、参与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集体活动中民主参与构建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阶层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阶级重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诞生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且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长产生了明显的政治诉求.本文利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深刻分析我国新阶层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提出通过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保护新阶层的客观利益,引导新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政党是有着共同观念和价值的文化群体的政治组织,文化影响着政党之确立及其发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西方优良文化为补益。推进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建设,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群体,却是政治参与的边缘群体。《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有望使农民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选举权,更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但应该在对其肯定的同时,更多地从我国农民参政所处的现状思考,通过对农民参政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探寻一条适合国情的农民参政权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明确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政治参与的推进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进行;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地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利益集团在我国已逐步形成且不断发展.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也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利益集团政治参与模式一直存在着多元主义与合作主义之争,相对于多元主义,合作主义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着更多的适用性,因而成为我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主要选择模式,由合作主义所建构的协商民主机制则是这种政治参与模式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积极推进和扩大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不仅促进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政治参与的形式与内涵。在这个历史时期.要充分认识公民政治参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积极稳妥地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其政治参与状况与高校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辩证统一。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整体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等.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倾向.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可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和科学发展:同时,鼓励、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并积极有序地参与到政治生活实践中.可促进社会政治的良性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创新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已经不适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正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现代化的一些主要成果,如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公民素质提高、社会动员等,往往加重了政治体系的负荷,从而促进政治发展.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然而,随着政治发展研究的深入,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在当代政治学中有了区分,正如亨廷顿指出的那样,两者在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诉求是不同的.政治发展注重于"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制度化",而政治现代化则注重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即民主化".当然,政治发展最终是以民主为目标,但在改革的实际过程中更多地是注重制度建构的强化.我国学者王沪宁认为"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适应一个特殊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要求变化的稳定的政治体系."(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7页.)保持政治稳定,不仅是政治体系自身存在和运作的需要,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小平同志曾提出稳定压倒一切,但同时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应辩证地理解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民群众不仅有经济需要和文化需要,而且有政治需要;人民群众的政治需要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高质量的满足。本文认为应走出讳言人民群众政治需要的误区,认真关注和研究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因为政治文明源于政治需要,谈论政治文明而对政治需要绝口不提,无异于缘木求鱼。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4.
政治和谐是指政治关系的和谐,是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或秩序。从政党制度的角度来看,要使一个国家达至政治和谐的状态,必须要有和谐的政党关系、和谐的政治参与、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相似文献   

15.
浅议美国政治霸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确保其世界霸主的地位,构建一个以美国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球政治霸权体系,在世界范围里加紧推行政治霸权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成了美国政治霸权主义颠覆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全面把握美国政治霸权主义的特征,并采取有效措施同美国政治霸权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过程中积极的政治变迁,即国家公共权力配置社会利益的理念、制度、规则、程序等的积极变化。政治发展没有绝对权威的模式可遵循,也不应该把本国的政治发展局限于某个政治发展的模式之中。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中政治系统的有序性。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统一于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中国政治建设必须特别注意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政治录用是政治系统为了填充体系中的政治角色对社会成员或组织进行的选择与诱导。它主要包括两种政治角色的录用,一种是公民角色的录用;一种是精英角色的录用。政治录用的标准在形式上分为政治标准与专业标准两个类型,二者相互矛盾又缺一不可。对于国家政权来说,政治录用具有保持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提升公民政治素质、社会价值导向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的功能,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延续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和谐是政治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和谐,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必须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形成扣谐的政治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许耀桐 《理论前沿》2003,23(2):29-31
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分析了二者的内在关系、主要目标和若干难点。  相似文献   

20.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从严治党的基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执政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执政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执政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公信力和话语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要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要将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作为根本目标,要将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体系落到实处。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真正实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