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衡(78——139)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原始材料,现存的比较完整的很少,只有《后汉书·张衡列传》(以下简称《衡传》),汉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以下简称《平子碑》)二种,而且非常粗略。对于张衡的生平事迹,近人作过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如任南阳主簿的时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任南阳主簿期间,张衡曾写过一些重要作品,如《同声歌》、《二京赋》、《南都赋》等,因此,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研究这些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一、拙文《“R为A见V”式述例》(《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下称《述例》)所列第(46)例的上面,脱漏了“2.‘RA见V’式。例如:”一行。这是印刷之误。二、《述例》调查了“战国末期以至北宋初期”的“R为A见V”式之例。现在看来,在口语成分较多的近代小说中也有同样的例子。例如,宋人委心子所撰《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二十“孙觉误落”条:“裴(湘)言死两日  相似文献   

3.
《法学》1984年第8期发表了肖开权同志的《法条竞合不能从重选择》一文(以下简称《肖文》),对拙文《论法条竞合后的从重选择》(载《法学》1984年第4期,下称《竞文》)提出商榷意见。由于该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司法实践中是否严格执法的原则性问题,也关系到如何灵活地运用法律武器打击犯罪问题,故笔者再提出以下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4.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云:“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五年制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释“公府”为“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他各家注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编《古代散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十三所院校中文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一律作这样的注释。我觉得这种流行的说法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法学》1992年第2期发表了陆德山同志的《也谈人权的主体》(以下简称“陆文”)。这是一篇部分地与拙文《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刊于《中国法学》1991年第5期)商榷的文章。现仅就陆文指涉到拙文的部分做如下回答和辩正。一、我真的否定了集体人权吗? 陆文一开头就断定我否定集体人权的存在,并称:“张文明确地否定了集体人权的提法”,然后就开始同“无集体人权”的观点进行商榷。这显然是对拙文的曲解。实际上,拙文的观点仅仅是:在国内法领域,不宜引入“集体人权”的概念,但在国际法领域,“集体人权”则是不能放弃的旗帜。拙文曾明确而肯定地指出:“集体人权概念最初出现在国际法领域,是第三世界国家  相似文献   

6.
<正> 从社会主义法制必须更好地为我国体制改革服务这一见地出发,我们曾把超前型立法作为立法与经济体制改革宏观同步或质的同步的表现形态之一。(参见拙文《论我国立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步》,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不料,由此引起了某些同志的异议。问题所及,近似于坚  相似文献   

7.
<正> 贵刊1989年第四期刊登了李成桂同志《假释批准权归属之我见》(下称《李文》)一文,对拙文《假释批准权应属司法行政部门》(下称《肖文》)提出质疑,读后颇受启发。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供讨论。《李文》否定《肖文》大体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人民司法》编辑部:贵刊今年第7期刊登的《十八年的土地产权纠纷解决了》一文中,有一“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土地属国家所有……”之提法(见16页右排5行),我们认为不妥。因为,按照《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二十一条规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法学》1992年第1期发表拙文《关于建立缓予起诉制度的构想》后,李新强同志撰写了《缓予起诉制度评析》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对拙文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本文仅就其提出的几个问题,再谈谈我们的看法。一、缓诉制度并未违背“控审分离”原则李文认为:“如果将缓诉决定权赋予检察机关,无疑是剥夺了人民法院对部分轻  相似文献   

10.
蔡义江同志在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辛词三首续说》一文(以下简称《续说》),对拙文《重读辛词三首随札》(以下简称《随札》)作了答复,条分缕析,启发实多。本想双方意见既已详陈于各自的文章中,其是非得失海内通家自可判断,似毋庸往复驳难。但雒诵再三,总觉得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澄清,因更申己说,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一篇值得注意的法学文章 张光博同志的《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一文(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以下简称“张文”),以醒目长标题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一位法学界人士说:当他猛一见这个标题,以为是《中国法学》发表社论。这可能是张文给人留下的第一个印象。 张文标题的口气是否过大,姑且勿论。但看上去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探讨与争  相似文献   

12.
刘智同志和何为民同志先后在《法学研究》85年第1期发表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劳动改造法学》和《试论建立劳改科学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对象》;在《河北法学》85年第1期、第3期发表的《也论对罪犯的劳动改造》和《对劳动改造应作多学科的探讨》,拜读之后,甚为欣喜。任何一门新的学科的创立,产生学术观点上的一些分歧是必然的,通过争鸣促进劳改法学繁荣也是有益的。本人仅就二位同志的观点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学》1995年第5期发表的陈恢先生与张光博先生商榷的文章,题为《是“正确百降”还是误导》(以下简称陈文),拜读之后,颇感震惊。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愿就文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一、陈文是针对张文《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提出商榷,字里行间竟带着莫大的情绪,什么“发表社论”、“口气过大”等等,这究竟所谓何来?依读者之见,张文不过是谈了学习邓小平“特色理论”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家之言.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4.
<正> 在1990年2月5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张光博教授写的题为《谈谈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孙国华教授在《民主建设必须纳入法治轨道》(见《中国法学》1990年第5期)一文中,就“争取民主”问题对张文提出商榷意见。在1991年第1期的《中国法学》上,张教授又以《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几个原则问题》为题,对孙教授的批评提出了反批评。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不同意见的争论,这是正常现象,而且是可喜现象,因为真理愈辩愈明,同时这也正是“双百”方针在法学领域中继续贯彻的一个表现。我拜读了这3篇文章之后,受益匪浅,但同时又感到有不足之处,似乎在统一认识和明确概念这两个方面,都有一些欠缺。既然争论的是民主问题,那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为指导,这是论争双方的共识,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了。但其实不尽然,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还有一个如何  相似文献   

15.
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对刑法作了一些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它的公布施行,对于全面实施公司法,依法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行为,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该《决定》的内容作一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写的《浅谈有关损伤的几个问题》在《人民司法》八一年第十二期发表后,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信,询问有关损伤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再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周大平在《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七、八期合刊上撰文介绍,长期工作在我国航天领域的高级工程师蒋春喧,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数论,经过30多年的努力,用独创的全新的数学方法,解决了世界公认的几大数学难题。在被国内一些数学权威贬作只是一堆“垃圾纸”之后,他把论文寄到美国,立刻引起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数学家桑蒂利的高度重视,称他为“新理论的领袖”。2000年开始,美国权威的《数学评论》,德国权威的《数学文摘》相继转载了他的若干论文摘要。  相似文献   

18.
朗秋先生《非法行医罪“医生执业资格”的审查方式》一文(见《江西律师》二○○○年第4期)是从引用卫生行政管理法规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我对法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看法●孙国华《法学》杂志1996年第6期发表了丁以升同志的《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以下简称丁文),批评了包括拙文(发表于《法学》1996年第4期)在内的几篇文章。我认为丁文对拙作有重大误解,特申论如下:一、关于“契约...  相似文献   

20.
常国顺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基础是爱情吗?》(以下简称“常文”,见《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一文,对社会主义的婚姻基础问题作了大胆的探索,这对推动婚姻问题的研究,活跃学术气氛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