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晏建怀 《侨园》2014,(1):55-55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失败了,比之前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输得更彻底和悲壮。但变法失败后,士大夫们不是对变法利弊进行权衡,而多是对王安石个人进行嘲弄和攻击,给王安石贴上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标签。  相似文献   

2.
唐高祖李渊,原系隋朝命官,封为唐公,镇夺太原。他准备以进攻突厥为名起兵反隋时,李靖“察(李渊)有非常志”,曾企图到江都向隋炀帝告发,因道不通,被阻于长安。李渊占领长安后将他捉住并要处斩,李靖高呼道:“唐公起兵除暴安良,欲成大事,为何因私怨杀贤士!”李渊之子李世民在旁看他有些胆识,便  相似文献   

3.
北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也叫“熙宁变法”.所谓“熙宁变法”,贯穿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历时8年,延续至元丰年间,其最高领导者和第一“推手”是宋神宗赵顼,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是贤相王安石,还有王安石推荐的其他大臣.从1069年至1077年,宋神宗赵顼降旨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反腐、防腐和治腐结合,依法严打“苍蝇”,增加公务预算科目,持续追加财政预算,给编外吏员发薪俸,综合治理“苍蝇”乱政腐败之害.  相似文献   

4.
张银平 《侨园》2014,(12):42-43
秦朝的商鞅、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这三个人,也是封建社会初、中、后期著名的三大改革家。而仅有王安石的变法最具有影响却最终失败了。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祜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始终不一。  相似文献   

5.
诚信无价     
张军才 《民主》2005,(11):45-45
“徙木立信”的战国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了,一根普普通通的木头,从北城搬到南城,可得五十金。秦始皇仰仗商鞅的变法,从“徙木立信”这件取信于民的小事开始,最终成就了一统中国的大业。“小”和“大”竟然有着如此的辩证,直白的说明了一个道理——“诚信”无价。  相似文献   

6.
《各界》2012,(7)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却突然开风气之先,兴学、办报、开矿、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宝箴有个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相似文献   

7.
黄海宾  田龑 《学理论》2013,(18):166-167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变法中的"青苗法"是一系列变法中重要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实施使得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危机,但没能从根本上使政府面临的问题得到解决,变法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得到地主阶级的支持,遇到的阻碍重重,使得变法最终失败。从北宋政府起用王安石实施变法的相关背景、变法目的、失败原因展开简要分析,虽然变法失败,但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有个绰号——“拗相公”。“拗”字,在汉语里是倔强、偏执的意思,是说此人性格古怪,品行异于常人。王安石被人称作“拗相公”,还由于他主持的那场变法伤害了很多人,可他就是不听人劝,一意孤行。可见,“拗”字用在他身上,是个贬义词。  相似文献   

9.
既白 《瞭望》1986,(40)
当前我国的改革大业正处于激流声中,使我常常想起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所说的“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本文不论,只是想谈谈这“三不足”,是否还有点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少年时代接受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汉学基础,1891年购得《瀛环志略》,开始接受西学启蒙教育,同年拜康有为为师,入万木草堂学习,成为坚定的改良主义者。1894年与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要求光绪皇帝变法。后任上海《时务报》总撰述,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专门负责译书时务局。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更广泛深入地为维新改良实践进行启蒙宣传,被誉为“言…  相似文献   

11.
曹建军 《理论导刊》2004,(10):77-78
晚清法律转型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原因来看,新形势下社会关系和法律职能的转变以及新法律主体的缺失导致了传统法律的最终转型;从路径来看,为变法图强,晚清国人对法律理论资源进行了充分的选择和整合;从价值来看,与清朝初期立法不同,晚清政府虽然被动地修订法律,却符合世界潮流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实人”与“老好人”不同。部分领导干部却区分不清,以“老好人”代替“老实人”.导致党的建设受到影响。甄别“老实人”与“老好人”之不同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3.
女刑警     
她不是书法家,更不是产品经销商,然而她的写字台上却摆满了三十种不同产地、不同品牌的蓝黑墨水:从广州的“青年”、上海的“沪光”、“英雄”,到武汉的“黄鹤”和重庆的“红岩”。她需要每天观察和记录书写后的墨水,怎样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气温下起着变化。而对  相似文献   

14.
王卉 《理论导刊》2005,(9):93-94
在科举出身的诗赋大家范仲淹和王安石主持的“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中都有改革科举的主张和内容,而其中又都有明显的贬抑诗赋的倾向。这种看似悖理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迫切地需要一些洞悉儒经之大旨、掌握治世之大才的“贤俊”,以革新政令、摆脱社会危机,但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则无力承担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15.
各地的社区工作发展阶段不同,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他们许多是意气风发的大学毕业生,却在民政、司法、卫生等系统干些“琐碎”的事;他们不是机关干部,却成为政府部门下沉社区、化解矛盾的“触角”。他们是新兴的职业群体——“社会工作者”。由“背着公章在茶馆里上班”到“为社会服务”1998年,陈洁成为重庆公开招聘的第一批社区工作人员,经过社区居民的投  相似文献   

16.
不能否认,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同样不能否认,五四运动并不仅仅是一次一般的反帝爱国运动,而是带有启蒙意义的救亡运动。但长期以来,对五四爱国精神的理解和研究却存在着一种简单化倾向,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一点。事实上,正是启蒙的救亡,使五四爱国精神有着比前如“变法图存”的维新运动和“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因而突破了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五四新文化先锋们之所以能超越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变传统的伦理国家观为契约国家观,变循环历史观为单一直线发展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农村村组干部调整中,出现了由地方“首富”担任村、组一级领导职务的倾向,笔者以为此举不要。在农村中,“首富”者固然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懂经营,会管理,致富有方,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有些人能把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对治理“大家”却束手无策,他们虽有致富一家的能力,却无造福一方的本领。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叫、家”和“大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治理这两个“家”,其手段、措施、策略也不尽相同。况且,由于各人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工作能力以及人生机遇等的不同,治理利、家”和“大家”…  相似文献   

18.
商鞅由魏入秦,为秦孝公主持变法,致秦国富强而自己死于非命.司马迁<史记>为商鞅立传,不讳言他的政绩,却对他的为人为政颇有微辞,批评他"刻薄"、"少思",非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看了10月17日王欣新、赵向阳两同志的《“民主集中制”之我见》一文(以下简称王文),不禁钦佩作者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但对文中的一些观点却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商榷。第一、莫把“民主制”与“民主集中制”划等号“民主”在我国是一个多义词,由于人们在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下使用,便产生了众多的理解。但从其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意义出发,应把民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变法即是复古"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变法"以"器体道用"说为哲理依据,主张道随器变;"复古"意味着一种终极信仰的诉求,认为古法良美是对安身立命价值的肯定;"变法即是复古"蕴含的哲理智慧便是"求诸己"。这是一种从中国内部寻求原动力的变法突破,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