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界和文论界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研究浪潮,把后现代时期的一切边缘话语统统纳入其保护伞之下。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文化转型时期,对于翻译研究这门长期以来被压抑在学术理论话语"边缘"地带的"亚学科"如何把握,是我们需要重视并予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理据性是翻译的根本特性。同一原文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译本,就在于译者的翻译理据存在差异。从理论角度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可以选择任何因素作为理据,但翻译与纯粹意义上的创作毕竟具有本质界线,所以在选择上不可能没有阈限,否则很可能造成翻译失误,不但影响译文的传播效果,严重一点还会扭曲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异域文化和社会中的形象。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时代背景下,译者在选择翻译理据时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问题,指出以往的翻译往往忽视文化因素,以及在文化译介中或不加分析地引进或完全排斥外来文化的做法,主张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互为主观的文化利用的观点,通过翻译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积淀会明显的显现出来,相对独立,使译文无法再现原文与源文化的那种特定关系,这便是翻译的文化差异。本文简略地概括了中外翻译中的几种文化差异因素,即:1、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2、不同的风俗传统;3、不同的制度、宗教信仰和世界观;4、不同的社交礼仪;5、文化空白。本文作者认为,为了使译者的译作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应该给予文化因素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文化稳定期 ,文化转型期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1文化多元化 ;2文化共存 ;3文化竞争。文化转型的强烈内需可以繁荣翻译事业 ,翻译活动的发展则会加速文化转型的进程。文化转型期的翻译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受到译语文化的内部需求和既定规范的制约 ,它能够极大程度地丰富译语语言 ,开启民智 ,并对译语文化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派、操纵学派、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等翻译理论扩大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然而,这些理论把译者主体性无限扩大,摒弃了信、忠实等传统翻译标准,过分强调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翻译中的作用,为各种伪译、误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于是,翻译行业出现了危机,呼唤翻译伦理的回归。但是,翻译伦理的定义有待厘清,翻译伦理的回归也有别于传统的翻译伦理,其内涵更为宽广。同时,翻译伦理研究必须依靠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建立翻译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以芭斯奈特和勒费弗尔为代表的丈化学派将翻译的重心从语言层面转到了文化层面,并逐渐形成了强调翻译本质即是文化翻译和翻译文化转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归化和异化.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翻译本质的讨论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和翻译跨学科研究的产物,本文主要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发展,现状,这一理论所体现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外法律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的法律文本不断地被翻译成中文,大量中文法律文本也被不断地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文本。由此,法律文本翻译的失真问题成为中外法律文化交流不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当前法律翻译理论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语言学理论和翻译学理论的研究,少有人关注法律解释学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虽然法律翻译有其自身的特性,但法律解释与法律翻译之间具有共同的渊源。法律解释理论对于译者在翻译法律文本中正确理解原文本意大有裨益,将法律解释学的文义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等方法运用于法律文本翻译中,有助于化解法律翻译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翻译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同时还指出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差异对法律及经贸英语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翻译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文化差异。本文作者从英汉翻译实践出发,列举了大量论据,证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法律及经贸英语翻译具有重大影响,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和对待。  相似文献   

12.
杨树明  郭东 《现代法学》2005,27(1):91-97
文物作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体,极易通过多种途径流失。在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上一向存有“文化国际主义”与“文化国家主义”两种对立理论,本文从对这两种理论的评介出发,认为文化国家主义才是国际社会应有的正确理论态度。同时通过对两种理论在现有国际公约中的各自体现的讨论,最终揭示出国家主义所处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摆脱这一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英汉用词差异很大: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介词、形容词等呈静态词类,是一种静态的语言;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叙述呈动态,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蕴藏在语言表面形态差异之下的是中西方思维、哲学观和文化心理的巨大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要充分尊重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因此,词类静态动态灵活转换的翻译策略对提高译文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艺术特征的总体关照下,法学翻译本身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与其他翻译在翻译艺术性上是同质的。中国当今的法学译者大部分对翻译本身,包括翻译理论与翻译技能,了解不够;在进行翻译前,很多人似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翻译技能训练,也缺乏翻译理论的阅读;而与翻译直接关涉的语言文化涵养与对原著的研究,很多译者似乎还难以达到法学翻译的要求。鉴于中国当下的学术环境,应使法学学术出版非商业化,提升法学论著翻译的地位,真正落实翻译校读,建立法学翻译论著出版的专家匿名审查制与法学翻译批评机制等等制度,法学译者也应自觉地进行翻译上的学习与训练,获取基本的翻译技能与翻译素养,才有可能翻译出优秀的法学译著。  相似文献   

15.
教学翻译法在国外的外语教学界的地位几经沉浮。随着21世纪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再次以新的目光审视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探讨在理解翻译本质并有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指导的前提下,如何适当掌握其在课堂中的运用,使其能有效促进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提高。借鉴国外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国情,我国研究者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翻译法的改革探索中,也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外语能力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丹阳 《金陵法律评论》2007,(2):143-147,153
文学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文学翻译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是努力做到全面实现译文的文学功能,即原文文学意境的传达,或者说原作文学效果的再现,译者应当把完善译文的文学功能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因此,创作文学作品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务,而译文则是作者和译者共同写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article 1 offer a principled strategy for the courts to identify and to handle the uses of culture as a defense in a criminal proceeding. I begin b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behavior illuminated by sociologists of culture. I then explain the three categories into which cultural defenses fall–cultural reason, cultural requirement, and cultural tolerance–and the response of criminal cou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each. I argue that where culture offer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defendant's intent, it is highly relevant to determinations of criminal liability. However, where a defendant uses culture only to explain why he wanted to harm the victim and asks that the court be tolerant of such behavior, considerations of culture should not be allowed. In reaching this conclusion, I draw on theories of multiculturalism to consider the benefits and burdens of maintaining the facade of a "cultureless" criminal law in an increasingly heterogeneous society.  相似文献   

18.
由直译意译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译和意译之争由来已久。有人认为应以直译为主,也有人认为应以意译为主。其实,单纯地谈直译、意译之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更多的需要结合翻译定义、翻译标准、译者目的、译者修养、译者所处时代特征等。新时期,翻译的文化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异化、归化概念在新时期的中国发生了变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不失为处理翻译的好方法。贝尔的翻译观(即"概念匣子"理论),让人注意到直译与意译都不是万能的。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EU cultural policies on a EUropean (capitalized "EU" meaning only EU member states) cultural identity. Although EUropean integration began as an economic project, the EU has developed more and more statelike features over time and has brought the question of democratization to the fore. Such questions, in turn, led to questions of what constitutes the EUropean demos and how to conceive of its collective identity. The EUropean identity has developed in addition and as a complement to the national identities of the member states. The article argues for EU cultural policies that foster plural, multiple, and dynamic identities instead of a unified EUropean identity. The EUropean cultural policies should not be based on assumed common roots expressed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Europe, but rather should focus on contemporary and critical cultural and artistic expres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