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体五脏都怕一个字——"积"。俗话说"积"为百病之源,一旦体内堆积的"垃圾"过多,就容易诱发呼吸、消化、泌尿等多系统疾病。现送上一份"人体垃圾清理手册",不让疾病在体内"生根发芽"。气积——伤肝肺中医认为,气贵于流通。人的怒、思、悲、忧等情绪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机郁滞不畅,形成"气积"。气机失调主要和肝、肺有  相似文献   

2.
李良 《创造》2015,(4):980-982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优势。林毅教授在长期诊治乳腺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完善的辨证施治体系及独到的学术理念。林毅教授认为,乳癖病在外而根于内,气滞痰凝血瘀为发病之标,肾精亏损、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病位在乳房、肝、脾(胃)、肾,病性是本虚标实。辨证以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施治,结合中医药周期疗法因势利导,临证重视顾护脾胃,辅以特色中药外治,并将饮食情志调理及养生导引"治未病"的防治并重思想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3.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10,23(4):62-63,74
<正>名,即通过准确的用词来正确地表达一定的概念。正名作为孔子的学术方法,带有肩负学术任务的使命,是要通过对国家生活中礼法制度和名分等级的正确表达,以解决社会政治和伦理关系中的问题,要求人们谨言不苟。孔子热爱古代文化,在学术方法上有"好古"唯实的一面;而为了充实其学,则以"敏求"的方法来吸纳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不耻而下问",且"学无常师"。  相似文献   

4.
中西治学目的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2,28(5):89-94
中西的学术源流和体系不同 ,治学目的也各有差异 ,西方注重“求知”、“求法则” ,注重探索自然和社会内在的规律 ,构建理论和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学术则注重“求用”、“求事实” ,讲究立论谨慎 ,言必有据 ,注重研究某一具体事物、现象或事物的特殊性 ,分析其因果关系及变迁过程。中西学术各有所长 ,取长补短 ,互为补充 ,才是中国学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突破人才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三江侗族自治县实施柔性引进人才,对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创新"四种模式"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联姻模式。与学术科研机构、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向聘请专家担任顾问,按需邀请专家来三江参加重大项目技术指导、研发及  相似文献   

6.
林楠 《政协天地》2012,(9):62-64
中医学的主要内容是医药学,但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而生命是医学的本原。中医学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医学的鲜明个性色彩。如中医学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生命的存在方式;中医学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  相似文献   

7.
<正>在学术研究中,"跨域"代表新锐的学术态度,"越界"则代表学人的勇者之气。跨域与越界对于学术研究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就是让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合,开拓学术研究的维度,尽可能呈现立体和纵深的学术景观,不断推进学术研究的新高度。如果说"跨域"除了研究者对学术的冲动,更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全力以赴。那么,"越界"则表现为研究者大力追求学术的竞争精神,而不局限跨域研究小圈子的大勇气,是面向时代挑战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从四个方面揭示了发展观的科学性,即坚持在解决"实质问题"的基础上求发展;坚持在"全面联系"的基础上求发展;坚持在"辩证否定"中求发展;坚持在"开拓和创新"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9.
书架     
"潜规则"概念是学者吴思的发明, 用来指那些"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 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吴思写了两本故事不像故事,学术 不像学术的书--《潜规则》和《血酬定 律》,对中国传统官场上种种"不明说的规 矩"作了剥笋似的揭露。大概由于它点到 了要穴,使得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得以明 朗,所以最近几年,"潜规则"一词在书报  相似文献   

10.
无求则尊     
云溪子 《小康》2011,(1):126-127
无非份之欲,自然无非份之求,如果一个人不追名逐利,不恋权迷位,随遇而安,两袖清风,那当然可以"刚气凛然",尊也就有了有一个说法为许多人所推崇,那就是"无欲则刚"。吾也深以为然。对于欲,向来有许多说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全民诗词热潮中,存在着读诗多、求广博而失之偏杂的问题,也始终不乏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强调简单记忆和模仿的现象。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追求的大道,是一种天地之大美。阅读诗歌,应重点关注诗之趣,将读诗与修身联系在一起。主动追求"诗—人—道"三者合一的境界,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10,(1):107-107
<正>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黄帝内经》也强调:"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也就是说,气不和是病之根,血不和是病之本;病从气上生,病从血上起;气血不调既是疾病的起因,又是恶化的根本。而养足气血,畅通气血,便会让身体得到充足的养分,进而提高抵御病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清明一到,春意盎然,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清明又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们常在清明之日扫墓行孝、踏青赏春。清明时节是一年中养生的重要时期。关于清明养生,《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四气调神大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中医学还认为,机体生长在于春季,吐纳调息、饮食调理得法,有利于滋养人体阳气,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对健康有益。因此,在清明时节应常到郊外、公园踏青赏春,吐故纳新,呼吸新鲜空气,观赏桃红柳绿的大自然美景。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舒展身体,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放风筝等。  相似文献   

14.
1947年10月13日,越剧艺人筱丹桂在家中自杀身亡,年方27岁,身后留下二十几亿(法币)的资产。那年,在上海滩,她已经是丹桂剧团的头牌花旦,艳压群芳。名气、财富、美貌、青春……世上女子希求的,她仿佛都有了。她应该满足。她却死了,并在床上写下"做人难,难做人,死了"八个血字。一个贫穷的女孩,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十几年,凭天资、勤奋与聪明,她在上海滩家喻户晓。可是,还有什么,是女人奋斗也求不来的;还有什么,她想要而终不可及的。那便是属于一个女人的幸福感。它理应伴随着财富与名气而来,与美貌和幸运共生,却仿佛又与这种种繁华无关。  相似文献   

15.
四季茶香     
<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如何喝茶,大有讲究。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极为分明。因此,根据节气喝茶,更有利于养生保健。春天宜喝花茶。中医学认为,花茶甘凉,兼芳香之气,有利于散发冬季寒邪、促进体内阳气生发,令人神清气爽,可使"春困"自消。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有诗赞:"香花调意趣,清茗长精神。"那么,在众多的花茶中,选用什么样的花茶  相似文献   

16.
“因声求气”理论是桐城派文论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精粹。其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是对孟子、曹丕、刘勰、沈约、韩愈、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向下又是对后来理论的开拓与奠基,特别是在桐城派内部,从姚鼐到方东树、曾国藩,再到吴汝纶、张裕钊、贺涛等,对之更是推崇备至,世代承袭。五四以后,朱光潜用现代理论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并赋予其以现代学术形态,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发动了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洋务派和顽固派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论战,顽固派的指导思想是"夷夏之防",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以郭嵩焘、曾纪泽为代表的湘学人物,坚持湘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突破了这两大指导思想,开维新变法之先声,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魏江易 《创造》2015,(4):958-960
通过临床观察与实践,古今中医医家对雄激素性脱发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文章通过整理中医古籍及近代文献,重新梳理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从古代中医学以"虚"立论到以"实"立论,再到近代建立湿热浸润、血热(虚)风燥、肝肾不足三大证型,以及部分学者通过对雄激素性脱发病因病机重新探索,提出的治以"升清降浊,调理阴阳"、治以"调和营卫"、从"肝"论治等较为新颖的观点,为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鲁迅身上具有浓郁的"青年气",他不仅在思想上始终保持着青年的冲击力与激情,还在实际行动中给予青年切实的引导和扶持。此外,在文学创作中,鲁迅以青年一样不衰的创新活力,不断进行文体创新的先锋试验,颠覆与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束缚;在学术研究方面,鲁迅更是治学严谨、开拓创新,以超乎青年人的毅力与实践能力,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20.
施鹏  程刚 《前沿》2015,(3):10-14
大学学术文化的核心要素为学术观念、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和学术环境,相应呈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规则文化四种形态。在"求真育人"的本质价值诉求中,规范学生的学术思想与行为、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是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实践目标与功能指向的真实解读。鉴于此,应倡导并培育"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大学学术精神;建立学术本位的"教授治学"制度,形成学术立校传统;加强学术伦理建设,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促进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整合,突出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导学关系,形成和谐的学术共同体,全面推进大学学术文化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