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三角两省一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先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长三角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基本因素和区域竞争力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下几点启示:在经济聚合中寻求经济互补,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技术创新,搭建人才资源的运作系统,优化结构,加快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进行区域内环境整合,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覆盖江苏、浙江、上海3个中国经济实力强的省市而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域,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注。本文旨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发展呈现出的鲜明历史阶段性,为更好地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度重视并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福建宁德环三都澳区域是我国沿海距离长三角地区最近,生态环境质量最高,滨海度假资源最丰富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关于长三角区域新闻出版合作发展的框架协议》近日在上海正式签署。这意味着,全国首个跨区域的新闻出版(版权)联盟已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启动,江浙沪两省一市新闻出版行业的紧密合作迈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5.
《思考与运用》2007,(4):87-98
以重庆、成都两个超大城市为支撑,以其周围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的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最发达的区域,是长江上游的核心区域。该区域北与“陇海一兰新”经济带接壤,南与“南一贵一昆”经济重点区域相邻,东与长江中下游的武汉城市群及“长三角”经济区遥相呼应。在我国宏观生产力空间战略格局中,  相似文献   

6.
《实践》2008,(Z1)
改革开放30年来,呼包鄂三市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取得长足发展.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呼和浩特加快打造现代化首府城市:包头作为国家"一五"时期的老工业基地.以崭新活力建设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鄂尔多斯成为我国新兴的能源化工基地。呼包鄂地区的崛起,是三市在邓小平  相似文献   

7.
冯路 《理论导报》2012,(6):28-28
一、环渤海经济圈物流人才需求状况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作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最重要的物流基地,其现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下,该地区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然而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物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开发开放的快慢,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国家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抓紧开发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更是刻不容缓。”①本文试图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着手,分析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发展思路,即构建以“内联”促“外向”的区域一体化外向型发展模式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一、区域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世界和区域经济向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能够给区域内各个地…  相似文献   

9.
《江淮》2008,(5)
加强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最大限度共享区域分工和合作利益,已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的基本取向。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省坚持东向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在基础设施对接、市场融合、旅游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合作的层次不断加深。胡锦涛总书记在皖视察期间,明确要求我省要发挥区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泛长三角合作指明了方向,对于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必须主动作为,做泛长三角合作的倡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各个层面寻求最大共识,努力构建全新的合作机制,推动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尹卫东 《唯实》2013,(2):66-69
同城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更高阶段。中国现在主要的经济板块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长三角主要由苏锡常、杭甬绍和宁镇扬板块构成,其中宁镇扬板块不仅是主动呼应龙头城市上海发展的重要侧翼,也是连接江苏南北都市圈的核心纽带,  相似文献   

11.
杨伟  唐震 《唯实》2020,(2):56-60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城市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为代表,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先发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程迅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推动区域一体化不断向前发展,基本形成了区域互动的良性循环。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经济圈虽然提出概念的时间较早,但发展进程十分缓慢,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如何确定京津冀经济圈重点合作领域,如何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京津冀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合作领域北京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智力资源丰富;天津工业基…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下称长三角)区域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是我国人口集聚度最高、城市化发展最快、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不协调的主要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出现了由资本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研究也日益拓展和丰富。但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深化,却向我们揭示出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即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政府间关系的协调的忽视。由于在中央放权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调控手段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致使地方政府的经济权限产生了“放大效应”。从而形成了一种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表现为行政区…  相似文献   

15.
杨兴友 《当代贵州》2013,(19):56-57
4月8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贵州党政考察团赴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考察学习。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展的"领头雁"。考察期间,看到的都是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大场面,亲身感受到了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令人震撼又使人振奋。给我最深的印象一是气魄大;二是发展快;三是工业强;四是文化氛围浓;五是信息化水平高;六是环境优美。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只有观念更新,才能工作创新;只有扩大开放,  相似文献   

16.
徐长乐 《唯实》2004,(Z1):63-64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仍以"1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利益主体单位,近年来浙江金华市、安徽马鞍山市和江苏苏北等市要求加盟长三角,因此"15+1"的狭义长三角概念应当逐步淡化,取而代之并应进一步强化的将是以江浙沪三省市为合作主体和更高行政级别的经济合作交流模式,我们也可称之为"泛长三角"模式.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0,(6):9-10
哈大齐工业走廊位于我省西南部,是以哈尔滨市为龙头,以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区域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人口约20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一半以上: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3,是我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科技人才优势最明显、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李再勇 《当代贵州》2013,(17):38-39
贵阳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根源上是观念上的差距。当前唯有先改变观念,才能缩小差距、改变贫穷、改变落后。"长三角",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先行者。2013年4月9日至13日,笔者随同省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一个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向我们展示了生态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一个个新型工业企业,让我们看到了开放、创新、转型的无穷动力;一座座新城和新区,让我们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无尽魅力;一个个发展思路、发展战略,让我们体会到思维转变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推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上,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则主要是农村工业的发展不平衡.找出地区农村工业的差异,分析中西部农村工业落后的原因,培植中西部农村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缩少地区农村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一、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差异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展的“领头雁”。考察期间,看到的都是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大场面,亲身感受到了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令人震撼又使人振奋。给我最深的印象一是气魄大;二是发展快:三是工业强;四是文化氛围浓:五是信息化水平高;六是环境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