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响 《党政论坛》2012,(2):43-43
黄万里极具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骨,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死谏”。父亲黄炎培非常了解儿子棱角鲜明的个性,他曾经送给黄万里一句座右铭:“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要有原则,但待人处事有回旋余地。黄万里晚年说,他一生错误在于未遵父训。  相似文献   

2.
跳跳 《各界》2011,(4):24-24
说起民国元年的军政巨头段祺瑞,也确是一个传奇人物,作为民国年间的大人物,段祺一生不蓄私财,不徇私情,不拥兵自重。  相似文献   

3.
孙丽华 《各界》2013,(6):67-69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曾这样评价过清代文人蒲松龄。他的一部《聊斋志异》,说赆鬼道人间,刺贪刺虐,在中国妇孺皆知,头至走出国门,对西方文学家如卡夫卡等人也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这位大师的人生,却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连自己的著作也无钱印行。种种痛处,只印证了一句古话:“穷愁著书。”  相似文献   

4.
汤泽培 《民主》2015,(1):45-46
<正>什么"最美"?这是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文人墨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古罗马有句谚语:"至善方能最美。"欧阳修有诗云:"滑公井泉酿最美,赤泥印酒新开缄。"现代有句歌词说:"最美不过夕阳红。"这些对"最美"的描述或高度抽象,或止于口腹之快,或过于局限,都不是令我满意的答案。2014年4月27日,92岁的王果老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回顾他的一生,我茅塞顿开,原来模  相似文献   

5.
李国文 《各界》2011,(11):68-70
毛奇龄,字大可,号秋晴,浙江萧山人。因郡望西河,又称西河先生。他生于明天启三年,逝于清康熙五十五年,享年93岁。此人称得上腹笥丰赡,学识渊博,凡经学、文学、史学乃至音韵、诗词、书法等,都达到了完善成熟的程度。钻研一门甚或多门学问不难,而娴熟方方面面,成为通才,那可不易,  相似文献   

6.
正书如暗室炬火,燃亮了生命里的过程,温暖了漫长的时间旅途。很想断章取义地引用半句卡尔维诺讲过的话,"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个图书馆、一座物品储藏库、一系列风格",倘若生命如一座图书馆,广博而谨严,浩阔而理智,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无疑,爱因斯坦的"图书馆"在童年已蔚为壮观,他读《大众自然科学读物》,他读康德、休谟、马赫和斯宾诺莎。生命的开端里,立着哪一本书,也  相似文献   

7.
袁良骏 《学理论》2008,(1):88-88
近年来,盛行一句所谓鲁迅的“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且不管这句话的对错,问题是你查遍《鲁迅全集》,也找不到这句“名言”的踪影。因为这本来就不是鲁迅的话,而是别人望文生义、节外生枝出来的。那么,鲁迅的原话是怎样说的?不妨原文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开心过一生     
武宝生 《党政论坛》2009,(16):26-26
人们看惯了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习惯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冷暖世象,世间万物的改变,却很难看淡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仇恩怨,更难将伤心难过看得风清云淡。经过很多年的改变以后,我们要将开心自在当成一种习惯。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什么人,一天同样拥有24小时,做人要活得潇洒些,要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入,一辈子可以用一星期来计算,星期一基本在上学.是人生的生长期。星期二开始工作,找对象,是入的奋斗期。星期三成家,立业,是入的成熟期。星期四立身,立名.是人的黄金期,开始支撑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10.
正不会有人强壮到不需要别人帮助,也不会有人软弱到无法帮助别人。不要用第一年的经验重复做十年。做人要老练,做事要干练。无形的成本是最大的成本,而闲置的空间则是最贵的空间。福气愈存愈少,却是愈给愈多。三要:要发现问题,要反映问题,要解决问题。"会"是从"不会"来的,"习惯"是从"不习惯"来的。要为拥有的感恩,不要为没有的感叹。要想成功,就要爬别人不想爬的山,做别人不想做的事。要有长远的想法,也要有阶段的做法;要有整体的想法,也要有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被誉为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短暂的一生,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独具风格、清新素朴、悲愁婉约、真实纯美,享誉中外文坛。但情感的路上,一生困顿,一生孤寂,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在旧时代努力争取女性的权利,争取独立的人格,维护女性的自尊,累累还是为情所伤。一生身心无所栖息,“从异乡又奔向异乡”,停不住地流浪。解读萧红的三段感情,会更懂得,她悲愁的命运,不仅仅是华年早逝,“更大的悲剧是,她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懂她的爱人。”  相似文献   

12.
黄健 《侨园》2014,(1):88-88
我们常常在看影视剧时,只要里面出现感情纠葛的戏时,观众大都会听到这样一句经典台词:“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因为听得太多太熟,往往戏中的主人翁尚未开口说,观众就已经替它说了出来。为什么大多编剧及导演都惯用这句台词呢?无非是信手拈来,轻车熟路,免得绞尽脑汁想另一种说法。但这未免太轻率和太不负责任了。好的编剧和导演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在情节、细节和其它影视剧雷同,在台词上也应力求出新、出奇、出彩,不走他人老套老路,这样才能让观众耳目一新,观之有味。如今的观众大都提高了品位,有时可能因为一句太老的台词而嗤之以鼻,拂袖而去!  相似文献   

13.
王蒙 《党政论坛》2009,(2):48-49
我寻求一种感动,或云:将这种感动视为最重要的目标。 所以我走上了文学,走入了革命。同样的感动常常表现在音乐对我的征服上,这里,音乐比文学更直援也.更少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同时它更具技术性的困难,例如我既没有乐器的装备也没有音乐的训练,所以我没有真正走进音乐。  相似文献   

14.
清风慕竹 《各界》2014,(4):64-67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这首熟悉的《劝学》诗,出白唐代的颜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让他名动天下的并不是诗,而是书法。他的书法丰腴雄浑、骨力遒劲,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不过比他的书法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他一辈子刀光剑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人生的藩篱     
陈世旭 《党政论坛》2011,(22):45-45
有位朋友大约是觉得我的人生态度至少不似他那么积极,特地给我发来一位成功者感悟人生的格言集萃。那集萃中的头一句是: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相似文献   

16.
佚名 《各界》2014,(3):14-14
没有“名”的人,总觉得人之“有名”,是很风光的事,但真到了“有名”,其实是很苦恼的。  相似文献   

17.
人的身上有两条虫:一条是可怜虫,一条是讨厌虫。可怜虫发作的时候带来怜悯,讨厌虫发作的时候带来反感和不喜欢。谚语说了上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它缺了下旬:讨厌的人必有可学之处。  相似文献   

18.
李乔 《各界》2013,(2):19-23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这是过去党史著作里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但也是一句含义不甚清晰、可以作不同理解的话。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3,(14):62-63
人,都有一双眼睛,是给我们看的;也都有两个耳朵,是给我们听的。人的一生,假如活到80岁,甚至I00岁,我们究竟都听了一些什么声音呢?  相似文献   

20.
《各界》2011,(6):F0003-F0003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独酌无相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