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是中国西南周边最重要的近邻,其对中国周边战略的身份是综合性的,进而也是中国周边地区战略形势演变的一个常量,这既是由印度的巨大体量所决定,也源于中印整体关系特别是可能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还体现在印度对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间关系的影响上。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印度的快速崛起,其对中国周边战略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影响正在迅速上升。印度作为中国周边战略形势演变的变量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即中国对印度力量的评估、美国等大国对印度地位与作用的看法以及印度的自我定位都处于变动之中。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大变量的最终驱动力主要来自印度的发展及印度由此增加的力量将用于何种战略目标。因此,印度的何种身份以及在哪些领域对中国而言更为重要,是中国对印度战略的重要决定因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大可能具有助力中国的正面意义,但中国仍需要从大局出发制定促进稳定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印度应该被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中国应致力于促进和塑造与印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亦有必要应对印度将中国视作主要对手而来的各种消极现象,全力遏制将中印关系导向对抗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是中印关系发展中的头等大事,因为中国新任总理将首访放在印度,不仅说明中国非常重视与印度发展友好关系,而且也表明印度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正在上升。  相似文献   

3.
媒体     
《南风窗》2016,(25)
正01中国与印度的能源消费之路将走向何处?英《经济学人》11月26日国际能源署表示,虽然印度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费总量还低于非洲国家,但是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印度经济增长和印度人口数量成为全球第一,印度将成为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长引擎。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在全球也处于领先地位。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占据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的60%,在2014年以前也推动了石油价格的增长。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与印度经济下行,国际能源署预测,假设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控制在2℃的目标无  相似文献   

4.
怎样看印度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际社会一些学者发表文章和研究报告 ,提出印度经济优于中国、短期内可赶上中国。印度官员称 ,印度几年内将超过中国 ,成为像新加坡那样的发达国家 ,其目标是同美国平起平坐。本文就如何正确看待印度经济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印度经济及其发展具有某些优势 :民主体制使经济改革和增长的基础扎实、持久 ;发达的信息技术业 ;强大成熟的私营经济 ;市场化程度高等。落后的农业、改革中的难题则是其经济发展的软肋。中国和印度应该怀着不比高低但求共赢的心态 ,开展健康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媒体     
《南风窗》2005,(17)
中国和印度:互补创造双赢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3。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5%,印度也有6%。许多学者根据两国年轻的人口、高储蓄率及可发展的空间评估,认为从经济基本面来看,未来几十年里。中、印经济仍将维持高增长。  相似文献   

6.
未来,印度和中国将在中东地区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美国将不得不接受如下事实,即它在中东的“单极时刻”是暂时的。现在,美国与中国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也围绕着新的美印战略关系展开了许多讨论。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印度将在海湾安全问题上永远采取合作态度?或者,中国将在努力  相似文献   

7.
他们只能将眼光往外看,很快地,在乃堆拉山的另一侧.他们发现了一个早于印度13年便向世界开放的经济体——中国。下面的问题是,印度商人如何在中国展开他们的行动呢?  相似文献   

8.
媒体     
美国《华盛顿季刊》2007年夏季号21世纪的中印关系美国蒙特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反扩散研究中心东亚不扩散项目负责人袁劲东撰文指出,以往中国并不把印度视为竞争者,认为印度一直是一个苦于贫穷、基础建设不足,官僚体制低效的国家。但自从中国开始以区域和全球的角度去评估印度时,才愈发注意到印度的崛起。中国对印度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四个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格局与亚太地区秩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美国不断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受中美竞争加剧影响,曾经奉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众多中小国家或将面临选边站队。对于中美而言,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地区大国或中等国家将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其中只有印度尚不是美国的正式盟友。而印度根据自身利益,在"印太战略"中更注重印度洋与东南亚地区,更强调战略自主和大国平衡。对中国而言,妥善处理中印关系将成为缓和"印太战略"压力的关键。虽然中印双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但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印关系将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媒体     
《南风窗》2006,(18)
印度经济必超中国的理由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都在飞速发展,GDP增速几乎不相上下。有人可能会问,印度经济有一天会超过中国吗?初看之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目前中国已经遥遥领先。但印度正在快马急鞭地追上来,甚至有一天会超过中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相比之下印度的社会体制对外界变化冲击的承受力也更强。尽管许多本国有识之士对印度效率低下的表决机制和拖沓庸懒的办事作风提出了强烈批评,但无疑这是一个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管理体制。印度在许多经济发展问题上作出错误决策是因为参与决策的人出了问题,并非因为表决机制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杨晓萍 《当代世界》2013,(12):48-51
在亚洲,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和印太大国的作用被美国重新发现和定义,印度战略地缘平衡手特性也随着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展开得到强化。就印度而言,一方面,外交中"战略自主"的传统使其对美国的要求显得有所节制和保留;另一方面,现实中印度的"东向"政策与中国向西发展在战略空间上形成重叠,这使印度对中国在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存在有所担心和疑虑,印度国内部分战略认识也强调不能忽视中印关系中的竞争性。  相似文献   

12.
天下     
《南风窗》2005,(8)
中国与印度:竞争与合作同时拉幕在欧美经济界话语中,中印并称为亚洲经济双引擎是去年的事情。过去几个月里,中印比较研究成为全球经济界的时尚。近来,印度政府颁布了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引起人们对国际资本下个热点的猜想:印度会不会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对手?据印度负责工商业的部长表示,在印投资的外商至少有77%获利。他表示外国投资在印度的驱动力和在中国不同。印度是靠国内市场,而中国是靠出口市场。他指出,印度最大的优势是广阔的人力资源,有4亿年龄在15岁到35岁之间  相似文献   

13.
警惕印度     
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对印度的印象也许还是《大篷车》、《流浪者》、大包头的印度兵、以及无休止的种族冲突。近年来,当我们放眼向洋看世界时,我们身边的这个大国却从我们的视线中渐渐淡出了。但是,不甘寂寞的印度用一个“大炮仗”(核弹)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警醒:我们身边有了一个手握核武器的充满敌意的邻国。我们不搞对抗,但我们必须了解印度已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印度如何看中国?印度为什么不顾一切要搞核试?…… 四川大学周边国家关系研究室主任张力,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印度问题专家之一。印度核试前夕,他曾进入印度广泛考察。他的观察也许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印度,更准确地评价印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同印度签署了全面合作关系宣言,从而从近半个世纪的“对立与不信任”进入“对话与合作”的时代。亚洲两个大国的动向将左右这一地区的未来,期待两国构筑稳定的战略关系。中印两国曾经加深过对立,比如1959年达赖喇嘛在西藏叛乱中逃亡印度,两国1962年因边界冲突而交火。1998年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的印度,为对抗中国的核战略而进行核试验,随着印度拥有能搭载核弹头的中程导弹,中印两国关系紧张起来。可以说,这一次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书写了两国发展合作关系的新篇章。瓦杰帕伊总理同胡锦涛国家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确认双方都不把对方视为威胁。并一致同意,  相似文献   

15.
尹鸿伟 《南风窗》2010,(5):36-38
"印度对中国企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民营背景的中国企业他们非常欢迎,政策尺度也比较宽松,而对于政府背景的企业则非常防范,甚至直接拒绝进入。曾经有一些政府背景企业希望隐瞒真实情况进入印度投资,但是它们马上被印度情报部门揭穿。"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第四季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创记录地达到了10.4%,超过了过去8年来中国任何一个季度的增长水平。国内开始对我们身边的这个大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在各种比较研究中,必定要提及印度软件业的强大。"中国和印度的软件产业总量差距并不大,中国软件业的总产值甚至超过了印度。只不过中国的软件产品只有10%用于出口,其余大部分都用于国内市场;而印度软件的出口份额占到80%。再加上印度政府、企业口径一致地对外宣传,打造软件业的国际形象,所以其声势远远超过我们。"  相似文献   

17.
印度对华安全认知是多维的,分别涉及到共同邻国、地区和全球安全、中国国防现代化、核不扩散和国际核控制机制等方面.印度对华政策与行为深受其安全认知的影响.中印关系的改善,双边互信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对中国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和对华安全认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媒体     
《南风窗》2013,(8):16-16
01印度能成为一个大国吗?英《经济学人》3月27日中国无疑已经加入世界大国行列。而人们常常以谈论中国的口吻来谈论印度。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印度仍是一个无法完全与大国步调一致的准大国。这是印度的悲哀。印度本该作出更多的贡献,尽管财力和经济活力不如中国,但它致力于法治、人权建设,这是强大的软实力。但印度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成为稳定力量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巨大潜力,最  相似文献   

19.
印度崛起了,印度仍在崛起之中……当全球还没有从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复杂效应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又一个"10亿级"的大国蠕动了。面对着印度的变化,及这个变化对全球政经战略形势带来的冲击,中国怎么看?美国怎么看?全球怎么看?更重要的是,中国怎么办?中国该有什么新思路、新作为?  相似文献   

20.
媒体     
《南风窗》2006,(7)
[看中国]龙象之争中国在几乎所有宏观经济指标上都超过了印度。在2003~2004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宏观环境指数上排名第25,印度排名第52。中国的GDP增幅更快,人均收入是印度的两倍;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印度,出口总量则更高;钢铁产量更高,公路和高速路里程更长,高楼大厦也更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是印度的10倍。不过微观经济指标方面,情况要复杂得多。2004年,在衡量经济增长微观基础的企业竞争力指数(BCI)排名上,印度为第30,远远领先于中国的第47。其他的微观经济竞争力资料(如公司经营及策略和国内商业环境品质),印度(第30和第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