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列宁总结了俄国最初几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探索和规划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计划。他提出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和纲领,并且解决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学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方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人韩庆祥如何使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取得实效?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中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就是要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它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性把握,还应当深化为对其规律性的揭示和对人类意义世界的价值引导,为我们科学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应对人类生命过程的生存困境提供一个"解释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的逻辑目标,包括为社会主义的世界稳定性和世界观的内在一致性提供价值支撑,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引导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其建设理路必须坚持历史逻辑、内容逻辑与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什么是精神文明?简单说来,精神文明就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自身精神活动的成果,它具体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使共产主义思想在人们中间得到广泛普及和提高,使得全社会的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高度繁荣。党中央把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提高到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的高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回答了如何认识、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大胆跨越了许多长期困扰我们前进的理论误区,具有鲜明的首创性;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的认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理论风格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学习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真正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内容十分丰富。正如江泽民所说,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从十四年来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最本质的内容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其核心问题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科学地结合起来而产生的毛泽乐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并逐步探索出中华民族走向独立、统一、繁荣和腾飞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要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具有首要的、决定性的意义。首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和基本要求。伟大的实践需要并创造出伟…  相似文献   

8.
十五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阐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进行了科学定位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探索适合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以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有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使社会主义得到巩固和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科学结论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纲领。它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革命才取得了胜利;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必须找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科学地解决了检验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真理的标准问题,但它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标准”问题。用什么作为标准来多侧面、多层次地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即成败和效果,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又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本文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衡量标准的划分和特点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成效衡量标准的多种划分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其目的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如何是衡量一切主体活动成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的前途,是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后向人们提出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毛泽东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前途问题上的唯物辩证法,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引向现代化的中国,走向民族复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目标,把理想变成中国人民正在实现的跨世纪工程。正是在转移到现代化建设道路之后,中国在面对时代潮流和形势变化时,有着从容的精神准备和一定的物质基础,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光明前景,是对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好回答。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特别强调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在《决议)中科学地阐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辨证关系;把社会主义精梳文明建设看作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地位上阐明…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总结了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发展和夺取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伟大旗帜。之所以是胜利的旗帜,关键在于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关键,若连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是我们过去许多条经验教训中最重要的一条。邓小平从总结研究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崭新的认识和概括。他在1986年就把社会主义原则概括为两条:“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在1992年春的南巡谈话中又对这个论点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把共产党建设好周学军小平同志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是经济建设,因为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因为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因此,他要求全党在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的开辟与拓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  相似文献   

18.
董燕萍  马宁 《思想战线》2011,(Z1):267-269
新中国6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高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  相似文献   

20.
王明华 《前沿》2003,3(6):15-17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也是邓小平长期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搞清这一问题 ,关键是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经过艰苦的探索 ,反复的思考 ,1 992年春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最科学最完整的解答。这一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 ,是邓小平理论创新中最具有特色的、份量最重的部分 ,是对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