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8月至1996年10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银北、固原3地区12县(市)54个鸡场共计45904只鸡进行了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结果,隐孢子虫阳性率达36.81%(212/576),其中蛋用鸡阳性率为37.53%(140/373),肉用鸡阳性率为36.23%(50/138),差异不显著(P>0.05);银南、银北、固原三地区阳性率分别为54.55%(6/11),41.94%(195/465)和11.00%(11/100),银南地区感染率显著高于固原地区(P<0.01)。用从自然感染鸡中收集的隐孢子虫卵囊人工感染雏鸡9批次,感染鸡排卵潜伏期3~13d,平均7d;排卵持续期14~34d,平均24d;其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通过卵囊形态学鉴定,认为宁夏鸡感染的隐孢子虫属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oporidiumbaileyi)。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陕西省鸡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希塞氏糖溶液漂浮法,对陕西省6个地区的18个养鸡场共336份粪便样品中的寄生虫卵/卵囊进行了检测。初步鉴定了这些地区鸡的粪便中存在艾美耳球虫卵囊、隐孢子虫卵囊、鸡异刺线虫卵和鸡蛔虫卵,其感染率分别为44.94%、0.89%、25.30%和1.19%。为鉴定隐孢子虫种别,以基于18SrRNA基因的巢式PCR对分离的隐孢子虫卵囊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发现,3份样本中所发现的隐孢子虫均为贝氏隐孢子虫。本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这6个地区鸡肠道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尤以球虫和异刺线虫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抗贝氏隐孢子虫的免疫机制,本研究将纯化的贝氏隐孢子虫卵囊经处理后制备成免疫抗原,经鸡翅下及大腿内侧肌肉多点注射免疫6次150日龄产蛋海兰鸡,每次免疫间隔为15~20 d,以制备特异性抗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卵黄免疫球蛋白(IgY)。结果显示,初次免疫后第120天,IgY效价达到1∶25 600,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可识别贝氏隐孢子虫卵囊。用间接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比较测定IgY抗体对贝氏隐孢子虫、牛安氏隐孢子虫、猪等孢球虫及猪弓形虫的抗原发现,得到的IgY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贝氏隐孢子虫。间接ELISA法测定不同温度、不同pH下IgY的活性发现,制备的IgY抗体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一定的耐酸、耐碱性。以上结果表明,贝氏隐孢子虫卵囊抗原免疫蛋鸡可制备高质量的特异性IgY抗体,这为进一步应用抗隐孢子虫特异性IgY抗体治疗与诊断隐孢子虫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应用不同醋酸地塞米松剂量和不同猪源隐孢子虫sucp株卵囊剂量建立了昆明系小鼠感染模型。结果表明,用DEX免疫抑制的感染小鼠均排出隐孢子虫卵囊,非免疫抑制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均没有排出卵囊。卵囊排出高峰期平均在感染后第5~12 d,高峰期的OPG值为5.53×105~17.97×105。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都有隐孢子虫虫体寄生,其中回肠黏膜微绒毛上的虫体数量较多。合适的卵囊和DEX剂量为每只17日龄小白鼠感染10×105个猪源隐孢子虫卵囊和灌胃DEX 0.03 mg/d。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用不同剂量柔嫩艾美球虫(E.tenella)YL株孢子化卵囊感染的同一日龄雏鸡和用同一剂量柔嫩艾美球虫YL株孢子化卵囊感染的不同日龄雏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对不同组别的卵囊和配子体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组中,1×105卵囊感染组配子体和卵囊的产量明显高于1×103和1×104卵囊感染组,其组织病理学变化也明显,但在感染后第9~11 d,1×103和1×104感染组卵囊数较1×105组多;同一剂量(每只鸡1×103卵囊)感染时11日龄雏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说明鸡的日龄越大卵囊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6.
1992~1994年对上海地区5个鸡场、2个鸭场分别检查粪样700份和450份,隐孢子虫阳性率鸡为27%,鸭为58%;不同日龄和不同季节其感染率存在着明显差异。经观察和测定,隐孢子虫卵囊多呈椭圆形或圆形,囊壁光滑,无微孔和极粒;内有4个月牙形子孢子,呈纵向排列;残体呈圆形且大小不等;其卵囊大小鸡的为5.48μm×4.34μm,鸭的为5.47μm×4.50μm。人工感染试验中,鸡在感染后第3d排出卵囊,第6~13d达到高峰,第40d排出停止;鸭在感染后第2d排出卵囊,第8~12d达到高峰,第20d排出停止,经鉴定该虫体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bai-leyi)。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寄生宿主及不同寄生部位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安氏隐孢子虫、贝氏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和人隐孢子虫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在PBS和7.5g/L胆酸盐溶液中水浴脱囊的方法比较上述4种隐孢子虫卵囊脱囊率,并进一步比较贝氏隐孢子虫卵囊在不同温度及脱囊液中的脱囊率。结果显示,胃腺寄生类群安氏隐孢子虫在37℃PBS中即有较高脱囊率,与在37℃7.5g/L胆酸盐溶液中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寄生类群微小隐孢子虫和人隐孢子虫在37℃PBS中脱囊率极低,而在37℃7.5g/L胆酸盐溶液中脱囊率显著升高(P0.01)。贝氏隐孢子虫在37℃PBS中有一定脱囊率,与在37℃7.5g/L胆酸盐溶液中的脱囊率接近(P0.05),提高脱囊温度至40℃,则脱囊率显著升高,并且在PBS和7.5g/L胆酸盐溶液中脱囊率差异显著(P0.05),但增加胆酸盐浓度不能提高其脱囊率(P0.05)。结果表明,胃腺寄生类群在合适温度即有较高脱囊率,而肠道寄生类群则不仅需要合适的温度还需要合适的脱囊液。贝氏隐孢子虫卵囊对脱囊条件要求更接近于胃腺寄生类群,这对进一步了解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及体外培养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表明,鹌鹑是贝氏隐孢子虫的新宿主。贝氏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和鸡体内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潜在期均为3天,开放期分别为4~14天和4~24天,虫体的主要寄生部位为法氏囊、泄殖腔和呼吸道,发育的基本过程为3代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很少见到薄壁型卵囊。虫体形态大小在二者体内无差别,首次出现时间差别不大。经口感染,贝氏隐孢子虫可引起鹌鹑的发病与死亡,发病率为13.3%,病死率为100%,病程为2~3天。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和翅下垂。剖检可见气管粘膜水肿、粘液增多。H.E.染色可见气管粘膜表面有大量嗜碱性虫体,有时有大量细菌寄生;轻者粘膜上皮细胞纤毛消失,重者粘膜上皮脱落;固有层充血水肿。嗉囊注射接种表明,贝氏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不存在从消化道向气管的移行。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隐孢子虫小亚基rRNA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并以标准基因组DNA为模板,初步建立了检测乳牛微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的SYBR Green real time PCR方法,并对乳牛微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阳性样品和上海40份乳牛粪便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此次建立的real timePCR对微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均能扩增出曲线,且其他寄生虫(鸡贝氏隐孢子虫、刚地弓形虫、犬新孢子虫)和大肠杆菌均未检测到;标准基因组DNA的检测阈值达到5个拷贝,牛粪中卵囊的最低检测量为每克粪便5个卵囊,乳牛粪便阳性率为15%(6/40).表明,建立的荧光定量PCR快速、特异、敏感,可用于乳牛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绵羊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河南省绵羊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资料,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河南省4个地区的5个羊场共1701份绵羊粪样进行了检测,并对绵羊隐孢子虫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查出隐孢子虫阳性样品80份,总阳性率为4.70%,3周龄羔羊和产后3周母羊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1.18%和6.29%.根据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学数值分析结果,将发现于绵羊的隐孢子虫卵囊初步鉴定为微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同时发现绵羊隐孢子虫感染存在年龄差异,但未见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四川省永川县、泸县、荣昌县的6群2月龄左右的鸭群中发现有4群感染隐孢子虫。用所收集的鸭隐孢子虫卵囊进行人工经口感染7只1月龄雏鸭,感染后第8~9天开始从粪便中排出大量卵囊,持续排卵囊期约为12天。感染后13天开始,分期扑杀动物,取其气管、各段肠道、法氏囊进行组织学检查,发现法氏囊有大量隐孢子虫寄生。引起法氏囊粘膜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萎缩及上皮细胞脱落;电镜扫描观察发现法氏囊粘膜上皮细胞膜下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形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突起,引起上皮细胞的损伤,从而初步证明鸭隐孢子虫对麻鸭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畜共患病。它能感染人,也能感染哺乳类、鸟类及爬虫类动物,成为人和多种动物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在隐孢子虫的生活史中,有一个重要的外生性发育阶段的虫体——卵囊,因此在诊断隐孢子虫病时,可以用漂浮法来检查人和动物粪便中的卵囊。文献中已报道的隐孢子虫卵囊漂浮法有饱和盐水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漂浮液的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影响诊断效果。为此,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漂浮液作对比试验,以求寻找出最佳的隐孢子虫卵囊的漂浮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蔗糖不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牛隐孢子虫卵囊,超声波加冻融裂解,制备可溶性和颗粒抗原,与参考阳性血清和免疫家兔血清呈阳性反应;与参考阴性血清和从非疫区采集的30份犊牛血清呈阴性反应;对牛焦虫病血清、球虫病血清、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对被检测的96份自然感染隐孢子虫犊牛血清阳性检出率为81.25%;对42份实验感染隐孢子虫雏鸡血清阳性检出率为78.57%。初步证明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诊断牛隐孢子虫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对广东省 10个奶牛场进行了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并按大致 10 %的采样率采集了 10 87头乳牛的新鲜粪便 ,以饱和蔗糖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 ,其中检出卵囊的阳性牛 92头 ,阳性率为 8.4 6 % ;有 7个场检出隐孢子虫卵囊 ,场阳性率为 70 %。这 7个奶牛场的卵囊阳性检出率分别是 10 .0 0 %、7.19%、6 .6 7%、9.80 %、6 .72 %、12 .76 %和 6 .72 %。调查发现 ,乳牛隐孢子虫的阳性率和感染强度与乳牛年龄呈负相关关系 ,而且可能与气候有关 ;所检出的隐孢子虫卵囊经形态学鉴定为鼠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muris)。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乳酸菌等益生菌在雏鸡抗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以150只1日龄肉雏鸡为试验动物,以2×10~8CFU/200 L鼠李糖乳杆菌、乳酸片球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制剂饲喂雏鸡,并设红、白对照组。于攻虫前后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IL-2、IgG和SIgA水平,雏鸡血液中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和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并对攻虫期间增重情况、卵囊排出数量和盲肠病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制剂显著提高了IFN-γ、IL-2、IgG、SIgA水平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从而增强了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P0.05)。此外,该制剂可以显著减轻球虫感染对雏鸡增重的影响,降低卵囊排出量和盲肠病理损伤(P0.05),ACI值达到中等抗球虫效果,有望成为鸡球虫病新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调查广西奶牛隐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广西9个奶牛场和4个奶牛个体养殖户的1 612头份粪样进行隐孢子虫卵囊的检测,并以基于18SrRNA基因的PCR-RFLP技术对分离的隐孢子虫卵囊进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7个奶牛场发现存在隐孢子虫感染,隐孢子虫阳性粪样为189头份,总感染率为11.72%(189/1 612)。在感染的年龄段上,1~6月龄犊牛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1.3%,显著高于7~12月龄的青年牛(9.6%)和大于1岁龄的成年牛(3.8%)(P<0.01)。感染季节以冬季感染较高,但与夏季感染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PCR-RFLP分析显示,分离的7个隐孢子虫株均为安氏隐孢子虫。调查表明,广西奶牛隐孢子虫虫株以安氏隐孢子虫为主,感染率与河南、江苏、安徽、吉林等省份相似。  相似文献   

17.
郑州地区犬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采自犬养殖场、郑州郊区宠物市场、实验动物房、宠物医院以及郑州郊县农村的309份犬粪便样品进行了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用幼犬和SCID小鼠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隐孢子虫平均感染率为2.59%(8/309);犬养殖场、郑州郊县农村和实验动物房犬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56%(1/179)、10.53%(2/19)、16.67%(5/30),而宠物市场、宠物医院的被调查犬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所查到的8份隐孢子虫阳性样品有6份来自1~3月龄的幼犬,表明幼犬更容易感染隐孢子虫。动物感染试验表明,犬源隐孢子虫不感染SCID小鼠和2月龄非免疫抑制幼犬,但能感染免疫抑制幼犬。组织切片用HE染色观察的结果显示,犬源隐孢子虫主要寄生在幼犬的十二指肠和空肠。根据卵囊形态大小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将从犬分离的隐孢子虫初步鉴定为犬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18.
对1,7和25日龄鸡分别感染1000个早熟柔嫩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感染120h后,每24h收集粪便1次,进行卵囊计数,连续7d,3种日龄鸡排卵囊总数分别为460.9,802.0和1417.7万个/只。感染后14d对1日龄和7日龄鸡的免疫组及相对应的2个不免疫对照组每只鸡攻击100个柔嫩艾美球虫亲本株孢子化卵囊,攻毒144h后,每24h收集粪便1次,进行卵囊计数,连续5d,各组鸡的卵囊总量分别为41.4,5.8和891.0,977.1万个/只。结果表明球虫卵囊对1日龄和7日龄雏鸡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分别占25日龄雏鸡的32.5%和56.6%,与对照组相比,保护率分别为95.4%和99.4%。  相似文献   

19.
对来自西安地区不同奶牛场的9头腹泻病牛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并从肠道粪便中分离到隐孢子虫。用分离到的虫株接种新生健康犊牛2头。人工感染犊牛均发病并表现出比较典型的隐孢子虫病症状;对人工感染病犊做粪便卵囊再分离和病理学检查,不但重新分离到隐孢子虫,而且可见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裸露,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肠隐窝处含有隐孢子虫,粘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肠粘膜压片染色镜检亦看到隐孢子虫。试验结果发现人工病例与自然病例所测指标相似,进一步证明西安地区犊牛腹泻是以牛隐孢子虫为主要病原的疫病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人回盲肠癌(HCT-8)细胞作为感染细胞,采用不同的接种细胞浓度和培养血清浓度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在培养细胞中加入1×105个经活力检测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培养72h后用荧光标记的隐孢子虫卵囊、子孢子染色试剂盒Crypt-a-Glo和Sporo-Glo进行染色,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隐孢子虫形态。结果显示,在六孔培养板中接种10×105个细胞后,24h后长成80%~100%单细胞层,可以用来接种微小隐孢子虫。培养72h后观察到了隐孢子虫各个阶段虫体的形态。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微小隐孢子虫感染HCT-8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