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就业歧视的狭义界定——我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姝 《当代法学》2011,(4):108-115
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只有简单的立法框架,关于认定标准和界定规则等核心问题仍没有解决,受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影响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作法。遵循基本法理并以解决我国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出就业歧视的狭义界定标准,不采纳直接歧视与间接歧视的类型划分,并将就业歧视限定在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行为阶段,其法律关系清晰简单而便于操作实施,可以作为推进我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禁止歧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伟 《现代法学》2006,28(5):68-75
歧视是指被法律禁止的、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人实施的、其效果或目的在于对承认、享有和行使基本权利进行区别、排斥、限制或优待的任何不合理的措施,即歧视的表现形式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无合理理由而恣意取消或损害特定群体或个人平等享有权利的任何区分、排除或选择的措施。法律禁止歧视的目的是对少数群体或具备该群体特征的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以实现法律的公正。禁止歧视与平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平等并不反对任何差别,但却反对没有合理依据的区别对待。如果差别有正当的理由并且是为了实现合法目的,则不构成歧视而是法律许可的合理差别。  相似文献   

3.
《法学杂志》2021,(6):47-60
  相似文献   

4.
反歧视法理论是我国法学研究的一个空白点。“歧视”一词由于受到英文的影响 ,在汉语中含义并不确定 ,在学术研究和立法中需要加以界定 ;对人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可由于三种原因而构成为法律所禁止的“歧视”行为 :行为建立在错误判断的基础之上 ;行为的目的不道德或具有严重的社会后果 ;为了从宏观上保护弱势群体、减少社会不平等而被法律规定为“歧视”。据此 ,四川省出台的“男领导不得配女秘书”的规定是典型的“性别歧视” ,应当由法律予以制止。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就业歧视的突出问题给我国许多劳动者带来了负面影响,就业歧视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本文从就业歧视的概念和认定标准入手,分析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对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梳理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通过分析我国反就业歧视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梁晓春 《政法学刊》2006,23(5):71-75
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我国批准、加入了一系列禁止歧视的国际公约,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歧视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传统观念的更新、相关制度的变革外,主要还得从法律制度上着手,借鉴国际反歧视立法之成功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论人权公约中的禁止歧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禁止歧视是联合国人权公约的重要内容,反对歧视的斗争也是联合国人权活动的中心,人权法与人权理论必须认真对待歧视的问题。歧视的核心规定性是“不合理的和主观的区分”,在人权公约中,禁止歧视有双重属性,既是附属性的,又是独立的。禁止歧视的理论基础是平等,核心是获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平等权的法律保障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国家负有不歧视的义务并有义务采取积极行动使人们免于歧视。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反就业歧视法治建设的重心在于构建行政实施机制。世界各国或地区反就业歧视法行政实施机制纷繁复杂、类型多样,既有基于私人利益的行政调解模式、行政裁决模式,又有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处罚模式、咨询促进模式,还有公私兼顾的行政执法加行政调解或行政裁决模式。我国反就业歧视法行政实施机制应当公私兼顾,采用行政主管机关加内设专业机构模式,通过行政执法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通过行政介入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我国反就业歧视法行政实施机制应加强公私合作,建立公私合作的行政裁决制度,设置行政责任,拓展公共利益的实现途径,公私合作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制定中国反歧视法的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歧视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只要存在差别,就可能出现歧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歧视现象大量出现,并表现出自身的许多特征,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因此,分析反歧视法在中国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反歧视法律制度,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入手,探讨现阶段制定的反歧视法律制度的必要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谢增毅 《中外法学》2008,(4):613-629
<正>引言经过几十年的立法和法院判例的实践,美国和英国各自建立了相对完备而复杂的反就业歧视制度。尽管美英两国的反就业歧视制度和理论有诸多共通之处,但两国由于历史背景及外部环境的不同,反就业歧视法也存在重大差异,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在  相似文献   

11.
荷兰在反就业歧视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具有代表性,其经验和教训足以为解决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形式各异的就业歧视现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蓝蓝  冯楚建 《科技与法律》2012,(1):81-85,92
建立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解决实践中侵害平等就业权的就业歧视现象。在构建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一是应当逐步完善已有法律并出台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二是应当对就业歧视概念作广义理解,三是未来应当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在现阶段救济程序的设计中,应适用举证责任的倒置,并建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社会》2003,(6):4-6
“平等就业”是公民劳动权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生而平等”这一人权理念在劳动法上的体现。“就业”关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都应有获得工作的权利,并且这一权利不因个人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国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歧视是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就业歧视则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减少应得的收入,丧失较好的工作机会,以致被剥夺就业的权利,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歧视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歧视现象大量出现并且具有许多自身特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反歧视法律规范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制定反歧视立法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目前中国存在的歧视问题,并通过学习与借鉴各国的反歧视立法,分析了在经济法视野下反歧视立法的可行性,提出我国未来反歧视立法应从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立法模式、具体制度上应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近700万,"就业严冬"的到来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歧视。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就业促进法》以及《反就业歧视法》(专家稿)进行梳理与评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进步所在,试找出推进我国《反就业歧视法》立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文章试图简要介绍美国反就业歧视相关理论及立法、司法实践,并进行相应的比较研究,以期提出建立我国相关法制之建议,作为日后立法或修改现行法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迁 《科技与法律》2003,(4):67-69,79
"基因歧视"并不是指一切以基因状况为根据的歧视,而是指根据一个人的基因状况预示他在未来可能患上某种疾病或其他状况这一信息而对他进行的歧视,即根据"基因倾向性"而进行的歧视.由于"基因歧视"这一术语译自英语,而英语中的"歧视"同时具有中性和贬义两种含义,因此在汉语中要谨慎使用"基因歧视"一词.它只应用于描述不公平、不合理的根据"基因倾向性"进行的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受教育歧视,被普遍认为是公众缺乏科学认知所致.然而,错误认识意义上的"无知",并不是歧视存在的主要原因,"因受限的有知而产生的风险恐惧或疑虑"才是根本症结所在.普通人和教育机构(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大中小学以及有权招生的科研机构)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立场,在知识论和经济论维度上都可以得到解读,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在此意义上,受教育领域的反乙肝歧视,不能简单地或主要地依赖于知识普及,而是要在有知和无知之闻确立一种信念,即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予以充分尊重的信念.因此,受教育领域反乙肝歧视的制度设计,实际上是在风险与权益的评估、衡量之后,贯彻这一信念,并以尽可能周全的安排,消除公众的恐惧或疑虑,为携带者提供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环境.  相似文献   

19.
同工同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然而非全日制工人的这一权利在我国当前仍处于缺位状态。欧盟将非歧视原则作为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基石,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反对间接歧视和反对非全日制工人身份歧视两种路径予以落实,并确立了认定可比较对象、判定差别待遇和抗辩事由三个反歧视分析步骤,为保障非全日制工人的平等待遇提供了良好的立法与司法经验。我国现行非全日制用工立法的价值定位存在偏差,过于强调用工的灵活性,忽视就业的安全性。故应加强立法的安全价值取向,从双重角度保护非全日制工人的平等权,并辅以单行法的方式落实同工同酬的具体操作规则以及例外规定,将用工制度的灵活性建立在保障非全日制工人基本权利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公平与效率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歧视问题凸显出市场调节失灵与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恰好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路径。因此,运用经济法的这一分析路径来解决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而建立起符合现代经济法本质要求的反歧视双向联动调节机制将成为解决歧视问题的理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