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 《实事求是》2006,46(3):5-7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其中的“人”既不是人道主义所指的抽象意义的人,也不是人本主义所提出的生物意义的人,更不是民本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手段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具有创造性、实现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观的扬弃;是在发展中相对“以物为本”、“物化”、“人的异化”提出的,是在实践中提出的具有矫正性的观点。“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还强调,在发展中人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是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今的全球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以人为本做出富于时代性的哲学解读.首先要将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划清界限.然后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中汲取更多营养,将以人为本解释为"以人作为出发点,扩展仁爱之心,至于世界万物"这样在以人为本原有的"尊重人权、强调人是目的"的政治学内涵基础上,赋予以人为本一重道德内涵,强调关爱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两重内涵互相补充,体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使这一理念更加完善,也更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
秦廷国 《学习论坛》2007,23(12):20-2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应把以人为本的"人"理解为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作为一个价值命题,人类中心主义既是必需的,又是必然的。以人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视域不同,但在根本价值意义和取向上,二者又是相通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张有奎 《求实》2007,1(12):44-46
目前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解存在五个需要克服的误区:一是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主张个人至上主义;二是把"人本"和"物本"对立起来,认为追求人的价值必然否定物的价值和追求,没有看到"人"和"物"的统一性;三是混淆抽象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关系;四是把"以人为本"和中国传统社会的"以民为本"等同;五是把"以人为本"等同于西方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片面地强调人的占有和控制地位。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把它放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执政理念的重要位置,实际上成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范畴。六年来的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但在理论上,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解释不完全一致。主要涉及如何认定以人为本的内涵,如何  相似文献   

7.
姚峥嵘 《唯实》2007,(6):35-38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学思想的逻辑展开,有着自己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倪志安  李丽昆 《探索》2006,1(5):179-182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到底怎样理解"以人为本"才是科学的?以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为指导,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沈伟 《党政干部学刊》2009,(9):15-16,10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但实践中对于与“以人为本”相似的表述有很多,特别是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不能厘清这些理论表述的界限,就不能更好地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其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坚持以人为本 超越“走入”与“走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大讨论中,究竟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我国理论界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无论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想真正超越"走入"与"走出"之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一切价值的中心和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类争取彻底解放的理论指南,始终是以人为核心和价值目标而展开的,唯物史观正是从人的生存实践中提出了人的解放的条件和途径,把以人为本从理论变为现实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2.
当前,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难以走出旧的发展困境,而自然中心主义面临“反客为主”的非合理性。因此,要想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就必须确立一种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原则,即建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对环境问题的理论旨趣和致思路径的不同,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环境哲学三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都存在着重大分歧: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问题上,生态中心主义持否定态度,而生态马克思主义则予以同情;在对生态危机根源的认定上,前者将其归因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性,而后者则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非正义性;在环境问题解决之道的问题上,前者诉诸个体道德修养与生态意识的提升与培养,而后者则主张废除资本主义这一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不和谐的社会制度。可见,在这场争论中,尽管后者对前者的批判存在一些瑕疵,但在关键的环节与方面,都更具正当性、合理性与革命性。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本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分析我国发展状况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我党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内涵,并且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5.
在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辨析与批判的基础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生态价值观方面坚持捍卫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给予其全新的阐释。文章在梳理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各种思想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指出,这种新版人类中心主义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理念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新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善平  王家芬 《求实》2007,4(12):31-33
儒家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侧重于民、在民与君的关系上由君转向于民、在德与法的关系上注重于德。我党"以人为本"理念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传统同时又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新超越,这个新超越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人民为本",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话语表达是"为人民服务",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是集体主义。"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在不同层面上的表达,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价值观中合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辩证否定与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18.
赵兴良、郑百灵撰文认为,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这个提法是一个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光凭这个概念,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或社会发展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并未拒绝或放弃“以人为本”的原则,而是把它接过来对它加以批判改造。赋予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这里的关键在于,必须把人放在社会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主流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它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人道观念在当代中国的合法转换,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而提出的一种理念,这一思想反映和落实到当代中国执政党的实践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贯彻“以人为本”是个巨大的实践工程。  相似文献   

20.
传统人文精神强调尊道贵德,倡导为生民立命,注重吸纳和创新,努力去营造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承接了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体系,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视野,从理论基础、实践主旨、实践路径到终极目标,建构起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