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娅兰 《前沿》2013,(17):118-119
对外汉字教学效果不理想,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汉字本身,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文章从字义系联法人手,提出构建一个以生活场景为背景,以语义场为纲的汉字教学方法,采取“集中识字,阅读跟上”、把认读字与书写字分流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学到与其生活密切相连,实用度较高,且意义相关的成组汉字,更为有效地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以后,引起了学者的广泛注意,"竹书"命名问题、"孔子诗论"的作者问题、"留白"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笔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该文还讨论了利用古音学考释古文字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任何时期,定型地投入到流通领域的汉字是个常数,人们不断认识新事物从而形成的新概念是个变数。以常应变,其势必穷,不能不借用旧字,增生新义(当然还要增造新字)。这是字义引申增多的根本原因。一词多训,其中包括正反两训对立。反训的源流一般是:(一)本义展转引申,(二)别字通假嫁义;其次则是:(三)本义反向引申,(四)字形讹变义反,(五)方俗杂用义反,(六)两字拚写义反。我搜集到的近四百个反训词,探原穷流,都可  相似文献   

4.
美国费城有一名叫米尼的少年,因脑外伤不幸患上了一种叫“失语症”的病。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左半球受损,就可能发生失语症。科学家们经过调查发现,中国患失语症的人要比欧美国家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科学家们经过多次的实验发现,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对大脑的利用却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匀协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患失语症的患者少的原因所在。据此,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假设:能…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特点与民族语文特点有密切的联系。汉民族的辩证思维特征最直观地体现在汉字的二合建构上。这主要指构形思维。然而汉字的构义思维同样充盈着辩证的意识。这主要体现在汉字初文构义的辩证性,汉字意义引申的辩证性和汉字使用中因环境影响发生意义转化的辩证性。汉字初文构义的辩证性与初文的原始状态有关。原始文化符号的意义较为混沌,一种事象的意义很容易向其反面转化。例如: 吉凶转化:甲骨文的“吉”字象安置兵器之形。兵器是凶器,因而“吉”有凶义;兵  相似文献   

6.
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声字的比例是不断增加的.今天的汉字形声字占大多数,这已成为文字学界不争的事实,但在文字学界以外,仍有一些人认为汉字大多是会意字,并以此理论为根据对汉字字义及其中所折射的文化内涵进行随意穿凿附会的阐释.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这种错误观点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其错误所在.  相似文献   

7.
利爱梅 《新东方》2009,(3):62-64
古代汉字的构造方法,历来学者都说是四种:象形、形声、会意、指事(另两种——转注、假借并非造字法)。但笔者经过仔细考察,发现在它们之外还有一种形声兼表意造字法,其声部既表声,又与字的意义相关。较之其他造字法,它更为复杂,需要有更强的实践能力与想象能力,它所造的字具有更多的信息量,对人们学习汉字大有帮助,值得我们认真、深入、系统地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崇礼 《青年论坛》2010,(6):121-123
《景公疟》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中的一篇。作为重要的出土文献资料,《景公疟》一出土即引起学者们高度关注,对其内容进行过很热烈的探析。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景公疟》的疑难字词和文句作进一步的解释和疏通,希望对更好地理解文意有所帮助:1.读"(土尃)"为"敷",训为"陈";"情"训为"实情";读"愈"为"偷",训为"苟且"。认为"敷情不偷"的意思是向君上报告实情而不敢不循礼法。2.读"蔑"为"篾",训为"竹片";读"端"为"篿",即"楚人名结草折竹以卜曰篿"。认为"制蔑端折"说的是折竹占卜的方法。3.读"堣"为"偶",认为"偶言"义同于"偶语",是指私下相聚议论。  相似文献   

9.
杨晓波 《理论月刊》2012,(10):77-80
上世纪末汉语诗界"字思维"大讨论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将"字思维"等同于"字象",理解过于狭隘;二是割裂了"汉字思维"与"汉语思维";三是夸大了汉字表意性在诗歌中的作用。故本文认为"字思维"是一种以单音节汉字为基本单位,音、义、形三者在意合建构机制下相联系、相制约的诗性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诗歌的形式、内容与风格。而这种"字思维"随着汉语的欧化与白化,在新诗中已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10.
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公元1世纪,汉字传入越南。13世纪时越南创造了形声字,叫作"字喃"。"字喃"一直与汉字平行使用,直到19世纪采用拉丁化新文字。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新文字在越南普及。  相似文献   

11.
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然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在公元第一世纪传入汉字。13世纪创造了越南形声字,叫做“字喃”。“字喃”一直与汉字平行使用。19世纪起采用拉丁化新文字。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用新文字扫除文盲。随着扫盲工作的开展,新文字在越南普及了。日本在公元第三世纪传入汉字。不久,日本把汉字当成记音的字母来记录日本语言。后来又把记音字母的汉字笔画简化,创造出“假名”。到了第七世纪,就出现了汉字夹用“假名”的日文。现在汉字在日文中,只是当作“定型字”来使用,如果有写不出…  相似文献   

12.
陈作飞 《求索》2011,(7):124-126
《周易》成为为中华伟大易学诠释的对象,长期以来主要表现为今本《周易》。二十世纪易学资料大出,有阜阳汉简《周易》,有马王堆帛书《周易》,有王家台秦简《易》,有战国楚竹书《周易》等。阜阳汉简《周易》为占筮之用;王家台秦简《易》与今本大异,且只具卦辞,其占筮之用与阜阳汉简《周易》无异;战国楚竹书《周易》虽留存较多,但文本已然散乱,无法与今本作全面比较。唯马王堆帛书《周易》面目全晰,经传俱备,是最理想的能和今本《周易》进行文本对照研究的本子。《周易》文本的对比能充分证明其哲学性质。无论从卜筮特征还是义理蕴含来讲,《易经》文本构成的演变都放射出时代思想的变更和凝聚。  相似文献   

13.
孙建伟 《理论月刊》2013,(7):56-58,125
区别律、表达律、简易律这三大定律贯穿文字发展演变始终,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受文字发展三大定律的制约。汉字最大的特点是形义统一,之所以始终保持形义统一,除了为适应汉语在原初造字时因义赋形外,也受文字发展三大定律的影响。文字发展定律对汉字形义统一性的主导影响是通过分化字形、别构异体、重新分析等维持其形义关系,另一方面,也在三大定律综合作用下割裂某些字的形义关系,但这并没有改变汉字形义统一的整体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李瑛 《前沿》1994,(10)
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新六书”李瑛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汉字字形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从甲骨文到小篆称为古文字,隶楷汉字称为今文字。传统的“六书”是古人纳总结的古汉字的造字法则。许慎的《说文解字》用“...  相似文献   

15.
于强  李文良 《人民论坛》2014,(3):24-27,256
与我国每年有众多机构发布多个版本的年度汉字和年度流行语不同,日本的年度汉字和年度流行语分别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发布.1995年起,由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负责组织,通过全国征集评定,由民众投票选出年度代表性汉字——“年度汉字”(今年の漠字),通过这个字来表现一年来日本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感受.年度汉字在每年的汉字日(12月12日)于京都的清水寺公布.届时,清水寺住持会将年度汉字挥毫写在一张宽1.3米、高1.5米的越前和纸上.该活动自1995年首度举行以来,迄今己连续举办19届.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汉字的性质,基于不同的界定标准,学术界没有一致的看法.文字的形体与其所指称的语言单位音、意联系的层次性是界定文字性质的根本标准.形体与其所指称的语言单位意义直接发生联系的文字是表意字;形体与其所指称的语言单位读音直接发生联系的文字是表音字.汉字是表意字.  相似文献   

17.
<正>"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二张面孔,作为中华民族宝贵财富,值得传承和弘扬。但目前社会对汉字的重视不够,导致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汉字书写优美的越来越少。"这是赵保乐在北京市政协全会上的一番话,他建议北京在汉字传承上做出表率,在中小学多开设书法课。可以请书法家走进课堂,给学生们上书法课。  相似文献   

18.
东汉时期大量歌部支韵字并入支部,直至魏晋宋时期歌部支韵字与支部字完全合流,这一通语音变起初是发生在楚方言里的,由于楚方言的地位,其发生区域不断扩大,至东汉时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语音现象,致使歌支合韵不再成为某种方言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汉字里,最容易认的字莫过于"一". "一"字,不仅笔画简单,而且语意直白.中国人只要认字,必先认识"一"字,也算是万字从"一"始吧.  相似文献   

20.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同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音西)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