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影视作品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三强 《知识产权》2010,20(2):16-22
以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为中心,选择了与影视作品密切相关的四个法律关系进行研究.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影视作品作者与著作权人、影视作品与基础作品、整体影视作品与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和影视作品与后续演绎作品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在理论上厘清了影视作品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解决影视作品与其他相关作品关系的法律准则,并对完善现行法律制度和提高司法、行政效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不动产、动产之划分的基础性地位,因登记动产的出现而发生动摇。登记物、非登记物之划分,可以作为最基本的物的分类,成为物权体系展开的新基础。立法论上,可采取嫁接模式,规定登记动产适用不动产规则,以实现登记物内部规则的基本统一。登记动产之外的普通动产作为非登记物,仍适用原有的动产规则。  相似文献   

3.
浅谈涉案财产价格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许多刑事案件中,涉案财产价格数额在定罪和适用量刑幅度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认定数额是正确定罪量刑的关键,而现实中却总是存在涉案财产鉴定结论的不准确或不稳定,影响着定罪量刑。因此分析其原因,探索涉案财产价格鉴定的规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5.
法律方法:法律认知之根本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晖 《法学论坛》2003,18(1):93-94
在我国 ,法律方法论一直是一门处于边缘位置、发展迟缓落后的学科 ,主要原因在于 ,人们始终把法律方法论作狭义的理解 ,对其角色的工具性、实用性定位 ,在观念上的单一陈旧 ,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对法律方法论理论体系的建构。法律方法论要从困境中走出来 ,必须进行检讨与重构。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道德论证——一个语言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法律科学》2006,24(5):17-24
对法律进行道德论证会遇到“明希豪森困境”和“休谟问题”的干扰,语言学规则为法律论证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虽然语言学论证中也会有诸如概念含义过于复杂等困难,但是,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法律论证理论,其所提供的解释视角和评判标准则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陈金钊 《北方法学》2014,(1):107-122
法律解释方法的核心是法律解释规则,即各种理解、解释和运用法律的规则。几乎所有关于法律解释方法的理论,其目标都是探寻法律解释规则的构建与运用。为了证成这一判断,梳理与不同意识形态相匹配的具体法律方法很有必要。这种概括不是对法律方法纯粹历史的考察,重心在于说明法律解释规则的实践意义。我国的法律方法论研究即将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在关注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法律解释规则及其运用研究。这是展现法学理论和法律方法论实用品格的开始。对法律解释规则的认识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重点从法治意识形态、法律方法的进化以及与相近概念的比较三个方面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8.

The aim of this short essay is to highlight and concisely explore—but not address in depth—some cultural aspects related to legal languages,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legal translation. We would like to consider briefly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can elements of legal language, as exemplified by proper names and euphemisms, be connected with cultural (extra-linguistic)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units’ formation? How can judicial discourse reflect the culture of a given justice system? How can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affect the degree of legal culture? Are theories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universal or applicable to specific legal cultures? What is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context of legal translation? How ca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ffect the decision to use terms in translation? How does cyberculture impact legal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9.
儒家法律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生产方式、宗法家庭组织、君主专制政体三合一基本特征的历史产物。先秦儒家法律传统以“礼治”、“德治”、“人治”等思想为其基本内容。西汉以后又不断充实完善,成为支配古代法律实践的正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言论自由价值的保护,美国对作品标题的法律保护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完全摒弃了版权法保护标题的做法,联邦商标法也只保护系列作品的标题。其他作品标题在取得"第二含义",且具有独特性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相对于较为繁琐的司法救济程序,美国电影协会通过仲裁方式在会员中建立起来的标题仲裁体制直接有效地保护了会员对其电影标题的独占权,防止了会员间电影标题的混淆。  相似文献   

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emiotics of Law -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émiotique juridique - The article presents so-called “derivational” theor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相似文献   

12.
法律推理中的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保生 《法学研究》2006,28(6):80-88
法律推理具有逻辑方法和审判制度的双重属性,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前者向后者的演进过程。法律推理是一个综合运用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的法庭决策过程。法律解释作为该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以正当理由阐释法律理由而获得法律推理大前提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In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criminal law, Howard Becker pointed out elements such as moral entrepreneurs, availability to the 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maneuvering.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ses how these elements are seen in the emergence of Anti-Prostitution Law in Japan.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documents Christian groups worked as moral crusaders in the purification movement before World War II. But after the war secular groups, especially female groups, became the main entrepreneurs for the enactment of Anti-Prostitution Law.

In those countries where believers in a monotheistic religion like Christianity are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moral entrepreneur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criminal law. On the other hand, Japan does not have many such believers. Most Japanese, influenced by Shinto, are tolerant of different religions. Therefore, in the emergence of criminal law, moral crusad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forcing their own morals on others are rarely seen. The author cannot emphasize the role of moral entrepreneurs as Howard Becker did. In Japan most drafts of law are made by bureaucrats i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accord with opinions of the ruling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Then laws are submitted to the Diet by the Cabinet. As a result, research on the roles of bureaucrats, the ruling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and the Cabinet is important in the sociology of criminal law in Japan.  相似文献   


14.
对于如何认识海难救助的性质,目前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海难救助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种类。强制救助的形式属于行政救助,具有强制性和公法的性质;契约救助和雇佣合同救助则具有合同的性质;纯救助则具有无因管理的性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类型海难救助种类来解决海难救助法律冲突,根据它们不同的性质确定所适用的准据法。目前,我国《海商法》和相关法律规范对海难救助的法律适用原则和规则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亟待填补这一法律空白。  相似文献   

15.
孙丽君 《河北法学》2012,(10):141-145
语境不同法律变通的概念界定也存在着差异。在法律多元的语境下法律变通就是基于不同文化基础上的法律制度之间的调适和变通。在调适和变通中正式的法律制度可能被变通,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民族地区的民间习惯法也可能被变通。  相似文献   

16.
段卫华  王强 《河北法学》2006,24(9):83-86
各国产品责任实体法上的冲突,使得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对于能否恰当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还没有调整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专门制度,只是笼统地采用了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从分析国际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发展趋势入手,提出了完善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论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和义 《知识产权》2004,14(1):20-24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是知识产权法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从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国内立法所确定客体的范围入手,概要介绍了国内关于知识产权法律特征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本文界定了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分析了现有观点的缺失,最后提出只有在知识产权客体的范围达成共识后,以知识产权的全部客体为研究对象,在严格区分法律特征与法律性质的语境下,研究出知识产权法律特征的结论才真正令人赞同和信服.  相似文献   

20.
法权感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耶林晚年的法律理论是一种古典的、人类历史的法律进化论模式,该模式出现在其思想成熟期的诸多著作中,但只有在该报告中,以耶林雄辩的口才才得以系统地展示.耶林首先提出了法权感渊源的二者择一的问题,即法权感是产生于历史呢?还是天赋的呢?耶林认为天赋论有三种形态,即天真的、进化的以及形式主义的,其区分标准为,道德真理对于人类是否天生就是完全的、萌芽的或纯粹形式化的.耶林驳斥的是自然赋予人类某种特殊装备的观点.他认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理解(Verstand)出于自我保持的本能(Selbsterhaltungstrieb)为自己的生存发现必要的道德与法律上的秩序.耶林主张: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产生了道德.法律就象一个漫游者,他在黎明接近日出时离家出游,历史是太阳,而法权感则是漫游者的影子.在日出前法权处于冷清状态,也没有影子,日出后或太阳照耀时,影子从法权后面,移到旁边,最后出现在法权的前面.他从三个角度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论证,即自然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与心理的角度,在心理方面他分析了法权在个体中产生以及一般化的问题.从第一个角度,耶林提出了一个人类学的问题,将天赋论陷于两难与矛盾之中,因为人类具有两个相互斗争的特性:自私与无私.人类自私的自我保持本能控制着人类法律存在前的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人类凭借自己的经验产生的自我保持本能,在社会存在方面寻找着自我的满足.但在社会阶段,自我保持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它由对纯粹的生物存在的捍卫,演变为道德的自我强调(Selbstbehauptung),这就是为法权而斗争的主题.所以,在一般意义上本能是通过经验,即历史形成的.在第二个角度,耶林首先考察了一个现象,就重要法律制度以及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不同民族存在着一致意见,但耶林认为这不能从天赋论解释,而只能从合目的性观念中得到解释,这种一致性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并丰富了世界,该过程是开放无止境的.随后,耶林又谈到了法律产生前时代的语言、神化与诗歌.基于那个时代人类对道德漠视的分析,他又进一步论证了法权与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的.第三个角度是关于人自身内心的心理分析,关于良心与法权感的形成,耶林考察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法权感与法律基本原则或法律设置相似,是通过人的抽象能力获得的,尤其重要的是法学家理论构成与概念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法权感才能演变为法律.同时,法权感的使命还在于对于实证法律的控制与批判.另外,耶林还认为,那些适应生活的法权原则只有在战争、艰难时期以及社会运动的情况下,在法权感的要求下,才能成为制定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