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文旭 《时代法学》2010,8(6):108-114
WTO与碳关税有关的规则主要包括GATT1994中的边境调节税、最惠国待遇原则、关税约束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一般例外条款等。碳关税在本质上是一种与碳排放有关的进口环节边境调节税。GATT1994第20条可能成为碳关税合法的依据。WTO争端解决案例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资料。碳关税的设计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符合WTO规则。  相似文献   

2.
国际法框架下“碳关税”合法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璐 《法制与社会》2010,(7):103-104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举世瞩目的世界气候大会,与会各国对“碳减排”态度各异,而有些国家提出的“碳关税”更是在国际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本文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GATT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一般例外条款加以研究,质疑“碳关税”在国际法框架下的合法性,并阐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应坚持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WTO框架下“碳关税”条款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第768节国际储备配额项目条款(碳关税条款)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反对,它的提出体现了新的国际格局中发达国家对国际多边环境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不满和违反。美国在其国内环境立法过程中依然贯彻惯常的单边霸权做法,碳关税是十年来美国单边主义与WTO多边主义交锋的续演。该条款与WTO原则相违背,美国难以依据GATT1994例外条款进行有效的抗辩,WTO体制下贸易事项与非贸易价值的对接趋向亦不能为其提供先例支持。为应对此问题,我国要增强在国际舞台维护本国利益的主动性和理论依据的说服性,积极利用国际多边环境公约创设的有利平台,亦须加强对WTO体制的研究与利用,并利用此外部动力促进国内产业的绿色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4.
WTO框架下碳关税可能引致的贸易争端与解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为减少碳排放进而减缓气候变化进程,部分国家不仅已在国内开征碳税,而且正在考虑对进口内涵碳产品征收碳关税,以作为实施国内碳减排的辅助措施。一旦碳关税开征,必将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引致贸易争端。作为世界工场的中国或许将会受到重大影响,对此,我们应对碳关税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可能引致的贸易争端予以高度关注。尽管WTO框架下对成员方证明其所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的正当性有着诸多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WTO框架下对于碳关税未必能够兼容。对我国而言,与其简单地进行呼吁或驳斥,倒不如在现有WTO框架下有理有据地维护正当权益似乎更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陈彬 《法制与社会》2010,(11):92-92,94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碳关税成为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新型的非对称的贸易保护武器。本文指出在低碳化经济发展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在WTO体制框架内共同抵制碳关税的征收。  相似文献   

6.
刘冰 《海峡法学》2012,14(3):59-63,71
频繁爆发的极端天气,使得全世界都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异常,为此,大多数国家都主张应通过制定有约束力的全球性气候框架公约来应对气候变化。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德班气候大会上与会各国并未实现这一愿望,相反,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一些国家借保护环境为由,意欲推行碳关税以达到减轻自身承担减排义务的目的,而以WTO基本规则作为考量标准,碳关税的征收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等重要规定,并且无法通过GATT第20条一般例外的审查,其本质为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碳关税分析     
宗泊 《河北法学》2012,(1):139-140,141,142,143
碳关税将气候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将对中国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从经济学与法学等多个角度,分析将碳排放量与国际贸易挂钩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而提出中国在此问题上应有的立场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国际法框架下“碳标识”认证合法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华 《政法论丛》2011,(6):101-106
碳标识作为推行低碳经济的工具,属于国内单边环境措施。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碳标识认证工作的开展,碳标识认证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国际法框架下审视碳标识认证问题,发现,单边推行的碳标识措施有违环境公约在气候变化领域确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而在WTO规则体系下,碳标识的设计与政府推进的"碳关税"相比,前者更容易通过合法性审核。  相似文献   

9.
姚瑶 《法制与社会》2014,(4):105-106
2012年多哈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代表经过通宵鏖战,通过了一揽子协议,明确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依然壁垒分明,并在"碳关税"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本文从减排责任以及WTO贸易制度的角度论证征收碳关税实质上是披着环保外衣的贸易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吴诺 《法制与社会》2013,(3):277-278
碳关税在国际上是一个新兴且争议很大的问题,从其性质到法律支持,目前都尚无定论。本文从碳关税的由来出发,论述了碳关税的性质,进而影响到中国的贸易,寻找支撑碳关税理论的法律依据,最后以我国所处的视点,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对外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外经贸法治建设基本经验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8年以来,我国利用对外贸易成就巨大,其经验主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有效利用外资的关键;健全的法治建设是引进外资得以成功的有效保障。经验告诉我们,在制定利用外资的法律和政策时,要把外国经验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既要注意保护外资的合法利益,又要有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即,要正确把握充分利用外资与注意国家经济安全的"度"。  相似文献   

12.
李威 《北方法学》2012,6(4):131-139
京都碳贸易机制的发展越发显现出与世贸组织涵盖协定的议题交叉。界定碳信用单位的交易属于"货物"抑或"服务"贸易,可以明确其不属于GATT管辖的产品范畴。作为服务贸易的碳贸易机制与GATS的原则规则存在着广泛的议题交叉,需要择机将碳贸易机制纳入世贸组织贸易与环境议程,促使气候与贸易的国际法规则的体系协调。  相似文献   

13.
1992年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和乌拉圭回合结束后,各种环保意识、法律、规章和措施,越来越多地涉及到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及与健康有关的商品国际间流动,甚至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推动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相互协调发展,是WTO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考察了环境保护和贸易自由的关系,对WTO的环保贸易条款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协调环境与贸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唐丰鹤 《北方法学》2013,7(1):111-122
现代性下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法律实证主义割裂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古代的正当性被转化为合法性:一个行动或公权力,只要是符合实在法的,即可称为正当。通过合法性的正当性要想成立,还必须解决法律自身的有效性问题,这样才能彻底摆脱道德的证成。以纯粹法学为代表的法律实证主义通过法律体系内的效力授权链回答了这个问题,从而完成了通过合法性的正当性的整个拼图。但是,割裂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联系,通过合法性的正当性又面临着新的正当性危机。  相似文献   

15.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协调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寿平 《时代法学》2005,3(5):97-102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环境合作委员会的主导下,充分尊重成员国的主权,给予发展中国家实质性的能力支持,赋予成员国确定本国环境保护水平的自由裁量权,建立独立的区域环境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在协调区域内成员国间环境标准及协调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环境协定间的关系等方面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协调模式对多边贸易体制协调环境与贸易问题有诸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加征关税已经成为国家间贸易摩擦的重要形式。自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增加对中国加征关税的额度,加征关税的法律依据也更加多样化。美国加征关税的法律依据主要分为针对不公平贸易行为、保障措施和国家安全例外三大类型。美国加征关税的国内法与国际法规则运用存在长期冲突,根源在于美国加征关税立法上确立的美国法优先原则,这将对今后国际贸易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阻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艾滋病在世界的不断蔓延 ,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启动艾滋病药物的强制许可 ;而一些西方国家及医药公司则反对艾滋病药物的强制许可 ,认为其是非法的。本文以WTO为视野 ,从国际法的角度论证了艾滋病药物强制许可的合法性 ,并提出了艾滋病药物强制许可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崔广平 《河北法学》2004,22(12):83-85
世界贸易组织在许多协定、协议中都规定了环境保护的条款。但是这些规定不具体,没有统一的环境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存在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等问题。完善世界贸易组织的环境立法,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达成多边环境协议,重新考虑对相同产品的非歧视待遇原则,规定环境法律实施的透明度原则及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