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声平 《法制与社会》2011,(35):238-239
高等院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卓有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高度重视载体创新与方法创新,努力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逐步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网络舆情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情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背景,大学生网络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已基本形成,在网络舆情环境下如何坚定大学生“三个自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侧重从网络舆情的特点、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培养途径上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认同观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对遵义医学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观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使遵义医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持续上升,给安保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首先,从安保环境、安保要人、安保执勤队伍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安保工作的影响;进而,深入探究了安保工作中存在的网络舆情风险因素,认为"安保主体和安保措施"是网络舆情产生的源头和根本;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五点应对措施,分别是树立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进一步改进安保工作形式、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五个方面,为安保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民意表达和信息接受的平台,出现了不少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产生影响的刑事案件。人们借助网络媒体对关注的刑事案件进行观点交流,在对司法审判起到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理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刑事案件网络舆情的要素,构建刑事案件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力求给司法机关审理刑事案件和主动了解民意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建民  楚莉莉 《法制与社会》2010,(4):234-234,238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考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实际实施情况良莠不齐,实效性有待提高。本文在利用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查阅国家级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情况,并在查阅相关文件资料的基础上对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长效机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网络社会,网络舆情是社会中的一个焦点。如何正确处置网络舆情,事关党的执政善政大事。针对目前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中系统问题,在分析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必要性的基础上,给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背景、系统特点,系统拓扑图、核心功能。使网络舆情更好地服务于检查院决策,科学汇集网络舆情,提供公共决策的信息保障、认真研判、监测网络舆情,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确保公共决策的正确方向。促进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形成,提高政府的行政回应性,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能力,建立面向公众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注度高,极易滋生网络谣言,影响网民心理和行为,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围观与转发。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是其群体行为的基础。选取新冠肺炎期间典型谣言,对大学生基本信息、信息疫情的衡量、对特定谣言情绪的测量与接受特定谣言后行为进行调研,研究大学生网络谣言认知与行为差异。研究表明谣言的信源表达方式以及谣言信息折射出的地域指向性、情感动员、现实关联性对高校学生群体产生差异性影响。大学生在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部门、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政策认同是政策执行的重要基础,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策认同往往更加重要。论文结合陕西省2021年底暴发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设计了公共危机事件中政策认同构建的理论模型,并进行网络问卷调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包括公众满意度、政府信任、感知政府能力在内的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策认同产生正向影响,公众对政府负面舆情处理的及时性感知和满意度也会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策认同产生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果,论文提出应重视日常工作中公众满意度、政府信任和感知政府能力对于危机管理的作用,同时要特别注意提升公众的主观感知,当负面舆情发生时,政府应积极回应并处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系统工程。邓小平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理论学习和理论传播方面,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篇章,对推进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司法广场化是一种没有身份和空间间隔、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和情绪的司法活动。从某种角度来看,网络舆情即是司法广场化趋势在现实中的体现。司法广场化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网络舆情的成因及影响。应对网络舆情,检察官应恪守客观公正义务,检察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人性化执法,注重平等、公开、及时披露信息,并构建应对网络舆情的五大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成为了民众首选的、便捷的沟通渠道,网络舆论开始备受关注,网络舆论监督也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警民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要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就要鼓励民众正确进行网络舆论监督,行使民主权利;同时,公安机关要积极应对网络舆论监督,树立警队威望。  相似文献   

13.
导向是舆论的根本性问题。坚持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就是要始终坚持舆论的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实践中仍有一些因素影响着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因此应进一步加深对网络舆论正确导向的认识,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以中央主要媒体为主导的主流舆论格局,大力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刘静 《行政与法》2012,(5):35-3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形成中已经无可争议地赢得了主导地位,改变了传统的舆论格局。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快速性、冲突性、情绪性、群体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分析其传播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是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意、畅通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在新形势下,针对我国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在遵循柔性管理、第一时间、主流引导和疏堵结合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五联网成为社会舆论场的重心,网络公共事件不断发生,其不仅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因此,探讨网络公共事件的特征,把握网络公共事件的性质,厘清公共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演化要素,妥善地应对各类网络公共事件,提高地方政府应对、处置、引导和管理网络公共事件的能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perception that a high court's decision is binding and final is a crucial prerequisite for its ability to settle political conflicts. Under what conditions are citizens more likely to accept controversial judicial rulings? Mass acceptance is determined, in part, by how rulings are framed during public debate. This paper takes a broad view of the strategies and 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iscursive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judgments, calling attention to hitherto unexamined determinants of mass acceptance. We theorize that third parties can boost acceptance by pledging compliance, and that courts can moderate opposition by compensating losers. We also look at how populist attacks on judiciaries, common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affect acceptance. We test these propositions using a survey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UK Supreme Court's Brexit decision, the most salient judgment handed down by this court to date. The paper moves the literature on courts and public opinion beyo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esents evidence backing largely untested assumptions at the heart of models of judicial behavior regarding the benefits of crafting rulings with an eye on the preferences of key audiences.  相似文献   

18.
周安平 《中国法学》2013,(1):160-174
涉诉舆论反映的是大众思维,特别专注于当事人身份信息的对立性,与司法思维发生偏离。涉诉舆论针对的虽然是司法,但发泄的往往是对于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司法顺从舆论的判决极大地加剧了司法公信力的危机,也势必激发舆论干预司法的热情。基于舆论压力而对法官的处理,增添了法官命运的随机性与偶然性,并因而引导法官将公平让位于摆平。法院应对舆论做法,虽无现实意义,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法院面对舆论压迫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多发和互联网舆论风暴引起了政府部门与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着眼于2009年的三起互联网公共事件,分析了互联网公共事件从最初呈现到事件最终结局的演进过程,探讨了互联网舆论在公共事件进程中的演变逻辑及其对政府公权力形成实际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吴英案"在羁押、律师会见、开庭准备、涉案财产处置等环节存在诸多程序违法问题,使该案深陷舆论漩涡。这一场民意与司法的激烈博弈,将我国刑事司法过程中的程序问题暴露无遗。表征法治文明程度的程序正义,不仅能从维护法的独立性、促进实体公正性、保障法的安定性等方面提升民众司法的品质;而且能从促进实体结果被接受程度、吸收败诉方的不满情绪和提升对司法信任度等方面促进民意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