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方宪法变迁理路看中国宪法变迁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是英语民族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英、美宪法变迁的成功经验在于渐进式的积累与进化理性主义;法、德宪法变迁的多劫之原在于激进式的革命与建构理性主义。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宪法变迁失败的原因无疑亦可归结于建构理性主义。因此未来中国宪法变迁的路径当为:以进化理性主义为理论支撑,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积累经验,并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解释、宪法判例、宪法条文的法律化、具体化和宪法教育等方式得以实施和实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宪法司法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人们宪法意识的不断提高,也需要我国的宪政建设不断发展.我国宪法监督司法化的实现,要在克服现行的宪法监督体制的缺陷的基础上,大胆的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成熟的宪法监督模式.从宪法监督的主体、范围、程序等主要方面逐步构建理想的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完法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宪法思想可以概括为:重视宪法、完善宪法是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宪法思想的逻辑起点;尊重人权、保障人权是核心;维护宪法权威、全面实施宪法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法律总会存在一些漏洞,从而弱化法律的实施效果;在立法和适用法律中必须尽可能消除、减少或填补法律漏洞.笔者认为,以宪法为指导原则对法律漏洞加以填补是完善法律体系的关键,但我们更应认识到直接适用宪法的具体条文以填补法律漏洞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宪法与宪政     
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 ,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 ,以民主政治为核心 ,以法治为基石 ,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是宪法的内容和实施 ,宪法是宪政的表现和依据 ,宪法和宪政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 ,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 ,但宪政范围比宪法更为广泛 ,宪法以外的政治范围也属宪政范畴。宪法是宪政的必要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所在 ,是宪法规范及其原则和精神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宪法是宪法典、…  相似文献   

6.
宪法文化是人们在宪政发展和宪法实施的前提基础下,通过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的综合作用产生的关于宪法、宪政等事项的认知、评价等多方面认识的总和.宪法文化包含三个内容:作为“知”的对宪法知识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作为“情”的对宪法文本、规范、秩序的感观、情绪与评价;作为“意”的对实施宪法、维护宪法的情结和行动意愿.这三个内容的生成与发展,受到公民教育、宪法实施和宪法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灼  吴国民 《传承》2009,(2):150-151
我国宪法司法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人们宪法意识的不断提高,也需要我国的宪政建设不断发展。我国宪法监督司法化的实现,要在克服现行的宪法监督体制的缺陷的基础上,大胆的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成熟的宪法监督模式。从宪法监督的主体、范围、程序等主要方面逐步构建理想的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宪法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8.
作为欧盟创始国,法荷近日以全民公决形式相继否决《欧盟宪法条约》,英国继而宣布推迟对宪法进行表决.宪法条约的批准进程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欧洲一体化的继续推进一时陷入困顿。本文拟从完法的条款分析入手,结合宪法的制定背景.对其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宪法和政治文明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宪法是政治文明的产物,政治文明使宪法保持稳定和发展,宪法对政治文明又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宪法,对于实现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将环境权这一人权导入以人权为价值内核的宪法,是环境权实在化和21世纪宪法面临的重要课题。环境权的诞生发展了传统宪法的人权原则,并在人权主体、人权内涵和人权形式等方面拓展了宪法人权内容,而且环境权是实现民主宪政的途径;是对传统人权观的超越。这势必要求重新审视宪法人权的主体、含义和构成要素;关注国际环境义务承担者的问题、司法救济保障环境权实现的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又必然给宪法哲学和宪政实施的发展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