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纵览》2001,(5):54
“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后,在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示范下,一时间大字报在全国铺天盖地般涌现出来。当时北京有许多外国专家在新华社、中央广播事业局、外文局和一些科研、出版等部门工作,他们也纷纷提笔写起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字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4个外国专家阳早、史克、寒春、汤普  相似文献   

2.
从《前哨》步入《烽火报》“七·七”事变后的这年年底,江苏省沭阳县爱国青年创办了一个以中学生和进步青年为对象的宣传抗日救亡的刊物《前哨》。当时,我在《前哨》社主管发行兼做部分编辑工作。翌年“七·七”事变一周年那天上午,我在沭阳东城门楼下,看到很多人围观贴在北墙上的一份报纸。我近前一看,是“扬开多”(东北军111师)部队抗日义勇宣传队出  相似文献   

3.
一 1966年5月25日,在北京大学大饭厅东墙上贴出了一张大字报,标题是《宋硕、陆平、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作者署名是聂元梓、宋一秀、夏剑豸、杨克明、赵正义、高云鹏、李醒尘.大字报贴出后,在北大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多.当晚,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来到北大,批评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不应贴在外边,强调“有组织、有纪律”和“内外有别”.6月1日晚8时30分,经毛泽东批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这张大字报,从而在全国范围内点燃了文化革命的烈火,这张大字报也被毛泽东誉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姚文元于1965年11月10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的话,那么,以聂元梓为首的7个人于1966年5月25日在北京大学贴出的后来被称之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就是使“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的起爆点。这张大字报,是当时中国政局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国的政局。那么,这张大字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5.
扳倒陶铸之后,江青一伙的 下一个目标是周恩来 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后,刘少奇、邓小平虽然仍是政治局常委,但实际上已“靠边站”了。党和国家的重任倾在了周恩来的身上。鉴此,全会期间在讨论政治局常委分工时,周恩来向毛泽东建议,让刚从广州调中央工作的陶铸担任要职,以协助他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事务。毛泽东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并在政治局常委名单草案上亲自用红笔把陶铸勾到周恩来的后面、陈伯达的前面。这样,陶铸一跃成为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中央  相似文献   

6.
1966年以“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和《五·一六通知》为发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那年,我才11岁,读小学四年级。每天刺耳的广播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五颜六色的宣传单、破四旧立四新的人们,充满着市区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每日早请示晚汇报,成了每个公民必须遵奉的仪式;跳“忠字舞”,唱“语录歌”,又是每个公民必须掌握的本领。当时,以能拥有一顶军帽、一套旧军装、一枚橡章、一条红袖标、一个好出身为最大的荣耀。那时的中国人像着了魔、中了邪似的!记得,不久我发现邻居家…  相似文献   

7.
霞飞 《党史纵横》2011,(1):25-28
“文革”初期的第一张所谓马列主义大字报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张大字报是当时中国政局发展的结果,是当时政治形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1966—1976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在当代历史上所经历的一场大浩劫,也是发生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内的一次最惊心动魄而又最残酷复杂的内部斗争。作为亲身经历这场历史大悲剧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捍卫人民共和国的基业,击败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阴谋,展示了深邃的政治谋略。敢入“炼狱”为党为民 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发出的《五·一六通知》和同年8月5日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公开发表,宣告了全党全国全面“内战”的开始。在党内激战的冷峻形势下,位居总理的周恩来必须有所抉择。摆在周恩来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条是远事避祸,退居茅庐,以为退策;但从当时周恩来的实际处境来看,退却势必会被党内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伟人周恩来百年诞辰仿制的淮安西花厅《鞠躬尽瘁》展厅的西侧,贴有一张大字报。这张当年贴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门外边的大字报内容是:周恩来同志: 我们要造你一点反,就是请求你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才能适应你的身体变化情况,从而你才能够为党工作得长久一些更多一些。这是我们从党和革命的最高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所以强烈请求你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变化”二字下边各有用红铅笔画的四道圆的圆圈。 大字报下面署名的都是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他们当中有秘  相似文献   

10.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这张大字报不仅为“文化大革命”推波助澜,而且还“联系到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于是,刘少奇是毛泽东的最亲密战友和最适宜的接班人的惯有说法被颠覆,他们之间由来已久的分歧,也被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11.
明镜篇     
《湘潮》1987,(9)
陶铸狱中学日文1933年,陶铸被叛徒出卖,坐了4年牢。在牢中,陶铸刻苦学习日文,引为美谈。陶铸出狱后,有同志问他:“你当时坐牢,怎么有心情学日文?”陶铸说:“我虽然被判无期徒刑,但是我相信国民党的日子长不了。这帮人倒行逆施,腐败透顶、丧尽人心,我  相似文献   

12.
读过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的人,一定都不会忘记书中描写的那场可歌可泣的劫狱战斗。小说固然有虚构的成分,但发生在1930年5月25日的那场由中共福建地下省委直接领导和指挥的厦门劫狱确是真真实实的。 本文向您讲述的正是这段真实的故事。第一章 战友被捕临危难 陶铸探监出奇谋 “5·25”劫狱,得从“3·18”集会说起。 1930年3月18日,中共厦门市委以反帝大同盟的名义,在市区内的中山公园,举行纪念北京“3·18”惨案集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抗议反动军阀的暴行,  相似文献   

13.
北京红卫兵运动大事记卜伟华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宋一秀、夏剑豸、杨克明、赵正义、高云鹏、李醒尘7人在校内贴出题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是在康生策划下,由当时在北大的“中央理论调查组”...  相似文献   

14.
一 1957年《诗刊》第一期上、赫然登出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及《沁园春·雪》等18首旧体诗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时,着力于将中国文学介绍到国外的英文刊物,是设在外文出版社的《中国文学》。毛泽东诗词发表之后,该刊物当然希望能尽快发表作品的英译文本。《中国文学》当时的负责人,是在英国剑桥读过书,并用英文发表过长、短篇小说的叶君健。当时的政治气候,叶君健当然不能擅自作主。可他知道,当时有翻译毛泽东著作的权威机构——“毛选翻译  相似文献   

15.
且行“秦塞”漫吟哦——毛泽东《五律·喜闻捷报》臆说杨胜群毛泽东建国前创作的诗词作品中,许多都是和战事联系在一起的。最近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第一次正式发表的《五律·张冠道中》和《五律·喜闻捷报》,又是两首“马背诗”。五律张冠道中一九四七年朝雾弥琼宇,...  相似文献   

16.
钱江 《湘潮》2010,(11):26-28
“文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浩劫,发动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毛泽东批准的“五一六通知”,另一个就是在“通知”鼓动下,经康生、曹轶欧策动而产生,由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署名贴出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这张大字报有一个很长的标题《宋硕、陆平、彭碾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什么》,  相似文献   

17.
7月18日,由省作协和思南县委、县政府共同创建的我省惟一文学专项奖“乌江文学奖”首次在贵阳颁奖。该奖每两年一届,首次评选共收到全国各地78部送评作品。8部作品获“乌江文学奖”,排名以作者姓氏笔画为序:《桥溪庄》(长篇小说·王华)、《行吟乌江》(散文集·安元奎)、《车坠安江》(长篇小说·宋渤)《、散淡之吟》(诗集·李发模)《、为你流泪是我的欢笑》(诗集·陈春琼)《、乌江上的太阳》(长篇小说·赵朝龙)《、爱别离》(长篇小说·谢挺)、《独走乌江》(长篇纪实散文·魏荣钊);获“乌江文学刊物奖”的有2部作品《燃烧的乌江》(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8.
博采之窗     
“文革”初期康生写给毛泽东的秘信1966年5月25日下午2时许,北京大学大饭厅的东墙上出现了一张聂元梓等署名的大字报,题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这张大字报,堪称“文化大革命”“五一六通知”以来的第一声“惊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柳亚子、周世钊、郭沫若三位朋友各有过几次诗词唱和,但柳毛的首次诗词唱和(柳亚子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和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影响最为深广。在毛泽东所有已发表的50多篇诗词中,《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虽不似《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的“战锦方为大问题”诸说不同,见解各异,但因着对柳诗的不同理解,也就多少对毛诗中“牢骚”的史实背景有不尽一致的归结。  相似文献   

20.
朱子庆 《唯实》2002,(11):82-84
一去年 11月下旬 ,比利时小说家兼电影导演让·菲利普·图森访华 ,在离绍兴鲁迅祖居不远处 ,曾拍到一张堪称“绝配”的照片———《浴室·先生·照相机》(这正是一本汉译图森小说的书名 )。事情的经过是 :弄堂入口处的墙上写着硕大的“浴室”二字 ,被人们发现 ,他们欢叫起来 ,示意图森在两个大字前留个影 ,他欣然同意 ,并煞有介事地摆出一副举着相机拍照的姿势……这场景恰好被路边一家糕点店的伙计看见 ,他叫道 :“和厕所拍照 ,哈哈 !”原来 ,那“浴室”两个大字是写在一座厕所的墙上。当我从《作家》杂志看到这段逸事 ,脑子里立即电光石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