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发展中的人类反思发展模式的思想,能够克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从而能够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降低经济发展代价的途径.将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是推进循环经济进程中应当把握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蔡岩 《学理论》2009,(11):7-8
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把当代环境伦理学关于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作为伦理基础,形成的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与和谐为前提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伦理观。是一种立足于解决当代人与未来人所寻求的代际和谐的伦理,是一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确立了入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思想,它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道德则促进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土地生态伦理是对土地问题的伦理思考,是生态伦理学在土地学科的具体应用,它引导人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为人地系统健康协调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对我国古代土地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探讨土地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我们认识到,在利用土地的实践中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即人地协同共生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与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6)
环境伦理正是满足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需要,以求得人类生存环境共同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这是人类寻求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因此,应需对环境伦理的道德教育进行深化,应加快对环境伦理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文化理念是“天人合一”观的精髓和伦理支撑。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充满“和合”综合思维的“天人合一”观在当今仍有重要意义,即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昭示人们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有助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并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蕴含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10)
公共科技政策通过规范和引导科学研究、公共技术等的开发活动,营造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良性互动发展关系,符合了代际伦理所关注的人类长远生存利益。基于对公共科技政策代际伦理维度的思考,有利于理性认识和评价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帮助人类走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当前只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旅游伦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旅游伦理 ,是人类跨入 2 1世纪发展旅游业对人类如何完善自身、创建新型文明思考的产物。与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重视人类自我完善相适应 ,旅游伦理必将有力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生态决策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决策是人类伦理价值观的变革.生态决策的目的在于在决策中确立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生态决策的实践中,必须遵循生态价值"必须"原则,生态"补偿"原则,生态"知识化"原则,决策的人民群众参与原则.  相似文献   

11.
对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其载体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发掘客家生态伦理文化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构建一种有客家特色的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现代发展模式,是当前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2.
张晓春 《学理论》2009,(30):81-81
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的物质消费需求无节制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生产系统遭到破坏而严重失衡,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而难以为继。传统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引下的发展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客观上要求新的伦理观念的产生,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呼之欲出。与传统伦理相比较。它把伦理道德范围从人类社会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在内的整个生态范围.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在世界观、价值观、平等观等方面都有所超越.并赋予了这些范畴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要从多方面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前提下,不同地区的人们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循环经济”栏目重点介绍田夫的文章,谈龙岗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生态人之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二敏 《学理论》2009,(11):79-80
由于科技的负面作用导致人们生态意识以及生态能力的缺乏,人与自然、地球及宇宙间沦为“我一它”关系。为改交这一困境,生态女性主义在关爱伦理的基础上以“圣杯”之思行使“关怀”与“联系”之权,运用“女性原则”。确立“德性主体”进而培养生态人,为建构和谐自然、和谐地球及和谐宇宙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生态系统是网络生态主体与网络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网络生态伦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污染问题突出,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并存,个人隐私面临威胁等。造成网络生态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关网络伦理的规范相对缺失,网络主体的自律能力较差,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解决网络生态伦理问题,应坚守无害性的最低要求,坚持诚信原则,切实做到知情与同意的统一等。  相似文献   

16.
张乐民 《理论视野》2010,(10):28-30
福斯特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建构一种以"和谐一致"为核心原则的新的生态伦理。福斯特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生态伦理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全胜 《理论导刊》2023,(7):99-107
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伦理有着独特的提问范式、关注视域、分析框架和评判标准等维度。在提问范式上,马克思抛弃了思辨哲学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社会实践出发看待空间生态伦理问题,形成了实践式的提问范式;在关注视域上,马克思从解释世界过渡到改造世界,关注人改造自然空间的社会伦理意义,形成了现实的关注视域;在分析框架上,马克思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将空间生态伦理问题放在具体的、历史的、对象性中去分析,形成了辩证的分析框架;在评判标准上,马克思强调彻底的解放精神,主张用解放精神指引空间生产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以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为价值导向来维护空间生态系统,形成了共产主义的评判标准。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伦理的四重维度能够指引人们更好地认清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虚伪本质,建立共产主义空间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种话语系统,其鲜活的话语从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友善相待的“族亲”之爱,以及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愿望中,体现了生态伦理意识。既是对当前现代话语对原有空间伦理关系冲击、破坏的暗示,也是对中国文学应如何在“现代”与“传统”、“原始”与“文明”之间寻求合理和合适支点进行的一次重新打量。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谋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地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而导致的。因此,人类需要创建一种新的文明方式,即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内动力是生态伦理制约。  相似文献   

20.
刘利萍 《学理论》2009,(17):74-76
随着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显现,全球范围内已逐步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深入的体认。故而,基于此一理念的循环经济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已高消耗、高污染为表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基于经济和环境、能源、人口四者之间的量化分析,基本判断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期,从而对我省的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