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动广大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是国有企业战胜当前困难和市场压力的重要手段。但作为调动积极性所惯用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方式,目前都经受着现实社会的严峻挑战:人为强化了的物质鼓励,普遍存在着物质供给不足和副作用过大等社会问题。精神鼓励,虽然对调节人的内在意识和外显行为有着其他鼓励方式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的运行状态却并不理想。因此,重建精神鼓励的优势,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什么是精神鼓励 辽宁抚顺石化公司宣传部李世明:什么是精神鼓励?目前尚无准确的科学界定。但精神鼓励是相对于物质鼓励而存在的,我们可以以物质鼓励为参照系,平行地得出这样的认识:精神鼓励是通过对人的行为加以肯定,从而满足人的精神追求,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人们常把精神鼓励误解为不见实物的鼓励,诸如记功、嘉奖、表扬、理解、肯定、同情、关照等。事实上,有无实物并不是区分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唯一标准。物  相似文献   

3.
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在贯彻这条原则中,应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辅,重在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曾经不适当地夸大过精神的作用,以致把革命精神同人们正当的物质需求对立起来,把精神鼓励同物质鼓励对立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走进一条死胡同。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因此必须注意尊重、理解和关心人。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处理好五个“结合”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 ,说服教育与组织纪律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与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但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理解产生了一些与马克思的本意相偏离的地方,如把无产阶级专政看作是一种国家政权,是社会解放的“普遍运动”。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消灭阶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再认识,从而达到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的目的。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政治组织,不是社会解放的“普遍运动”。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不是消灭阶级,而是在政治上“保证”从资本主义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张鑫 《理论探讨》2006,4(4):149-152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中间阶级论”是当今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研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尽管称谓不一,有“中间阶级”、“中间阶层”、“中产阶级”、“白领阶级”、“新中等阶层”、“新阶级”等等,但所指内容大致相同,即认为在西方国家,“中间阶级”是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相并列的三大基本阶级之一,并认为战后“中间阶级”急剧膨  相似文献   

8.
1.“实业阶级”(或实业家)在圣西门的理论中是个举足轻重的范畴。虽然圣西门的阶级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但由于他的唯心史观的束缚,他始终未能跳出“实业阶级”这一人为的圈子。2.“实业阶级”‘这一范畴,也是经过圣西门反复观察、思考才形成的。在他最早的著作,1802年写成的《一个日内瓦人给当代人的信》中,他把人类分为三个阶级:第一个阶级是学者和艺术家,即一切高举着人类理性进步的旗帜前进的有自由思想的人;第二个阶级是反对任何社会变革的有财产的人;第三个阶级是包括人类其余一切在平等的口号下联合起来的人。在这里,他是按照理性进步的原则来划分阶级的。划分阶级的标准和对阶级本质的认识,不仅是非科学的,就是离圣西门自己所力图阐明的阶级观  相似文献   

9.
政工短讯     
浙江省推广“新劳动竞赛”5月15日,浙江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现场会在台州召开,省总工会宣布将在全省职工中大力推广“新劳动竞赛”。“新劳动竞赛”一改以往只强调企业利益、职工做贡献的传统模式,将拿出“真金白银”来奖励个人,传统的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激励机制将转变为精神物质奖励并重,甚至以物质奖励为主的机制。“新劳动竞赛”的目标将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竞赛的贡献力将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竞赛的组织形式将从“运动型”向“岗位型”转变。出席现场会的浙江省委副书记乔传秀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读了王学智同志的文章,觉得在认识物质鼓励的问题上确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探讨。我想就王学智同志提出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物质鼓励是否体现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在探讨物质鼓励的实质时产生的。王文的意思是,在阐明物质鼓励的实质时,应加入“体现和贯彻按劳分配”。似乎这样阐述,把物质鼓励的实质揭示得更全面了。但细想一下,仍不敢苟同。我认为物质鼓励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鼓励》一文  相似文献   

11.
鼓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维持和提高人的动机水平,并使其朝着预定目标持续努力的管理措施和教育手段,通俗地讲,就是调动积极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采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形式发挥鼓励的促进功能。但是,与促进功能相伴生的是,鼓励本身也具有抑制功能,也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所以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称其为“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弄清楚它的阶级基础,正确地评价它的历史作用,对于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一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二十卷,第401页)  相似文献   

13.
员工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对其导入激励机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人的动机与需要入手,提出激励机制的五个手段,权力的运用、教育训练的功能、目标激励、物质鼓励和归属意识等。  相似文献   

14.
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等人在什么是民主,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有没有民主,怎样看待民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挑拨煽动,制造思想混乱。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责任对上述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回答,以澄清是非,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意义上的民主? 方励之等人一会儿说民主“就是一种选择的权利”,“选择我自己的生活道路,连择我的领导”;一会儿说民主就是承认“人权”,即“生存的权利,还有思想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婚姻的权利等等”,一会儿又把民主说成是”以‘我’为主”,“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稍有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都懂得,这样来解释民主是极不严肃、极不科学的。首先,民主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范畴,是指一定的国家制度,即那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采用什么方式管理国家。至于  相似文献   

15.
人才是指具备出类拔萃的知识、素养、才干和技能,能够在特定领域以其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人。人才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意味着事业的兴旺、国家的富强与社会的进步。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任何一项宏伟的事业,都需要一大批杰出的人才。然而,怎样才能吸引、用好人才?当前,除在人才的配置上做到“人尽其才”、“用为所学”、“用为所长”外,更关键的还是应该在人才的激励上下功夫。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心理动机的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人才的行为的激励…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解社会形态变迁的钥匙.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战略的主要依据.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主要立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化对立的社会.他说,在资产阶级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论》中的大多数分析就是对这种两极化的阶级的分析.此外,马克思虽然在一些著作中描绘了政治舞台上由多种阶级行为者参与斗争的复杂画面,但尚未能从社会结构上对多种阶级的地位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东明 《学理论》2010,(20):92-9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决定人的发展,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式分工导致人的“异化”,私有制条件下的阶级关系束缚了人的发展,共产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理论课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青年马克思“主体”思想变革的起点。借助于主谓颠倒法,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神秘性质,将主体的内容从抽象的理念置换成了经验性的存在,即完成了从“地上的神”到“现实的人”的主体转换。《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之前的封建国家批判推进到了资产阶级国家批判,进而深化了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在与鲍威尔的论战中,马克思借助政治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将宗教层面的主体(“犹太人”)还原为世俗层面的主体(“利己的人”),并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人的解放理论则为新主体的生成开辟了理论空间,并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作为“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把握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视域转换及其演进逻辑,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当今世界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新小资产阶级”“新中间阶级”、“专业——管理阶级”等一系列“中产阶级”理论。它们把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体力劳动的职员、工人都划归中产阶级,称作“白领工人”。由于战后这一阶层的迅速扩大,他们便得出结论:整个社会“中产阶级化”,无产阶级将逐渐消失,其社会作用日下。显然,这个结论与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互相激荡,新旧观念碰撞冲突的背景下,为使党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胜利实现艰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就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结合":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坚持党性和人情味的结合;3、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4、先进性与时代特征相结合;5、传统教育方式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