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针对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基层综治平安创建工作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带来人民群众不安全、不满意的问题。切实增强打击职能,着力查找公安机关履行职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的打击弱项,在强化整体打击力上更加突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实施点上治理,把块上治安问题点作为综治"黑点"实行市县两级挂牌治理,坚持项目化实施,强化机制化运作,注重有形化治理,达到扩大平安面缩减不平安点的目的。着力强化源头预防,以"八无"社区村居创建为目标载体,强化基层综治创建氛围营造、实体运作和家庭切入,从平安家庭的源头上扎牢治安防范的篱笆。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价值体系。价值体系赋予国家治理以灵魂和关怀,价值体系就是国家治理的心灵版图。近代以来的政治竞争实质上也是价值体系之争,占据价值体系制高点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制度模式竞争的秘诀之一。故确立国家治理的价值体系,就成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价值体系是在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全球化的融合中构建起来的。它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根价值支柱。在国际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资本和强权征服的逻辑;在国内层面,"以人民为中心"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实践在微观、中观和宏观视阈上体现出了价值面向:从微观上看,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以维护社区公平正义为其价值目标,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其价值底蕴;从中观上看,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其价值诉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其价值升华;从宏观上看,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其价值主旨。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良好的社会治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民众安全感的有力保障。社会治安防范工作要做好,不仅政府部门必须全力投入,更要靠全民的参与。在传统的科层制政府管理体系下,公安部门负有社会治安防控的主责,但是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以及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殷切期望,公安部门更应结合社区居民的力量,协力开展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破窗理论视角下的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就是要从治理“小微破窗行为”为出发点,主动积极去防范与修补“破窗”,以社区为主战场,充分发动社区居民,最终目标是警民共治共创安居乐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治安环境,进而提升民众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5.
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是厦门市近期努力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相关指标着于,可建立较为全面的"最具安全感城市"的评价系统。厦门市近年来从完善政府管理、改善社会环境以及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等方面,努力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在城市安全性建设过程中,结合环境犯罪学的理论研究,推进具体的、细节性的犯罪预防实践;结合社区力量,引导市民共同参与犯罪预防,以小平安构建大平安,并在活动中更切实地体会作为市民的自己是在被保护的,以提高自身安全感。  相似文献   

6.
宁波市公安机关在警务品牌建设方面开展了诸多创新,打造出以"老潘警调中心""胡朝霞党代表工作室""晓祥警民驿站""文涛反诈工作室"等为代表的特色警务品牌,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以品牌内化理论为切入点,概括提炼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在组织层面主要表现为全局性的战略眼光、专业化的推广方式;在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情感关注度和符号激发力。最后从注重经验提炼、突出区域特色、引入时代元素、加强典型引领、提升传播效应五个方面,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7.
平安中国是"个人·社会·国家"的全面型安全观,强调"个人安全"是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中基础性、根本性的因素。平安不仅意味着人身、财产等物质层面的安全,更意味着人民群众心理层面的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安全需求是从温饱阶段迈向小康阶段的临界需求,保障公民的安全需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平安中国建设应着力从生命保障、财产保障、自由保障、社会关系保障、生存保障等方面入手,全面实现"个人安全"。法治是平安中国建设的最有力武器,群众是平安中国的广大建设者,社会建设是平安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枫桥经验"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东方经验和智慧。"枫桥经验"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枫桥经验"的理论内涵虽然不断变化,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始终没有变;"枫桥经验"不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枫桥经验"具有多重社会价值,是社会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模式,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经验总结、理论提升和发展,应立足于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并形成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的改变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更是需要在深刻分析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新时代基层治理提升幸福感、提高获得感和保障安全感等方面的新内涵;更要从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等四个方面全面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的创新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格化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为社区警务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做好新时代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成都市加快网格力量整合,进一步完善"一区一警"制度,深入推动"1+3+N",警力最大限度地融入社区治理,有效地提升了社会面管控水平,实现了社会治安防范由公安唱独角向社会综合治理转变,这一探索与"枫桥经验"内在契合。在此启发下,探索新时代进一步完善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的路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创新社会治理长效机制,将网格化管理更好地嵌入社区警务;二是以社区警务工作站为依托推动合室办公,强化社区民警对网格员的管理和考核;三是以公安改革推动警力下沉,不断夯实社区警务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从理论、现实和价值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理论维度分析,我们找到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理论根源;从现实维度分析,生产力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条件;从价值维度分析,新时代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推动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诉求,贯穿在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发展战略和布局中。"共建共治共享"是党吸收现代治理理念并结合中国发展现实所建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旨趣,"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内核和逻辑主线。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世界警务面临着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世界警务已然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以社区警务模式为主轴的多元警务已经形成,而最突出的特征是利用大数据的警务战略模式蓬勃发展。它提高了对犯罪预测的准确性与效率,能够预防犯罪,帮助警察部门有效地分配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市民对犯罪的恐惧,提高社会安全感并增加社会之福祉。我国现代化的警务机制正在形成,尤其是大数据警务战略更是方兴未艾,在预测和打击犯罪方面展示出强大的战斗力。大数据警务战略最终要依托社区警务,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积社区小平安为社会大平安,乃是社会平安治理之根本。而我国社区警务仍偏重于社会控制功能,而非社区再造与以信赖为基础的警民伙伴关系的新契约。并且,大数据警务战略本身也存在着"人的消失(The people is missing)"危机。如何克服大数据警务发展带来的潜在危机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警务,需要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新时代新目标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由改革开放40年的科学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及问题挑战等因素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坚定改革的初衷和目的,坚守中国共产党初心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础。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贯穿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所有实践活动中,只有在思想理念变革中、体制机制改革中、评价标准革新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才能使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满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尤其是在改革发展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亟待创新加强。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平安建设、促进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衢州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问题导向,从局部化、碎片化、浅表化的"微创新",走向全局化、系统化和深层化的探索实践,紧紧围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保衢州一方平安"总目标,调整优化以系统治理、多元参与为目标的治理体系,构建完善以综合治理、"三治合一"为导向的治理模式,建立健全以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为重点的治理机制,着力强化以常态化运行、长效化治理为关键的运行保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在体制机制层面实现创新突破,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和机制的转型提升。  相似文献   

16.
围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亟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采取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集中力量优先处理人民最关切的问题,同时通过全民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营造,逐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顶层设计,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社区党建引领作用发挥的目的和本质在于实现社区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以2000—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218篇核心期刊文献为依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本情况与热点话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展望。文章认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应立足于当前治理现状与治理效能提升之间的差距,深入探讨党建激活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内在机制,构建起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体系与评价体系;基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内在机制、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出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对当前社会治安防控提出新的风险和挑战,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导力量,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准确把握"互联网+"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型社会治安问题,立足当下创新社会治安治理手段,提升社会治安治理效能,确保社会治安秩序和谐稳定,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社会生活安全感和满意度要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紧密衔接新时代的要求和趋势,被赋予新的内涵,在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时,应找到更好的完善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崭新命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运行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来促进“三农”的全面现代化。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意蕴,构建适合于乡村社会发展的现代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形成多元参与和政社良好互动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夯实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处理好技术化治理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由此,使农村社区最终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向度。理论向度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新时代坚持人民中心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与重要的实践指向;现实向度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速构建"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战略与现实之需;价值向度上,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