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东盟开放合作是进一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抉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与对东盟开放合作的战略构想强调顺应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发展趋势,以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为战略目标,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等机制为平台,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经贸合作为重点,以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切入点,以开放开发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以粤港澳珠三角为龙头,充分依靠泛珠三角区域整体优势和依托全国的力量,大力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对东盟开放合作,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国际化发展.实现其战略构想,应进一步明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国际化发展思路、设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加快与东盟机制的衔接、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和体系、加强政策探索、创建和完善开放合作平台、先易后难务实地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的开放合作、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及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完善科学决策系统等.  相似文献   

2.
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粤港澳经济合作促进了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辐射珠三角以及泛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同时粤港澳经济合作的格局也在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实施CEPA协议,为粤港澳经济合作奠定基础;二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深化粤港澳合作与创新。"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粤港澳合作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期,故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粤港澳经济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协调、合作与同步运动的轨迹表明,从“国家单方供给”到“社会协同治理”的逻辑变迁顺应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战略趋势。人类政府治理由工业化及以前的“简单协作”上升为高频互动的“整体协同”。借鉴协同学理论精髓,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的考察,我们认为,适合当前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理想模型,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政府推动为主导,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多中心治理主体互动合作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如何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阐述。1.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战略构想;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3.推动以区域经济为主体的文化经济建设;4.贵州省与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合作潜力巨大;5.贵州应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协调发展;加强总体规划和完善政策、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劳务合作、积极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及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5.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是一项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江西邻近广东、香港、澳门,融入“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是发展江西旅游产业的首选战略。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要素的比较分析入手,来进一步分析江西在“泛珠三角”中的区位特点、资源特征、客源市场、旅游企业、旅游交通等要素,对江西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如何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阐述。1.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战略构想;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3.推动以区域经济为主体的文化经济建设;4.贵州省与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合作潜力巨大;5.贵州应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困协调发展;加强总体规划和完善政策、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劳务合作、积极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及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7.
在对粤港澳23城市进行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测算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粤港澳城市从交通可达性的视角可以区分出枢纽型中心、门户型中心和枢纽门户型中心三种交通中心城市类型;(2)粤港澳城市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格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交通中心城市不完全等同于经济中心城市,两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错位现象,显示在粤港澳区域城市系统整体意义上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水平不高;(3)粤港澳城市存在高水平耦合协调、较高水平耦合协调、磨合、拮抗四个发展阶段;(4)促进粤港澳区域系统的演进和升级,以及推动区域空间整合可以考虑从提高落后地区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入手。在相关政策制定中应遵循底线公平、区域剥夺补偿、分类指导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区域大气污染的治理,不仅关系到环境问题本身,更是一个典型的跨区域、跨领域与跨层级的公共治理问题,需要将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演化一同考虑。中国的具体实践表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组织是在区域战略化与政策区域化的背景下产生并演化的。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的相关理论,区域战略和政策通过政策网络、制度规则影响交易成本与协作风险,实现对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组织的结构影响。从战略与政策的影响出发,中国的区域被分成了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京津冀与长三角两个区域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组织结构的变化受到战略与政策组合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表现在纵向化升级、网络结构变化和治理机制的调整等方面,京津冀的纵向化影响更为显著,长三角更倾向于横向结构性变化。未来应在治理体系上注重战略性组织与政策性治理组织的相互关系,实现层级扁平化下职能有效分工,而大气污染治理应该更注重根据"战略—政策"组合下的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9.
《外交评论》2019,(2):87-108
人们普遍认为,东盟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文化和话语身份建构主义理论忽略了行为体所处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体身份的建构作用,因此在解释东盟中心地位身份方面具有显著的局限性。本文借用关系主义身份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对东亚地区关系网络、东盟中心地位身份的可能影响。美国"印太"战略实质上是要确立"印太"关系网络在地区架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及美国在区域架构中的主导作用。"印太"战略给东盟带来的挑战大于机会,东盟与美国在此方面建立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对东亚区域进程关系网络及东盟中心地位的护持,将是东盟应对"印太"战略挑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高低是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尺度。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对于建设未来之城、打造全国样板、培育创新发展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合作网络的形成有助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合作网络治理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本文基于核心组织管理型网络结构模型,依托合作网络治理理论,分别从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形成了主体聚合、区域凝聚、智慧凝结的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具有空间和领域外溢性的环境问题治理中,多元主体共治模式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打破环境污染治理困局的重要政策途径,因此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审视多元主体在环境共治中的行为本质,将主体间关系结构融入区域治理网络层面,从而识别并揭示区域环境共治中的多元主体集体行动逻辑与发展方向。在集体行动及其网络属性的理论探讨基础上,文章以杭州与合肥两个都市圈为案例,从共治主体的同质性与均衡性及网络结构的紧密性与依附性角度,对该区域环境共治网络的结构属性和演化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杭州与合肥都市圈的环境治理模式分别实现了由单核凸显型和松散参与型向多元协同型的演变,以政府为核心主体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型治理模式成为未来环境共治的有效路径走向。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为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提供机遇与动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相关机制对于推动合作走向纵深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夯实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警务合作,丰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内容以及拓展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形式与范围。机制构建应考虑的主要方向包括:创设包含大湾区警察培训机构和警察学历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沟通机制;建立师资、图书、课程等资源效用最大化的共享机制;完善与现有警务合作同步的培训互动机制;探索大湾区内警察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在引领城市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政府之间合作还存在许多难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体系、四个核心城市"的发展格局,既是大湾区发展的特色,也是湾区城市合作的难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对这些难题进行分析。文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存在利益冲突、三地立法协调困难以及区域府际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合作困难。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是应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国际区域合作的又一新的成果,其“合作框架协议”是最基本的法制依据。而我国南方九省区加上香港、澳门两地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则是在一个国家之内,“一国两制”之下不同省区横向合作的机制创新,它不仅受到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创新的启示,而且顺应了整个社会区域整体发展的潮流。本文将在二者的实施框架机制方面进行一定的比较,欲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制建构献可替否。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实施,如何实现有效的跨域治理是大湾区深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国际三大湾区即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纽约湾区跨域治理经验的分析与比较,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域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东京湾区跨域治理的特点在于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首都圈整备,旧金山湾区跨域治理的特点在于多组织协同下的网络治理,纽约湾区跨域治理的特点在于以非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区域规划。对标国际三大湾区跨域治理经验的特质与共性,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从空间格局、区域规划以及组织体制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本湾区的跨域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SFIC的府际协同治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雾霾区域治理的困境必须从雾霾治理的主体、制度和外部环境角度深入探究。以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以SFIC模型为分析框架,分析我国雾霾区域合作治理的理论路径,论证雾霾府际合作治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要解决雾霾治理的现实困境,必须建立合作激励机制,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战略,完善法律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人才资源配置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依据人才开发理论,结合铜仁地区两带两圈发展战略,就如何通过进行人才结构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人才综合协调开发的格局,进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政务微博的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着舆论格局、社会治理结构,并成为区域影响力的重要元素。面对不同地区资源要素分布不均的情况,地方政府何以在有限的注意力下合理配置资源以促进政务微博发展、提升数字治理效能,是学界亟待回应的关键问题。为合理阐释各省政务微博实施绩效的生成逻辑,构建注意力基础观分析框架,本文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上述问题予以探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政务微博的高绩效实施呈现条件协同、多重并发等特征,其生成逻辑可分为注意力驱动型、组织资源驱动型及经验-竞争驱动型三种模式,并体现出能动性与助推力两种生成机制在其中的渐进性分配与混合作用。与以往强技术性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不同,充沛的财政资源并非推进政务微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核心因素,政府注意力和信息化水平是决定政务微博治理绩效的关键。然而,高强度的注意力虽可在短期内为资源欠发达地区的政务微博发展提供动力,但仍需警惕数字悬浮、技术治理锦标赛等负面结果产生。政务微博最终实施效果仍有赖于构建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公众媒介素养为手段的长期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9.
枢纽型治理和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政府代理"形式,代表着政社关系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基于社会治理网络的分析视角,通过对上海市J区枢纽型治理的经验研究,观察到枢纽型社会组织与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系模式取决于其在社会治理网络中的关系、位置和强度。研究发现枢纽型社会组织占据社会治理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并受强弱关系的共同作用。此外,研究进一步发现,枢纽型治理结构本质上体现为"政府—枢纽型组织—社会组织"三者间的一种上下双向"嵌套"形态。而这种双向嵌套结构和运行机制不仅具有个案层面的可重复性和可推广性,也可在一般意义上有助于更深入认识、理解和推进我国当下的政社关系转型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20.
根据泛珠三角合作区域存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特殊性,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探索两种体制相互融合的制度创新应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横琴由于其独特的空间地理位置和现实条件是实行国家两种不同体制对接、融合的首选试验区域。因此,横琴的开发应成为国家战略的一步棋,要通过大胆的制度创新,突破目前的行政体制架构和两种不同意识形态造成的制度鸿沟限制,使横琴岛成为“一国两制”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创新的试验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