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传统立宪主义认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国家权力的防御权,宪法对第三人没有效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部门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公民权利,势必引起权利救济体制的重新整合。宪法对第三人的效力理论旨在用宪法解决公权力以外的私人主体之间的纠纷,激活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巨大作用,改变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仅仅是政治宣言和文件的现状建立起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权利救济体制。  相似文献   

2.
传统宪法理论认为宪法是公法,不是私法;宪法高度抽象,只具有间接效力以及各级法院拘泥于最高人民法院几个批复的狭义理解,使得长期以来宪法无法进入司法诉讼的领域。而宪法的可诉性是宪政国家的重要特征,为建设宪政国家,应当在宪政的视野下,通过宪法私法化、借鉴"第三人"效力、扩展涉宪受案范围、重新解读《批复》来探索宪法司法适用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宪法是根本法,根本法属性是宪法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能解释根本法属性的效力来源,其本身有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宪法的本质属性应该是人权性,根本法属性是其派生属性。这合理地解释了根本法属性的效力来源。人权性是基于对宪法价值的理解。法律的价值构成法律本质。本文从宪政运动文化背景分析了人权是宪法根本价值追求所在。宪法规范是宪法的价值的表现形式。人权规范是宪法的基本规范,其它规范服从和服务于人权规范。认识宪法的人权本质属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宪法理论认为.究法权利是公权力,原则上不能用于调整私人间关系。但随着现代宪法的发展,宪法效力渐渐向私领域发展。中国应当采取合适的理论和具体的模式来实现宪法权利的私法效力。  相似文献   

5.
宪法的私法化是宪法学的新兴问题,更是当前中外宪法学和民法学界的热门问题。我国大陆地区引进该理论的时间不长。关于宪法基本权利介入私人关系的方式,已有的研究均较为宏观,仅指出基本权利有直接或者间接效力。本文以宪法可以私法化为基础,探讨宪法私法化的具体方式。通过详细分析宪法私法化的两种主要理论——直接效力理论和间接效力理论所主张的宪法基本权利进入私人关系的途径,具体分析基本权利是通过哪些私法条款,以何种方式使用到私人关系中,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我国实践宪法私法化理论所面临的难题。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比较两种理论的利弊,通过研究宪法基本权利透过私法最终投射到私人关系中的具体方式,来证明宪法私法化理论的可行性,为我国实践该理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社会权在我国宪法中被广泛规定,但作为治国安邦总章程的宪法远未成为生活规范,故增强宪法的法律化是强化社会权效力的根本路径。比较西方立宪和行宪经验,强化社会权效力,首先,应在宪法规范中明确权利保障方式,设定司法对宪法的审查范围或建立违宪审查机构,以增强宪法的法律化。其次,借鉴西方护宪、行宪历程,应当采取必要、适当的策略维护宪法效力。另外,着眼我国司法的非独立性和政治性,以及宪法凸显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的现实,必须通过社会权第三人效力来实现社会权在私法中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已经颁布,但尚有许多问题没有理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与宪法的关系问题。宪法在内国法中具有最高的效力,其他法律都需以其为依据并不能与之相冲突。界定冲突法与宪法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冲突法的性质。宪法对冲突法的规制方式分为三种,我国冲突法立法应区分大陆部分立法和区际冲突法立法。对于大陆立法采用宪法作为冲突法立法指导的模式,对于区际冲突法则要采取改良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8.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两大法系通过学说、判例及立法渐次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债的相对性体现了债的对内效力,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则体现了债的对外效力,二者并行不悖。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并未泯灭物权与债权的区分,也未赋予债权普遍的对世效力。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为诚实信用原则。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构成要件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9.
我国司法实践中频繁出现非公权力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案件,这使我们有必要讨论在我国实现宪法基本权利私法效力的必要性、条件和具体模式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宪法的性质与宪法司法——宪法司法应然性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司法是当前宪法学的研究热点。宪法司法研究应包括对宪法司法的应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三方面的研究。从宪法的性质出发对宪法司法的应然性研究具有根本意义。宪法的法律性质决定了我国应当建立宪法司法制度 ,宪法的根本法性质、公法性质决定了宪法司法的特点以及宪法司法与普通司法之间的关系。最后 ,对宪法司法作了界定。  相似文献   

1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法的实施状况及评析我国某些学者所尊崇的构建代议机关至上的宪政体制,阐述我国应当确立宪法至上统领全局,人民代表大会在同级其他国家机关至上的宪政体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类比分析法对我国违宪审查条款进行解析并得出结论 :“不适当”是“抵触”的上位概念 ;“决定命令”隐含抽象和具体双重涵义。针对结论之外凸显的实体与程序规定的疏忽进行了反思。实体规定上 ,作者反思了法律违宪和《宪法》第 10 4条的缺陷 ;程序规定上 ,作者认为 ,《立法法》虽纠正了《全国人大组织法》的违宪之处但又遗留了新问题。作者建议 ,一方面对现行法律违宪审查应探索新的方式 ,另一方面适当地修正《立法法》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3.
犯罪构成理论兼具法律属性和理论属性,两者不可偏废。文章通过对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与修正犯罪构成理论的梳理,试图发现隐藏在犯罪构成理论背后的基本理念,经过分析总结后指出,无论犯罪构成如何建构,终归是总量不变(构成要件要素数量一样),能量守恒(实现定罪功能),并进一步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犯罪构成都必须遵循先客观后主观、先形式后实质、先事实后价值的基本理念,否则这个犯罪构成理论就不科学。  相似文献   

14.
近来有关宪法司法化的争论颇多,但多集中于法院在民事、刑事诉讼中能否适用宪法的问题,而忽视了行政诉讼中的宪法适用问题。江苏建湖案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事实上与我们不能将宪法规定作为行政法规则对待有关。为使宪法"活"起来,使宪法在日常生活中能切实控制普通立法的效力、解释和适用,促使政府"依宪行政",就必须实行宪法"行政法化",修改《行政诉讼法》,允许法官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宪法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东航返航、重庆出租罢运再一次把罢工权推到了风头浪尖上,将罢工权纳入宪法的呼声再一次响起。罢工权作为第二代基本人权,在我国宪法史上的起起落落和政治考虑密切相关,在政治经济环境大改变的今天是否必须将罢工权写入宪法,颇有争议。从"未列举基本权利的保护""对宪法条文解读"两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罢工权在宪法中已经隐性存在,无须再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6.
宪法具有司法适用性,已成为当代宪法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宪法在司法活动中予以适用是必然的,但我国宪法目前在司法活动中还不具有适用性。本文对我国宪法的司法适用在理论上和在司法实践中进行考察,建议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建立我国宪法的司法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17.
阳虚质、阴虚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体质类型,两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和反应状态4个方面具有差异性。这两种体质类型以"虚"为共同特点,表现为生理功能的低下、适应能力的减弱等,在此基础上,又表现出寒与热、静与动的对立特征。  相似文献   

18.
社区警务思想是整体构建社区安全防范体系的理论基础。社区警务是指警察与社区公众有机结合,共同探讨和解决可能影响或制约社区正常生活质量的各种问题及潜在的越轨隐患,以达到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确保社区长治久安目的的警务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9.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和德日犯罪三阶层论的学术对垒已成为目前我国刑法学界的主要争鸣态势。刑事审判的民主性决定了犯罪构成理论应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性。我国犯罪构成四要件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体现了民主法治的精神。德日犯罪成立理论有着复杂深奥、晦涩难懂的品性,广大民众对这一理论难以理解,是一种与现代民主法治相违背的理论。现代民主法治呼唤大众化、平民化的犯罪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20.
递进式犯罪构成理论架构下对结果加重犯的法律评价方式进行论述,形成了结果加重犯二阶的递进式法律评价体系,并分析了该评价体系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