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立学 《民主》2008,(12):41-43
长春是一座历史悠久、活力四射的城市.它处巍巍乎东北亚制高点长白山腹地.莽苍苍东北大平原中心,历史悠久的松花江支流伊通河自南而北,穿城而过。长春之名何来,史有三说。一说源于中国第一副对联及诸典籍。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在左思《魏都赋》里亦有“长春”,为三国魏宫门,叫西辟延秋,东启长春。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读《红楼梦》都想读明白,但有一位红学大师曾说过他的体会:“这部书越读越糊涂.”而另一位红学大师说:“这部书应越读越明白才对,怎么能说越读越糊涂呢?”对此该如何解释?笔者发表点个人拙见. 作者有意不让读者读明白.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就说:“故将真事隐去.”第七十八回中说:“太平不易之年,蓉桂竟芳之月……”作者说了一通,仍是“假语村言”,让你不知他写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发生的地点.而对下列问题也是糊涂不清.  相似文献   

3.
不管做什么事坚持就会有效果。如同存钱,如果一天存10元,存10年就是3万多元。这就是坚持的结果。歌德创作《浮士德》用了60年;法布尔的《昆虫记》写了30年;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这些作  相似文献   

4.
李兴濂 《各界》2012,(12):2-2
“囊萤映雪”的故事,可谓人尽知矣。《晋书·车胤传》说车胤勤奋读书,但家贫没有灯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说他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尚友录》则说的是孙康,少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这样,车胤和孙康就成了用功读书的模范,二人的模范事迹从晋朝宣传到明朝,从来没有人敢怀疑。  相似文献   

5.
吴营洲 《各界》2011,(9):90-92
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也说知识分子的妻子》,其中谈及“老舍之死”。当时我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6.
嗐摸个啥哟     
阅历大概是注意力的指南针。我在读韦君宜的《思痛录》时,对她的丈夫杨述特别注意。她说杨述青年时代下笔千言,“但是,到后来他在党内工作的时间越长,地位越高,写东西便越来越谨慎,文字也越来越短,思想越来越不放开了。”怎么会不放开呢?因为他习惯于“摸精神”。摸到精神以后就按所摸的来行文,不越雷池一步,文章“索然寡味”。韦君宜说得这样严重,也许有亲者严的成份在里面,然而韦君宜所说的地位越高越写不出好文章的现象则是大量的。“文革”前,我就有那么一位同杨述地位旗鼓相当的顶头上司——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的副部长。我们小青年常在背后议论他不会写文章。中年的同志说他会写:“不会写,50年代怎么当省报总编?”话虽在理,可我们总是见不  相似文献   

7.
南朝齐梁时的沈约,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加大才子。唐后主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句,沈约的腰就成了瘦腰的代名词。沈约不光人长得漂亮,才华更是没得说。他是文学史上有名的“永明诗体”的创始人之一,曾主持编撰《宋书》、《晋书》等数百卷。人若有才,做事就爱动脑筋,甚至耍点小聪明,他的尚书职位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8.
早在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就曾为《郁达夫诗词抄》写过《序》。《序》中有这样的评语: “在他生前我曾经向他说过: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他  相似文献   

9.
据《晋书》记载,晋朝名臣陶侃治理广州,州中平安无事。他每天早晨搬运一百块砖到屋外,傍晚再搬进来,长期坚持不断。人们问他原因,他说:"我正有志于驰骋中原,现在如果过于贪图悠闲安逸的生活,恐怕就干不成大事了。"  相似文献   

10.
追忆林放     
林放逝世已经两个多月了。写纪念文章,我想,在冷一冷以后可能比较真切,免得急不择言,容易说出不得体的话。 我与林放,假如光看他是《新民晚报》的主笔、总编辑、社长,我是复旦大学教师、新闻系主任、院长,可以说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我俩不熟悉毫不为奇。但是,我们也是同行,又都是写杂文的,我的妻子周珂又是《新民晚报》的副总编辑,多了一层“姻亲”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伯村 《瞭望》1992,(23)
《瞭望》今年第十三期上有一篇一勺先生的《章太炎“词穷”》,与编者对此论稍持不同看法的《编余琐记》一则,很有趣味。现在我也插进来说几句不学的话。 《词穷》原文说史量才先生于1934年冬被蒋介石刺死后,章太炎后来在为史先生写的“墓志铭”中,末句说史量才之被刺死“抑命也夫,命也夫!”是章“把一场扼杀舆论  相似文献   

12.
卜束 《瞭望》1990,(15)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生动地描写了柔石的为人。文中也写了死难的女作家冯铿,不过着笔时也仍与柔石紧密相联。这段文字先写了柔石的“迂”,随后说,“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表示  相似文献   

13.
《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吴隐之去广州赴任刺史,当他行至离广州20里的石门时,听说当地有水名叫“贪泉”,饮了它,便会贪得无厌。吴隐之不以为然,俯身掬水而饮,并赋诗言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说,人们都说喝了此地的泉水合贪财爱宝,我不信此说,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尚的人喝下去,也不会改吏自己意志的。到任后,他更加清廉勤谨,吃饭时只有青菜和干鱼,衣物器用也极其简单朴素。在他的表率作用下,原来官吏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风气为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人在天涯     
去年的《瞭望》周刊第28期刊登了穆青同志的一篇散文,题为《思乡者》。文中写道: 我到巴西访问的第二天,就在一个名叫黑金城的地方,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乡亲。……一见面(他)就高兴地用准确的汉语不住地喊着:“您好,中国朋友们!”……然后掏出笔来在自己的葡文名片背后,工工整整地写上“魏世飞”三个汉字交给我,他说,这就是他的中国名字。 ……他说,他就生在中国,从小在天津长大。……他是1953年离开中国的,当时他只有26岁。……他说:“中国是我的老家,今年我已61岁了,离开老家整整35年,心里真想啊!”  相似文献   

15.
清谈误国     
振如 《瞭望》1990,(21)
晋代,读书人崇尚清谈,蔚成风气。那时的清谈虽然对于融会佛老、交通儒道、活跃思想,不无好处,但发展到后来,日益脱离实际,盗虚名、说空话,这样的人做了大官,遂使朝政日益败坏,国势日渐衰颓。所以,史家下了“清谈误国”四个字的考语。 “清谈误国”的代表人物是王衍。他在西晋永嘉年间当过尚书令、司空、司徒,位列三公。但据《晋书》《王衍传》说,他“口不论世事,惟雅咏玄虚而已”。于是后起的年轻读书人都纷纷效尤,“矜高浮  相似文献   

16.
柏园 《瞭望》1997,(51)
︽夏娃日记︾●柏园《夏娃日记》最后一句:“亚当:她在那里,那里就是伊甸乐园。”这是西洋句法,那里—那里,也就是托尔斯泰一篇小说的题目那种句法——《爱之所在,即神之所在》。夏娃之所在,即伊甸乐园之所在。说得多好,多美,多深情!可惜原书这最后一句是写在夏...  相似文献   

17.
读了今年2期《理论导刊》陈元方同志写的《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觉得很有启发.这篇文章,对于地方志该不该记述“文化大革命”以及如何记述“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可以说论述得很全面很详尽了,这也是他多年来领导编写陕西新编地方志关于这个问题的体会与思考.他的意见,我是完全赞  相似文献   

18.
乔媛媛 《学理论》2012,(31):150-151
左思、陆机皆是西晋诗坛的代表人物。钟嵘《诗品序》云"陆机为太康之英"。为何产生洛阳纸贵效应的左思没有得到"太康之英"这顶桂冠呢?笔者从出身、仕途、容貌、性格、才气等若干方面分析左思与陆机的不同。综观各个方面,左思都比陆机略逊一筹,称陆机为太康之英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19.
谢狱 《瞭望》1988,(31)
陈洪绶(1598——1652),字 章侯,别名老莲。明末浙江诸暨 人,擅人物画,所作《水浒叶子》,绘梁山泊人物绣像栩栩如生,颇有个性。他为人豪爽,当年画《水浒》40人,是为赈济孔嘉八口之贫。作画时张岱亦在座。张岱说:“古貌、古服、古兜鍪、古铠胄、古器械,章侯自写其所学所问而已耳,而辄呼之曰宋江,曰吴用,而宋江、吴用亦无不应者,以英雄忠义之气,郁郁芊芊,积于笔墨间也。”(见《陶庵梦忆》)张岱自视甚高,却颇看重老莲,说他“才足掞天,笔能泣鬼”,“力开画苑,遂能目无古人。”这些赞誉非一般的捧场话。看来陈老莲虽是文人,却颇有江湖艺人的侠气,因此他的言行震撼了书香世家出身的张陶庵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台湾旅美学者余英时先生,近来对两岸关系频频撰文,论说之谬,可谓奇谈怪论。他在今年3月29日抛出的《飞弹下的选举——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载台湾《中国时报》)中,把台湾地区领导人更替,说成是“民主制度”战胜了祖国大陆的“民族主义”,把中国人民要求强大和统一,说成是“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公开挑衅”。更有甚者,他居然把我们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说成是在制造一个“纳粹式的民族主义运动”;作为一个自称熟读中国历史的学者,他称“中国,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具体内容,恐怕今天谁也说不清楚”。他的这些怪论一出,即遭海内外中国人的批驳,台湾《海峡评论》5月号发表评论说,余氏“为美国霸权主义辩护”,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卖国言论护航”,并斥为“曲学阿世,莫此为甚,实士林之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