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发表到现在已一百周年了,人们在“被称之为国家的那个力量”下已生活了几千年。国家是怎样产生的?人们对国家为什么有服从的义务?在这些问题上剥削阶级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学家,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从他们本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提出过“神意说”(theory of the divine right)、“契约说”(social contract)等等的学说。这些学说都是对历史真实的歪曲,没有任何科学依据。1884年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发表,才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报刊文稿中经常看到一些作者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样一段话:“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50页)。但常常无意或有意地忽略了恩格斯对这一提法的重要补充和修正。在1882年之前,关于阶级斗争历史的这一表述还不是精确周密的。不仅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这样写的,直到1877年6月撰写的《卡尔·马克思》(1878年发表)中,1876年9月—1878年6月撰写的《反杜林论》(1877年1月—1878年7月陆续发表)中,恩格斯仍然重申了这一提法。(见《选集》第三卷第41页,第66  相似文献   

3.
列宁高度评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为“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研究国家问题”的必读教科书。《起源》中的国家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恩格斯对马克思和本人所创立的国家学说作出精辟地概括和总结,并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进行了科学地分析。恩格斯在《起源》中所阐述的科学思想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产阶级国家本质和批判各种超阶级国家观的锐利武器。当代某些资产阶级学家和某些西方马克思学者,借口垄断资产阶级国家职能和统治方式的一些  相似文献   

4.
佘树声同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中三个缺环》一文中说:马克思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提出俄国社会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了对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的结论。并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的矛盾,是他思想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是对“资本主义存在普遍必然性的否定”,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普遍性历史品格的失落。”(见《人文杂志》1989年第一期)本文仅对上述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5.
今年10月,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发表一百周年。这是一部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恩格斯在1884年3月底到5月26日,利用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根据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不仅探讨和回答了当时现实生活中急待解答的一些社会问题,而且探讨和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在原始社会历史研究上的空白,从而实现了马克思的遗言,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于1884年撰写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之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问世一百周年了。国家问题是《起源》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关于国家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澄清近年来理论界出现的“社会主义异化论”在国家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加强社会主义国家机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于1884年写成并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书中“分别研究了国家在民族制度废墟上兴起的三种主要形式”,即雅典型、罗马型和德意志型。除了恩格斯所归纳的国家产生的这“三种主要形式”之外,有没有其它主要形式呢? 本文试图以亚欧几个国家兴起的历史为例证,提出国家产生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即反征服、反外族奴役斗争加速了国家的形成。它是恩格斯所揭示的国家兴起三种主要形式所不能包含的另一类型。先从中国的历史事例说起。十二世纪在我国东北部兴起了一个金国(1116—1234年)。建立金国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形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人都曾有过概括性的论述。马克思在1857年所写的评论庸俗经济学家巴师夏和凯里的未完成的手稿中,已经提到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劳动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等不同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4、16页)他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他在《资本论》中讲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还概括了原始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杂志(上海社科院编辑出版)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了熊映梧同志题为《用发展的观点研究资本论》的文章,尖锐地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资本论》有没有历史局限性呢?换句话说,《资本论》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著作还是永恒的绝对真理体系和万古不变的信条呢?”(以后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见熊映梧同志的文章)。在该文作者看来,《资本论》不过“是特定的时代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为了使得他的观点能以成立,作者从许多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了评述。然而其所持之点,却是难于  相似文献   

10.
正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它系统地阐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作了深刻的阐释,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也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01写作背景1.写作的理论背景。早在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起源》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进一步论证。同时,  相似文献   

11.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月刊》,1984年第二期,第7页)表明构成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因素:生产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马恩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相似文献   

12.
一八四八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以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有些同志说,恩格斯一八八○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地讲,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4页)。列宁也曾指出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暂且还只是一个俊设”,“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列宁选集》第1卷第7、第10页)。这些同志还引据说,《共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谈到“文明时代”时指出:“奴隶制是古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继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72页)这里恩格斯未把社会主义社会囊括到上述的“文明时代”中,因此,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困惑.事实上,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阶级社会的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文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之所以把文明明代的外延限定在阶级社会,是为了揭示这一时代的内在矛盾及其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4.
论政府机构改革的心理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心理”方面 ,因为社会的规律性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而进行活动的人是有意识和意志的。”(安德列耶娃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 5页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写”成的 ,主体的心理动因 ,或者说人的主观意志 ,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不能排斥在外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 ,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为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第 2 43页 )政府机构改革正是千百万有意识…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发表了陈永忠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探讨”一文,提出“产生关系”是划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标准,这是值得商讨的。不错,一般地说,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但对其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性质,则非仅仅是生产关系能够完全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提出社会历史划段标准,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的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恩格斯也曾指出: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未来无产阶级国家应该采用民主共和政体。1848年革命时期,他们就提出彻底推翻君主制,把全德国宣布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力争把这种民主共和国变为“社会共和国”。1871年马克思又指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所向往的“社会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4页) 列宁卓越地发挥了上述思想,在领导建设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性及其特征,这就是以议行合一的巴黎公社共和制为基础,由人民监督过渡到直接参与,再由直接参与过渡到全部权力由国家回归到社会,从而实现社会管理和国家消亡。  相似文献   

17.
国家问题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列宁选集》第四卷42页),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问题——从经济问题到文化问题——更是都以国家为枢纽而联系在一起。因此,要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必然要涉及到国家问题。近亲一些同志就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我国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原因,是因为长期来我们仅把国家看成是阶级统治、镇压的工具。因此他们提出“只应在一定意义上、有条件地使用”国家是“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等等“概念”(《陕西师大学报》1981年第2期《国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至今将近一百四十年了。这篇被恩格斯誉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深刻地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强调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  相似文献   

19.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二重性一样,“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也具有二重性。辩证地、实事求是地考察与分析这些观念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二重性,对于我们科学地看待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批判地继承人类精神文明的这一宝贵遗产,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那末,“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矛盾论》、《实践论》发表五十周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三十周年(以下简称“三论”)之际,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著作中是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解决坚持和发展的关系,更好地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