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侦查、公诉等法律监督环节容易发生涉检网络舆情的情况,提出涉检负面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策略,并对预防和减少涉检负面舆情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近期发生的网络涉警舆情的案件和国内著名学者的观点研究总结,对网络舆情、网络涉警舆情和网络语境下涉警舆情引导分析研究得出看法。并以长沙市为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得出引导网络语境下涉警舆情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方杰 《法制与社会》2012,(21):194-195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逐步成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作用于司法领域的涉法网络舆情,是人民群众监督司法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涉法网络舆情一方面具有监督司法活动,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干预司法审判活动,损害司法公信力的负面作用。近年来,虽然国内法院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和管理日趋复杂的涉法网络舆情。因此,进一步加强涉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涉检网络舆情,一般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意见的汇总。通常情况下,检察机关受到网络舆论的极大关注,是由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引起,诸如云南躲猫猫事件、广西赵作海案件、内蒙女检察长豪车事件等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因应对与引导不力,一度使检察机关陷入被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从2000年后逐步展开和发展,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主体不明等,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重大,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网络舆情发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着力于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刘力皲  邓瑶 《法制与社会》2014,(22):135-137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公民利用网络平台表达意见、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逐渐加强,随之而来网络涉警舆情及舆情危机也越来越多。为有效防控和化解舆情危机,湖南长沙市公安机关陆续采取了建立公安门户网站、增强网络信息发布、严密网上监控、强化涉警舆情预警机制等措施,但仍不尽人意。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营造警、媒友好关系,来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一、网络涉腐舆情的类型对网络涉腐舆情进行类型化分析和合理分类,有利于提高收集、分析和研判网络涉腐舆情的水平,是做好网络反腐工作的基础。从不同角度,可以对网络涉腐舆情作不同分类。其一,根据载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举报网站上的涉腐舆情、公共网络上的涉腐舆情。前者可直接进入办案单位的视线,将启动相应程序,一般也会得到反馈意见;而后者常见于天涯社区、凤凰  相似文献   

8.
刘青 《行政与法》2012,(6):33-36
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法律保障机制,既是网络舆论自身发展规律的迫切需要,也是网络舆论监管文件规范性的必然要求。健全网络舆论引导,要在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加强自律与依法引导相结合、责任严明、程序正义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立法,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的法律体系以及网络舆论引导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涉法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 《法制与社会》2011,(9):136-137
网络的开放性和网民的多元性,使得诸如"彭宇案"、"许霆案"、"宝马撞人案"等涉法网络舆情时有发生,给法院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试从分析涉法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对法院工作的影响入手,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日益增加,涉检网络舆论将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一轮挑战,涉检网络舆情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负面冲击波,必须正确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将网络舆论引向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11.
何婷婷 《法制与社会》2011,(34):207-208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网民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5.2%。网络以其开放、互动和无限扩展空间使其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商务应用的平台,也成为反映和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网络既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又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人们通过这个平台发表言论,交换观点,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和广泛的民意表达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方式,涉检网络舆情同其它网络舆论一样,同样存在法律缺失、正面引导不力、信息失控失真等问题,这样势必会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严重的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工作开展和检察队伍建设。因此,如何应对和引导涉检网络舆情,进一步增强检察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建立起有利于应对和处理涉检网络舆情的工作制度,已成为检察机关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马国兰 《法制与社会》2012,(12):164-167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社会变迁步伐加快,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媒体化的传媒时代,各种警网络舆情对公安机关的影响愈来愈大。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涉警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可以影响大众思维、推动公安工作前进的巨大社会力量,越来越得到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视,因此,研究如何推动涉警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对于提升公安机关应对和化解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涉法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正形成为一种舆论力量,对法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法院应通过转变网络舆情应对理念,探索全新的网络舆情应对措施,协调司法权威与媒体监督的关系,以更好地践行司法为民,实现三个至上。  相似文献   

14.
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一件小事,通过网络放大,就可能发展成舆论热点。作为具有法律监督性质的检察机关,承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而在当今社会矛盾凸显期,司法机关被置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最前沿.涉检网络舆情时有发生,如引导处置不当,  相似文献   

15.
夏如 《法制与社会》2011,(19):119-120
涉检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推动力系网民对涉及检察工作与检察形象相关网络事件所持有的态度、立场、信念和价值观的演变。因而,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出路,关键是正确研判网民个体和集体心理作用网络舆情的趋势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使检察机关主导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将网络舆情的导向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而维护好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6.
"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呈涌喷状发展,部分地方政府已具有主动应对网络舆情的意识,且建立起网络问政平台。但总体来说,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仍存在网络舆情应对不积极、网络舆情监测力不足、信息公开不及时和引导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其根源是由于地方政府存在认知偏差、管制色彩浓重、应对机制不成熟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为便捷,网民数量快速增长,网络舆情问题逐渐呈现。文章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从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涉警网络舆情对公安工作的影响;从监测对象、监测的技术手段和监测的组织流程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了涉警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的基本内容,并针对监测机制构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以期为公安部门正确应对网络舆情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叶飞  周洁 《法制与社会》2013,(36):143-144
当前,涉检网络舆情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带来了全新的考验和挑战。本文阐述了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特点,针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籍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影响力不断加大。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任,其受社会关注度,特别是网络舆情的追捧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发展态势,不断增强引导舆论的能力,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引导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网络舆情风险几乎与网络传媒的兴起保持同步,有舆情的地方就会有一定程度的舆情风险存在,因此,防范网络舆情风险是当今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打好舆情战争,是社会管控的关键一步。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社会人文现状的特殊性,舆情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边境地区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因素进行评价,得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风险的大小程度。对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对该地社会管控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