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南京市有关方面接受采访时称,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同时透露,彭宇曾承认确实与老太徐寿兰发生碰撞。在南京中院二审前,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
一、提出问题:当下的司法怀疑[案例1]"彭宇案"。一审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原则,彭宇对受害人徐寿兰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在二审中,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和解协议,并在和解协议中增设了保密条款,从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时让公众知晓,后逐步演化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1〕[案例2]:许云鹤案。天津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爬  相似文献   

3.
利益衡量中的司法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子[南京彭宇案]南京的徐寿兰老太太赶公交时跌倒在地,彭宇将老太太扶起送往医院,花去医药费4万余元。徐老太太起诉彭宇撞倒了她,要求赔偿13万余元。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判决彭宇承担40%的损失,补偿原告45876元。后二审法院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相似文献   

4.
李志刚 《检察风云》2011,(24):37-37
“彭宇见义勇为反受诬”等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小悦悦被车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漠然而去,见义不为之事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5.
王威 《中国检察官》2007,(10):71-71
7月,南京的一位老太太将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称对方撞倒自己,要求其赔偿十几万元的损失。彭宇则称自己好心帮助那位老太太,将她扶起送她去医院,却反被诬。9月5日,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  相似文献   

6.
深晚 《政府法制》2011,(34):26-26
据报道,广东佛山发生"小悦悦事件"后,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了3场座谈会,探讨如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不少法律专家认为,好心救人者反被诬,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也是一些人想做好事却又不敢的原因之一。国外也不止一次出现过好心助人反被告上法庭的案例。对此,很多西方国家制定了为好心人免责的相关法律条款。不少专家认为,中国有必要制定类似的法律。  相似文献   

7.
自彭宇案起,道德被绑架的事件时有所闻。不久前又发生两起,一起已经查实,另一起一时难以查明。,查实的一起,是江苏如皋司机救助倒地老人反被诬撞人,幸有车内监控录像提供证明其清白的证据..在铁证面前,该老人表示道歉,并送“见义勇为好司机”锦旗一面。事情就到此为止了。,  相似文献   

8.
许博渊 《政府法制》2011,(32):40-40
自彭宇案起,道德被绑架的事件时有所闻。近日又发生两起,一起已经查实,另一起一时难以查明。查实的一起,是江苏如皋司机救助倒地老人反被诬撞人,幸有车内监控录像提供证明其清白的证据。在铁证面前,该老人表示道歉,并送“见义勇为好司机”锦旗一面。事情就到此为止了。  相似文献   

9.
新华 《政府法制》2012,(2):47-47
“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行为,国外是否也存在路人冷漠或救人反被讹赖的现象?其他国家又如何从法律法规方面对民众进行引导与约束?调查后发现,不管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还是韩国、泰国等东方国家,见义勇为都是一项基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5月14日下午,鲁北大地上发生了一起被网民称为"中国劫持直升机第一案"的事件,一时引来国内外关注。该事件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其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幕?通过对该事件及相关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的深入采访,笔者试图澄清整个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11.
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导致人们对见死不救行为是否应该入罪的热议.见死不救入罪能否出现见义勇为蔚然成风的现象,本文从国外见死不救入罪的制约性规定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当今社会见死不救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为见义勇为蔚然成风提出制度性建设.  相似文献   

12.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今天见义勇为缺乏法律规范,使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发生于见义勇为者与被救助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甚至诉诸法院,请求确认见义勇为或请求被救助人给其以相应的风险补偿或物质补偿.因此有必要对见义勇为进行明确立法,保护其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3.
从根本上说,真相是一个社会再基础不过的价值坚守,是人们最简单的要求。真相是生活的原始记录,不能编造,不能加工,不能杜撰。虎照事件的结果,只是让我们欣慰等到了华南虎照事件中唯一的真相。有了这个真相,我们才可以说社会没有被欺瞒,人民没有被诓骗,等到这个真相,我们才可以相信社会真实的一面。真相的到来最终标定这样的道理,一个文明而开放的社会,不会呵护谎言,拒绝真相,真相可能会迟到,但不会不到。  相似文献   

14.
李泓冰 《法庭内外》2011,(10):41-41
最近,这样的事件发生多起:老人倒地无人扶,旁边是一群保持安全距离围观的路人,有人想伸手搀扶,又有人出言阻止……无数人在发问,我们的社会道德怎么了?对社会道德滑坡痛心疾首的人们,立即会将南京彭宇案等案件视为众矢之的。的确,经过舆论不断发酵,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彭字案”带来的恐惧感。彭宇案判决书使用了“从常理分析”“更符合实际的做法”“与情理相悖”之类的措辞,来判断彭宇之责。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浙江杭州高架桥上发生一起故意伤害事件,一位过路司机停车阻止施暴的举动获得很多网友点赞。随着事件的发酵,这位见义勇为的司机被发现——他叫孙子见,是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事件发生后,广大网友对孙子见的英勇事迹表示了关心、钦佩与赞许。而对于此,孙子见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谦逊:“我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只是遇到这样的事情,碰到这样的一个场合就冲出去了。”  相似文献   

16.
彭宇案件的发生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彭宇案件的判决有损司法的公平正义,损害了我国固有的传统道德,它的情节涉及到法律、道德领域,与彭宇行为类似的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在立法上应该得到保护.这场道德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司法出现了问题,违背法律,不仅损害的是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而且损害了道德,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内在一致性,对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导致法律秩序的混乱.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出现了道德与法律的失衡在所难免,为此,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的法律体系迫在眉睫,让司法挽回道德.  相似文献   

17.
见义勇为精神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优良品德之一。在古代,甚至还影响了统治阶级的立法改革。本文借由近期发生在社会上的几个典型事件作为契点,梳理了见义勇为的历史沿革、当前立法、法律定性、责任承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亭 《法制与社会》2013,(11):265-266
见义勇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弘扬。但在媒体的聚焦镜下不难看出,见义勇为在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开始变得沉重。从2005年的韦兆安事件,到2009年的许云鹤事件,再到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见义勇为,"为"还是"不为",已经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为见义勇为者提供可靠的民法救济,也许可以让民众重拾信心,重建一个人人都敢于、乐于见义勇为的新环境。  相似文献   

19.
杨海亮 《政府法制》2014,(12):46-46
被称为党史“第一谎言”的所谓“王明中毒事件”,终于得到澄清——党史研究者历时数年,以曾失散的历史档案为依据。遍访众多亲历者,还原70年前这一事件的真相——“王明中毒事件”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6日上午,河南省南阳市交警王斌,下班后去储蓄所取钱时,只身将持刀抢劫的歹徒擒获。第二天,王斌的事迹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南阳市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授予王斌“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并为其颁发见义勇为奖金2000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年前,南阳曾有3名交警因见危不救,引起领导批示,最后被清理出公安队伍。 王斌在获得荣誉和奖金的同时,也引发了警察抓歹徒是不是见义勇为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