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策》2013,(3):14-14
<正>省委、省政府强调,要秉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坚持"护幼、容错、不赦罪",加大力度培育市场主体并支持其发展。"护幼、容错、不赦罪",应该成为全省各地各部门对待市场主体的基本原则。护幼,就是呵护、保护、培护市场主体;容错,就是宽容市场主体的犯错性质的行为偏差;不赦罪,就是严格依法处理市场主体的违法犯罪行为。护幼重在创造发展条件,容错重在营造宽松环境,不赦罪重  相似文献   

2.
孙晓喜 《人民论坛》2012,(11):150-151
西方历史哲学在"体系的时代"中形成了一种思辨的历史哲学,在"分析的时代"中形成了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又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发展为一种"历史的诗学",展示了一个历史思维不断跃迁的逻辑过程。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下,历史性的思维得到不断的更新与提升,只有在历史的思维下,才能理解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3.
刘湘顺 《学习与实践》2008,(11):112-115
和谐与合力密切相关,它是各种力量在"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均衡、协调、平顺的状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凸现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表明社会和谐本身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想,体现了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历史的辩证法基本原理,是"历史合力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合理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常,中国原始历史意识被认为应当从中国神话传说中溯源;实际上,其源头可能并不仅限于此——远古先民对祖先业绩的追述乃至对亲身经历往事的回忆等等也可以产生历史意识,甚至更有合理性。其次,中国史学家往往有意无意地将"传说"而非"神话"当作中国历史意识的源头,这也折射出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在中西方历史意识起源问题中的作用有某些差异;而实际上二者也确有明显区别。再者,"神话"和"传说"确非一回事,在寻觅中国原始历史意识的源头时,应该首先明确区分二者并辨别清楚它们在中国原始历史意识起源中的不同作用。另外,中国神话固然有明显被"历史化"的成分,而中国历史同样有被大量"神话化"的情形,因此,必须首先厘清中国各神话和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及彼此关系,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去探讨中国原始历史意识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5.
宋雪艳 《传承》2009,(8):42-43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又包含了"选择论"。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定要尊重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劳动"是"历史"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是现实的。而要使历史从抽象走向现实,就必须使劳动从抽象走向现实。"抽象历史"的根源是"抽象劳动"。"剩余价值"直捣"抽象劳动"的心脏,但"剩余价值"在窥见了劳动的本质的同时证实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丧失了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以及从事劳动的人的真实面目: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劳动"展现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在人工智能"智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依然突出,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层面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认同与认同历史问题。人工智能"智化"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赋能历史认同使其更具意象和景象,也让历史认同在"智化"场域中显现着叙史内容自动化、话语表达程序化、信息出入代码化等特征。"全民参与"的人工智能虽为"智化"历史认同注入了生机,但也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机可乘,给历史信息、历史史实和历史思维留下了话语表达歧义化和歪曲化、认知效果碎片化和囫囵化、分析逻辑阻滞化和缺失化等问题。然而,人工智能"智化"技术的创新也有其辩证的一面,即"智化"科技与历史的统一,创建"人机一体"的"智化"实验机制;"智化"科技与知识的统一,构建"史实重现"的"智化"知识秩序;"智化"科技与思维的统一,重构"超越人类"的"智化"思维模式,从而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彻底批判和普遍反制。  相似文献   

8.
宪政作为人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之后的产物,并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宪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面貌特征,甚至我们今天熟知的宪政"限制政府权力"的特征也仅仅是宪政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关注点,将西方"宪政"简单地等同于"限政"不符合西方宪政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张晒 《理论月刊》2013,(5):46-50
历史语境主义是当代西方学术界研究政治思想史的一个新范式。它站在文本中心主义(历史观念史学派与政治哲学史学派)的对立面,认为人类并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思想主题",人类的一切思想都只不过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回应";并以此为逻辑起点,主张为了理解不同思想家的思想,必须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寻找答案;而要在历史语境中寻找答案,就必须选择分析"概念"而不是分析"观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关键在党自身。党的四代领导人对跳出"历史周期律"进行了艰辛探索,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当前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逻辑必然。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必须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以此坚定理想理念、严格选人用人、重塑执政形象、重拾民众信任、净化政治生态,积极跳出"历史周期律"。  相似文献   

11.
《前进论坛》2013,(5):10-12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历史中,有一个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那就是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斗号召《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历史的新篇章。今天,在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5周年之际,追寻历史的足迹,回顾农工党与中国共产党团  相似文献   

12.
"历史"是马克思把握和批判意识形态的基本场域。随着学术界对马克思文本学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深入,《神圣家族》在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中的思想"萌芽性"和"转折性"地位日臻显现。其中实践的历史认识论思想萌芽,成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视域生长点。马克思通过揭批思辨哲学,加速了意识形态认知方式的历史思维转向;通过探索历史诞生地,开启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缝合;通过洞察历史本质,切近了"彻底批判"意识形态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又包含了"选择论".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定要尊重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123"与"345"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离不开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和对"什么是历史"的两点认识,即历史是历史本身,历史是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123"明确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任务"、"两大发现"和"三个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的"345"则明确了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性质"、"四个离不开"和最终形成"资本论第五卷"。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运动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在一定阶段有其特定的主要历史任务,即"历史主题"。党的历史主题是研究党的历史的指导性线索,是一以贯之的"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深刻阐释党的奋斗历史的历史渊源、目标方向、历史起点、发展阶段、根本成就、历史法则和现实方位,是党史观的重大发展和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任恒磊 《传承》2009,(24):42-4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历史之谜"的探究和解读,终于找到了揭开"历史之谜"的钥匙,这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进行的探索和论证,无论在科学共产主义和人类历史上,还是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弗朗西斯·福山从自由民主制的坚定捍卫者转变为重视国家建构的审慎的自由主义者,推动了"历史终结论"向政治秩序论的理论演变。"历史终结论"的目的在于终结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而终结世界探索多元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在当代,福山并未放弃"历史终结论"的基本观点,但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在事实层面上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多元现代化模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还原历史的语境——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5,(1):134-137
先锋派作家苏童的长篇小说<米>具有鲜明的新历史主义性质.在80年代末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思潮传入我国,苏童在创作中先锋性的实践了这一流派的创作方法,完成了对"历史的文本性"、"逸闻主义"、"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等新历史主义元素的实践.通过对"米"这个"权力"的隐喻物以及主人公五龙一生的描绘,还原了一个关于历史的真实语境与氛围.表现了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谋夺与占有,从而展现了一种崭新的关于历史的叙述观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是在扬弃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进步观基础上来阐释唯物主义历史进步观的,二者存在本质区别。在历史进步逻辑起点上,黑格尔确认"理性",马克思确认"生产力";在历史进步逻辑运行上,黑格尔确认"理性的狡计",马克思确认"线性进步逻辑";在历史进步终点上,黑格尔确认"绝对精神",马克思确认"共产主义"。通过三点对比分析,揭开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观的内在逻辑规定:历史进步性只是从生产力出发推导出来的线性逻辑规定,由于这一线性逻辑规定合乎一个民族、一个文明体求生存谋发展的本质要求,彻底偏离出它逻辑规定的文明都成了死文明,那么,当下世界正在绽放的文明的历史都必然围绕它螺旋式上升运动。共产主义恰恰就是现实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趋近线性逻辑规定的社会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