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90年,使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这三大历史性转变,集中体现了建党9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适应三大历史性转变,集中反映了加强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伟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新民认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有以下几点新要求和新说法:一、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表述更全面。如:“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祝福恩 《奋斗》2009,(10):11-1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5.
1.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表述更全面。如:"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  相似文献   

6.
储波  巴特尔 《实践》2008,(11):5-7
改革开放开启了内蒙古繁荣发展的新纪元.在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内蒙古大地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天的重庆,政治生态实现了从严重污染到风清气正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转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已经成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主旋律,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8.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农村改革已经整整20年了。20年来,辽宁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但是,要实现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目前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主要农副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已由总量不足转为相对过剩;乡镇企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与体制创新的重要时期,由数量扩张向效益与速度并重的方向转变;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明显制约农业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比机制转变更为迫切。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已经从以农业为主的古老国度转化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的经济大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10.
赵瑞霞 《求贤》2008,(10):12-12
1978年岁末.我们党成功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中国解放思想、全面开放、激活经济、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王友洛 《学习论坛》2009,25(11):5-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加深对这一重要论断的认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和展示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实行的深刻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深刻变革来说,就是实现四大历史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片面追求GDP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四大历史性转变为动力,经济建设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到“当惊世界殊”;政治建设从人治到法治;文化建设从单一封闭到繁荣开放;社会建设从未曾破题到强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直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两大历史性转折: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有赖于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报刊文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十六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国家计委提供的现场材料称,我国改革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基本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14.
在执掌政权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艰辛的实践和探索.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党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实践和探索进入一个重要转型期.在此转型过程中,实现了从以领导干部为对象到以权力为对象、从主要依靠运动到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从以惩戒震慑为主到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等三个重大历史性转变.这些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使党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探索和实践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这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创造活动的20年。20年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适应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实现了从“以阶段斗争为纲”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没有这个转变带来的思想观念大变化,我国20年来的一切变化就无从谈起。党的十四大以后,宣传思想工作又开始了由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次转变还在进行之中,它必将使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曾培炎 《求是》2012,(11):10-14
今年是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回顾总结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这些历史性的变化,包括在指导思想上的历史性转变、在治国方略上的历史性转变和在体制机制上的历史性转变.回顾60年的历程,特别是回顾和总结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对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成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相继写入党章,越发激励人们对当年所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及其改变原因作出新的思考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实现“九五”和201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这两个根本转变,涉及到诸多方面工作,但是,其中一个主导环节就是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无论是对经济体制转变,还是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工程.一、产权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转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是中国的自主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0年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