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与《新华日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大报。早在1937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时,就决定要办《新华日报》,经过多方面的斗争和努力,1938年1月11日终于在汉口正式出版。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历经重重艰难险阻,辗转迁至重庆继续出版。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始终高举团结与民主、进步的旗帜,动员与组织广大群众抗战,是党在国统区开展统战活动的一个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2.
1938年秋天,我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第一高中。不久,学校便从开封迁往河南省镇平县城北20多里的石佛寺。此时,正当抗战初期,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兴起的时期。开封高中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学校抗日的气氛愈日浓烈。阅读进步书籍的读书会,抗日歌咏、演剧队纷纷成立。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毛主席的《论新阶段》、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石佛寺街头的书摊上都可以买到。这时我开始接触到革命文艺  相似文献   

3.
王浩 《红岩春秋》2015,(3):29-31
在70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新华日报》不仅用大量篇幅报道和宣传人们节衣缩食、踊跃献金、支援抗战前线的爱国行为,1938年12月18日,刚从武汉迁到重庆的新华日报社,还针对当时重庆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形势,组织了一场《新华日报》义卖献金活动,极大地调动了重庆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4.
正《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于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惟一的全国性日报。从1938年1月11日武汉创刊,10月25日迁重庆,至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历时9年有余,出版报纸3231期。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新华日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战民主的重要阵地,党和人民的喉舌,还是南方局统战工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接见章汉夫等人时说,《新华日报》是报纸,但更是手榴弹,更是机关枪,因为它的目标也是所有武器的目标: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毛泽东还说,《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我们党的又一支方面军。《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1947年2月28日停刊,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面向全国发行的机关报。华岗(1903-1972),浙江龙游人,1937年10月出狱后,在董必武的推荐下,参与筹办《新华日报》,出任第一任总编辑,成为“新华军”战士。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何伟在安徽直接参与创建新四军淮南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为安徽和全国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抗战初期,何伟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38年10月,受长江局派遣以《新华日报》记者身份来到安徽皖西立煌县(现金寨县)。他  相似文献   

7.
唐振君 《红岩春秋》2014,(12):36-38
正抗战爆发后,为了推动民族解放事业,促进全民救亡图存运动,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在"精诚团结"、"抗战到底"的呼声中,团结协作,形成了一致抗战的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战新形势,宣传我党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政言论,根据党中央的决定,1937年秋在南京积极筹办《新华日报》,但随着日军入侵的步步深入,国民政府被迫从南  相似文献   

8.
朱德抗日游击战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是一位伟大的抗日游击战的战术家,本文拟对朱德抗日游击战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全面性 自1937年7月至1940年5月,朱德一面指挥八路军作战,一面公开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关于抗日游击战的论著。最著名的专论有:1938年1月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抗日游击战的16条战术;1938年上海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的战略战术》;1938年抗日救亡出版社出版的《抗日的游击战术》;1938年《文献》合订本卷(四)转载朱德同年在《新华日报》上的论文《抗日的战略战术与建立新军问题》;1938年8月顽强出版社出版的《游击战争》;1938年11月解放出版社出版的《论抗日游击战争》。朱德在这些论著中论述了抗日游击战的一系列战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华日报》广州分馆(以下简称分馆)56周年纪念。正当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掀起的时候,中共创办的《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从创刊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反动派强行封闭停刊的9年多时间里,《新华日报》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历史,风云变幻,始终以  相似文献   

10.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接见章汉夫等人时说,<新华日报>是报纸,但更是手榴弹,更是机关枪,因为它的目标也是所有武器的目标: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毛泽东还说,<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我们党的又一支方面军.<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1947年2月28日停刊,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面向全国发行的机关报.华岗(1903-1972),浙江龙游人,1937年10月出狱后,在董必武的推荐下,参与筹办<新华日报>,出任第一任总编辑,成为"新华军"战士.  相似文献   

11.
正《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它于1937年底在南京筹备,1938年1月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武汉沦陷,报社搬迁至重庆。1947年2月,报社被国民党查封。  相似文献   

12.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是抗战时期我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它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并一直持续至1947年2月28日。至此,《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共出版9年1个月又18天,前后发行了3231号。  相似文献   

13.
<正>(接上期)三、敌后战场转换成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武汉会战后,侵华日军为寻找解决"中国事变"的出路,不得不改变侵华政策,开始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在侵华日军和国际绥靖主义者劝降的影响下,国民党政府也由抗日之初的积极抗战转为消极抗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转变为积极反共。从此,抗日战争的重担几乎完全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抗日战场的主力军。1938年  相似文献   

14.
<正>党报党刊是党的"喉舌"。刘少奇十分重视党报党刊的舆论宣传作用,1939年至1942年,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期间,他高度重视根据地的报刊工作,积极关心并支持《拂晓报》就是其中一例。《拂晓报》由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于1938年9月29日创刊,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映和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份报纸一面世,就  相似文献   

15.
翻开馆藏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摆在我们面前的报纸与其他历史报刊并无两样——“平静”的报头,“平静” 的版面,“平静’”的广告设计……,一切都与别的馆藏报纸一样的“平静”.然而,这“平静”里却包含了该报独有的而为我们今天所看不见的血与火的艰难奋斗.它诞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的武汉,又在日寇隆隆炮声逼进武汉的危急情况下迁到了重庆.本文拟对《新华日报》作一简介,并着重从该报由汉迁渝之艰辛这一侧面,来透视它的血与火的奋斗历程,从中认识它所蕴含的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刻意义.《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一张全国性党报.它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1947年2月28日终刊于重庆,共历经9年1个月零18天.  相似文献   

16.
张道藩是国民党文化界首领,抗战期间在重庆,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1938年,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合作较好,10月间在重庆纪念第一届戏剧节,演出话剧《全民总动员》。这时,全国话剧界群星荟萃于重庆,登  相似文献   

17.
在全民抗战热潮中,曾有一个救亡刊物给过抗战军民以巨大的鼓舞力量,这就是《反攻》半月刊。它是1938年2月1日由东北救亡总会(东总)在武昌明月桥14号创办的。该会宣传部负责主编。东总是1937年6月20日在北平成立的,它“以团结东北救亡力量,领导东北救亡工作,并推动全国抗日运动,以期达到恢复失地,完成民族解放为宗旨。”“东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是在  相似文献   

18.
徐行  张妍 《党史博采》2022,(8):26-31
<正>抗战时期,周恩来亲自领导创办了我党在国统区的第一张报纸——《新华日报》,他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和灵活的办报方式,为该报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不但报道了大量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真实情况,周恩来还亲自为该报撰写文章,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作为中共南方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成为我们党在国统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传播平台,在抗战中充分发挥出揭露日军侵略罪行、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加抗战、鼓舞中国军民斗志、团结爱国人士、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纪希晨,河南伊川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记者.建国后,历任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等职.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了大量报刊,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也在国统区公开出版,人民新闻事业有了巨大发展。但从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直到最后破裂的整个历史时期,新闻界两种不同力量之间,始终存在着复杂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局面。两个阵营报刊上围绕着抗战还是投降、团结还是分裂、进步还是倒退的斗争,贯穿了整个抗战时期;而在抗战胜利以后,双方报刊又在战争与和平、独裁与民主这些与中国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上,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的奇特现象,其间几次特别尖锐、影响深远的公开论战,都发生在《新华日报》和以“超党派”相标榜的《大公报》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