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史为镜     
李裴 《当代贵州》2020,(1):78-78
我们要常照历史之镜,树立历史的思维、擎起历史的火炬,让它照亮前行的路。人镜相对,总有一种好奇,镜像的反观是奥妙的。李白诗云:"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居易道:"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透过镜像感叹岁月年华,寄寓喜怒哀愁;唐太宗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镜像提升到正形象、知规律、明家国大事的高度。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于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现实从历史而来,又决定未来。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用典     
<正>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丈中引用。出处: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  相似文献   

3.
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代谏臣魏徵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对朝臣的感叹之言。魏徵是唐朝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性格刚直、敢于直谏著称,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魏徵死后,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白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4.
林培  林强 《广东党史》2004,(6):10-14
1962年8月6日,毛泽东在中央北戴河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关于阶段、形势、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在谈到陕西户县3个农民党员写的《目前形势怀感》(亦称《万言书》)时,他严厉批评了这封来信,说:"一叶知秋,也可以知冬,更重要的是知春、知夏……任何一个阶级都讲自己有希望,户县城关公社写信的同志也讲希望,他们讲'单干'希望……"最  相似文献   

5.
正讲真话、说实话,是做人起码的要求和"底色",也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内生力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讲真话更是一种担当。唐朝政治家、思想家魏徵,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是讲真话的榜样。他病逝时,唐太宗亲临吊唁,并留下了那段千古传颂的"三镜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魏徵在唐太宗心中的位置之高。反观现实,却令人忧心忡忡。当  相似文献   

6.
《实践》2020,(5):44-47
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的是人从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观察人民就能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不好。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主动把自己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之下。"出处:出自《史记·殷本纪》。原文:"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的人每天都是要照照镜子的,因为照镜子可以及时发现和清除面目上的污垢,整理好衣冠,以良好整洁的形象示人。会照镜子的人还懂得在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摆上镜子,这样便可以透过折射,全面修饰整理自己的仪表。最早将谏言作为镜子的,大概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有一段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以人为镜”,就是将人们的谏言当作镜子,并尊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为“人  相似文献   

8.
"愚不可及",今人多以为贬义,形容愚蠢无比。其实这一词原意是夸奖一个人伪装愚昧,但心如明镜,非常人可比。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谥号武。意为: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所以,孔子说,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装糊涂别人就做不到了。  相似文献   

9.
宋代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军,其长官或称知军,或称军使。对此,龚延明先生在其所编著的《宋代官制辞典》中称:"军一级长吏称‘军使’或‘知军事’,如云安军使、知光化军。"并引用《宋会要辑稿·职官》:"军、监使,掌同诸州,……亦有称知军、监事者"一语。[1](P537)据此,宋代军使与知军在使用上似乎可以相互取  相似文献   

10.
汪金友 《前线》2016,(6):80-80
正两千多年前的道学家列子,曾经推崇这样一个观点:劝导人们通过"持后"来"列前"。在《说符》中,列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向壶丘子林请教如何处世。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问:"为什么要保持落后?"壶丘子林回答:"顾若影,则知之。"于是列子回头看自己的影子:身弯则影曲,身正则影直。影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所撰的自勉联。领导干部的行为品格修养也需要把握好这样的辩证关系,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知足"是指保持平常之心,理性看待自己得失的价值观,具有一份知足常乐的心态,在个人待遇方面懂得满足;"知不足"则是指保持一种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带着责任和激情扑下身子干事,在创新创业方面永不知足。  相似文献   

12.
正郑板桥有对联写道:"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修身立德乃做人之根本,不仅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亦是其为政致仕的纲要。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张衡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罗隐说,"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修身立德对为官从政者而言,具有亘古不变的本源作用,"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13.
孟若萍 《新长征》2013,(12):64-64
<正>"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其中"照镜子"是前提,通过群众这面镜子,才能发现身上是否有灰尘,才能正衣冠、树形象。"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只有以群众为镜子,才能知不足,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首先要愿意照。愿意,是前提、基础,要提高"照镜子"的自觉性、主动性。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着  相似文献   

14.
正【引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卷上》【原文释义】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  相似文献   

15.
要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3,(21):9-9
《南方》2013年第13期党章是"一面常照常新的镜子"孔令源在《南方》2013年第13期撰文认为,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员的言行准则,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人们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而言,除了  相似文献   

16.
文过与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古语强调一般人都免不了要犯错误;似乎也含有另一层意思:至于"圣贤"则另当别论.在儒家看来,"圣贤"是理想人格的极至,是至真至善的化身,不大会像普通人那样犯错误.实则如何呢?"圣人"之一的孔子就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坦率地承认自己并非无过,只是能把不向众人掩饰错误视作一大幸事而已.被尊为"亚圣"的颜回,孔子称其"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足见即为"圣贤",亦非无过.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党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都十分注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成长壮大,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李峻 《广东党史》2010,(9):54-54
<正>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做"学习型党员",追本求源,必须从学习党的历史开始。学习党的历史为什么重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相似文献   

19.
知乎上有过这样一个问题:"遇到不好的人和事,应该怎么办?"点赞最高的一个回答这样写道:"远离他们,及时止损。"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糟心的人和事。这些事往往分辨不出黑白,争吵不出结果;有些人往往喜欢胡搅蛮缠,毫无底线。如果和这些人和事一一计较,最后不但浪费了时间,还会让自己变得浑身戾气。  相似文献   

20.
<正>1938年夏,一位在皖东抗日前线负伤的游击队负责人,到武汉治伤,当他向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周恩来汇报工作时,含着热泪做检讨,对自己没有指挥好战斗深表自责、懊悔,周恩来鼓励他说:"打就打了嘛,敢打就是不错……"并安慰他安心养伤。这位严格要求自己的游击队负责人,就是张如屏。历史的烟尘,似乎遮掩了许多英雄的轮廓,说起"张如屏",如今鲜有人知,但他在江淮大地上的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