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拿起一本杂志,信手翻翻,看到一篇《别不小心打 败了自己》的文章,写的是青年人就业的三个 故事。读完之后,觉得文章的标题恐怕是取错了,因为故事的主人公都不是“不小心”把自己打败的。 先看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做美编的秦女士,试用期不到就背包走人的原因吧。电脑室里有换鞋的规定,老同志都遵守得好好的,她受聘试用初来乍到,新单位、新环境,一次不换、两次不换还有情可原,可都两个月了,还经常光着脚踩一双凉鞋,那就不是什么“不小心”,而是散漫浪荡惯了,积习难改又不改。当别人向她指出时她还振振有词;“深圳那儿上班的人…  相似文献   

2.
就在伊拉克危机和朝鲜核危机步步升级、危如累卵之时,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于2月22日~25日对东亚中日韩三国进行了旋风式的访问,来去匆匆,不舍昼夜。不问自明,鲍威尔此行是要寻求三国在处理两个危机,特别是朝鲜核危机上的合作。虽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放言“美国有能力同时打两场战争”,但是,看来布什政府还是不愿意同时挥起两个拳头。  相似文献   

3.
2002起,我在缅甸一家由中国承担安装工程的水泥厂工作了几年,思乡之情自不必说,可是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却又极难. 缅甸的经济不是很发达,一般工人每月工资仅相当于人民币两三百元,而要装一部电话却相当于人民币2万多元,所以,一般家庭装不起电话.我所在的工厂和附近的焦寨镇是没有国际长途的,我每一次打电话回家,都要跑50公里外的省城曼德勒市,在那里打1分钟到中国的国际长途电话要5美金.由于打电话回家太难,加上又贵,我只有不到万不得已才打一次.  相似文献   

4.
老鼠是个坏东西,它不仅会吃掉大量粮食,而且还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病菌与病毒,实属消灭之列.所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表达了人们对于老鼠的痛恶、憎恨之心.过街的老鼠要打,就是不过街的老鼠,譬如正蹲在某一瓷器上的老鼠也该打.但是,怎么打?这里面有文章.一种是因为老鼠而迁怒于瓷器,一气之下,把无罪的瓷器也打了个粉碎;一种是设法把老鼠引出,然后再治于死罪;或采取投药等软办法将其慢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博弈:要不要嫁给这个“土鳖” 我和潘石屹好了四天就结婚了,听起来这个结合挺草率的.我妹妹听说我找了个出生于甘肃天水农村而且离过两次婚的小个子男人,就特地飞过来看他,看完了,用一首歌来表达她的失望之情:“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他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两个人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但是我没有被这些差距迷惑住,我想女人的眼光要放远一点,他现在的情况没有我好,但是将来呢?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和他结婚,会让我进步还是让我退步?  相似文献   

6.
《左传》载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历代学者训释"则以观德"皆聚焦于"则"字,且以后世的道德观念训释前人,不甚恰当.西周初年"德"的观念更为重要,"德"既源自上帝、祖先神又开始与积极主动之"敬"的观念相融合.周公"则以观德"是"仪式刑文王之德"的产物,周公所制礼乐(礼则)源自文王虔敬上天、恭敬人事而形成的"德型"."德"为"则"之根源,"则"为"德"之具体落实.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以制度典礼(礼则)落实文王之"德型",由此永葆天命.从文王树立"德型"到周公"则以观德",世俗化、人文化的礼乐制度逐渐成为维系当时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与手段,政治秩序、社会准则与思想文化的道德化发展路向亦由是得以奠定.  相似文献   

7.
申小轩  梅旭东 《民主》2011,(5):27-29
如果,你试图走进一个女人的世界,那你就必须读懂她内心深沉的爱。如果可以,我愿意暂且忘记她身后的荣誉.只用一种姿态.一种女性的姿态,来聆听在她身边发生的过往。那像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故事里,有江北古城的千年风雨,也有一个女人为之付出的半生缘。  相似文献   

8.
潮河晨曲     
《侨园》2016,(Z2)
正早餐前从下榻的宾馆出来,我信步来到相邻的潮河,从街区公路桥桥头拾阶而下,沿河之一侧徐行。不熟悉山海关的人一定不晓得,这座古城除了临海之外,还有两条河流经过街区:一条是石河,一条是潮河。石河承载着两次战事,一次是明末清初,一次是解放战争时期,分别被称作"石河大战"和"石河保卫战";潮河则静静地流淌,没有携带什么历史故事或事件。现在来说,当地政府对石河沿途的  相似文献   

9.
史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中玩鹰,突遇谏议大夫魏徵,紧张得竞将鹞鹰匿于袖中,结果鹞鹰因窒息而死。面对谏议大夫魏徵,眼睁睁见爱鹰死去,敢怒不敢言。无独有偶,宋太祖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加以劝阻,言辞稍微尖刻,太祖不听,并用弹弓打掉史官两颗门牙,史官毫不示弱,说要把这件事写到正史里去,太祖一听怕了,慌忙向史官赔礼道歉。读罢这两个故事,我又想起了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7,(Z2)
正我的父亲已经故去十五载了,昨晚梦中又见到您的身影,我在您的呼唤中惊醒,我想这也许是常人所讲的"日有所想,梦有所思"的缘故吧!爸爸,女儿真的很想您。我的父亲从小父母双亡,14岁那年他就跟着八路军去抗日,我们这些孩子是听着父亲打鬼子的故事长大的,父亲讲的故事我们百听不厌,至今记忆犹新。父亲对党忠诚,因为正直忠厚,不  相似文献   

11.
汤礼春 《侨园》2012,(2):48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名将,有关他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故里就在今天的湖北省老河口市.伍子胥是老河口史册上最早的一位名人,历代《光化县志》上均有所载.据明朝正德年间的《光化县志》记载"伍员,姓伍,名员,字子胥.初为楚国樊城守将.其父伍奢被奸臣费无极陷害,招致满门抄斩.伍子胥投奔吴国.吴伐楚,伍子胥带兵灭楚.吴越之战,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求和,并停伐齐,后吴王听信太宰伯喜否谗言,赐剑命伍自刎."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4,(18):52-53
今天,我只说三个故事,不谈大道理,三个故事就好。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何串连在一起。我的亲生母亲当时是个研究生,年轻未婚妈妈,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强烈觉得应该让有大学毕业的人收养我,所以我出生时,她就准备让我被一对律师夫妇收养。但是这对夫妻到了最后一刻反悔了,  相似文献   

13.
浦任 《瞭望》2001,(22)
“1995年我来时,老总开玩笑说每增加一份奖励我1元钱。如果兑现,我现在都成百万富翁了。当时大家都没想到发行会增长得这么快——而且是在全国报纸发行量大幅下滑的历史背景中实现的,都是点点滴滴做起来的。”“爱书成癖、成病”的张穗华很过瘾地当了十来年的记者、编辑,当初让他去做发行处长时,“一百个不愿意”,而今如果让他回去做记者,恐怕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了。4月6日中午,张穗华请记者到广州白天鹅宾馆自助餐厅用餐,经再三请求,他讲述了自已从一个记者“蜕变”为“卖报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话从赵伯伯嘴里说出来特别俏皮、有味 1965年年初,我们随父母从湖南来到山西太原. 后来才知道,父亲(作家、《平原游击队》编剧邢野)在湖南感到气候不适应,向中宣部打报告,希望回到北方,比如位于石家庄的河北省文联.冀中一带是我母亲的家乡,也是战争年代父母所在部队活动的地方.1958年,父亲曾经下放到河北省文联,任文联副主席,在保定办公.他也曾到石家庄国棉一厂下放.但是这时中宣部说河北文联的干部都下乡四清去了,一时联系不上,问我父亲愿意不愿意到山西太原?父亲一想,山西太原的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胡正几个作家他都认识.马烽、西戎、胡正曾是他文学研究所的同事,孙谦是他电影局时的同事,就同意先到太原落脚,以后再说.这样,我们就到了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15.
三、<殷先公先王考>和<续考>:熟练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王国维成熟地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重大成果,是1917年初先后撰成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两文.因其所运用的方法缜密精当,解决的问题重大,为研究者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故成为近代史学史上意义重大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晋国以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为由,联合秦国,出兵伐郑。 弱小的郑国面对两大强国的围攻,知道硬拼绝难取胜,只有寄希望于拆散秦晋联盟,才是救亡之道。于是郑国国君恳请大臣烛之武担负起说秦退兵的重任。 在强敌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烛之武并未惊慌失措。他从容坦诚对秦国国君说:‘秦晋围郑,我们知道自己就要亡国了。如果您觉得灭亡了郑国对您有益,就请您动手吧。但是,秦国在西,郑在东,晋居其中。征服了郑国,并使之成为秦国的边邑,那就必须跨越晋国,而这是很难的,想必您一定比我清楚;秦国既然不能以郑为边邑,郑国自然归晋所  相似文献   

17.
吴世泽现在依然把"五条保证"记得清清楚楚:第一个是保证不打不骂,第二个是保证生命安全,第三个是愿意回家的,我们发路费,有立功的,我们授奖……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9,(11)
<正>我12岁时候,家里有个小二胡在墙上挂着。我大哥、我二哥都是在业余剧团拉弦的,他们是业余剧团的骨干。在业余剧团,他们一唱戏,我就在边上站着看,一场不落。后来我跟我哥说:"你们都会拉了,我也学学这个弦。"我就把小二胡拿下来了,里外弦一逛,手指头一按,就能按出点来了。打那以后,哥哥告诉我几个点,我就按路子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我很快就会拉了,打那以后我就拉二胡了。  相似文献   

19.
龙应台 《党政论坛》2014,(14):22-22
从小到大,就没有人夸我能干、聪明。也没有人过:“马云,你有一天会做成事。”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记得大概在1995年,一天晚上我骑车去上班,看到几个人在偷窨井盖。我想,自己这么瘦,也没有什么武功,要是冲上去估计打不过人家。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几度出国的作家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出国两个星期回来后,可以洋洋洒洒写一篇长长的游记;出国两个月,回来能写一本书;而如果在国外呆上两年,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作为曾在以色列学习、生活过整整两年的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正如这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太多的经历千头万绪,不知说什么。思来想去,还是讲一讲我接触过的几位以色列犹太人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