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 刑讯是一种刑事审判方式,即使一个人遭受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以便从他那里获取口供,作为定罪的证据。这种审判方式早在奴隶制时代便已产生,它并不是中国的特产。在西方罗马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早期,对叛逆罪中所有被指控的人都可以进行刑讯,到罗马法复兴的12世纪,刑讯在欧洲遂成为一各普遍的习惯。在中国,奴隶制时代便已产生了这种审判方式,只是在  相似文献   

2.
刑讯,在历史上也称“拷问”、“拷掠”、“肆掠”等,是指在审判时对受审讯人施以强制手段,使其遭受肉体或精神痛苦从而逼取口供作为定罪量刑证据的一种野蛮、落后的审讯方式。现代文明法治国家,一律禁止刑讯,认为其是妨害司法公正及侵犯人权的大害。“严禁刑讯逼供”是我国一贯的刑事政策,但众所周知,在现实中,我国的刑讯现象还十分突出。这几年,我国学术界、司法界对刑讯的研究也较为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认为,刑讯制度的废止是首先由资产阶级来完成的,本世纪初,“西学东渐”,刑讯制度废止才在我国提上议程,从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刑讯在古代中国的司法审判中颇引人注目。近代以降,中西方法律不断发生接触、冲突和融合,随着一些新兴国家逐步废除刑讯,中国的司法刑讯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批判,引发了一场要求废除刑讯的社会运动。尽管中国的旧式司法刑讯具有其合理性,但已不足应付新的挑战。《申报》作为现代新兴媒体,得社会风气之先,对刑讯不断提出严厉批评。在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废除刑讯后,率先提出废除刑讯的主张。1905年4月经过修订法律大臣郑重建议,清政府最终从制度上废除了刑讯。但在刑讯废除后,欲在中国建立一套全新的司法审判和证据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4.
刑讯可能是出于逼供、惩罚或其他目的。在实务中,刑讯有一定程度的节制,绝大部分刑讯活动的实施既能达到刑讯的目的,又能不对被刑讯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刑讯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权力,社会中对刑讯有一定的、非公开的制度性支持。刑讯中的“囚徒困境”是刑讯产生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我国当前的条件使得实务中对刑讯有一定的依赖性,确立“沉默权”等措施对遏制刑讯的作用相当有限。随着我国执法机关执法模式的改善,我国刑讯逼供案件的发生会一定程度的受到遏制,但是从整体上讲刑讯不可能被真正杜绝。  相似文献   

5.
张焕然 《工会论坛》2015,(2):115-117
我国古代刑讯逼供长期存在。在司法制度尚不健全、法律规定尚不完善、个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司法官吏审判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本着快速结案的原则,通过刑讯逼取犯人口供,往往成为官吏审判方式。犯人往往是受尽折磨,屈打成招。从刑讯制度的特点以及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刑讯制度的长期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刑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对于当事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制度是人类司法制度中最为久远,同时又是公认最不能达到目的但又难以消除的制度之一.中国古代刑讯的产生比较早,国家在法律中也承认.国家对刑讯制度的承认并不意味着国家对刑讯制度的放任,相反,国家往往通过多方面的立法对刑讯制度进行规制.中国古代国家主要通过对刑讯制度的刑讯前提条件设定、刑讯对象的限定、刑讯方式的约束、刑讯工具的规范、刑讯数量的确定、刑讯部位的预定、刑讯人员的限定及制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等,达到减少和限制刑讯带来的副作用.当然,在实践中相关立法的作用和效果的有效性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7.
在其他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少数人的统治”甚或“一人之治”时,在希腊的诸城邦中却诞生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多数人的统治”,其中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最具代表性。特定的文化氛围,使雅典的民主文化富有创造性,其内涵、理念、政治模式等对后世的民主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管辖是确定有审判权的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上的分工的一项制度。所谓专门管辖,是指对特定人犯罪的案件,不由普通审判机关按照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的原则来审判,而由专门机关审判的一种管辖制度。专门管辖在中国古代诉讼中就已存在,并且具有类型多样化、内容丰富、规定完备等特点。本文拟对这一制度进行初步探讨。一中国古代专门管辖制度的类型(一)对特定身份的专门管辖虽然一些古代思想家曾经提出过“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的先进思想,但中国古代诉讼并没有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此各个朝代几乎都有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 中国奴隶制法概述 一、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掌握中国奴隶制法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尤其对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应重点掌握。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国奴隶制法的基本特征以及“礼”与“刑”相结合的礼刑法律体系。 二、内在联系。本章是从宏观角度上介绍中国奴  相似文献   

10.
试论庭审方式改革与辩护制度完善潘家永我国现行刑事审判方式受前苏联“纠问式”审判模式的影响较大。这种审判模式虽然以国家职权主义诉讼为主,突出强调了司法机关的职权,但弊端较多,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工作的质量。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放弃纠问式,采用控辩...  相似文献   

11.
在提倡“依法治国”的当代中国,审判权及其行使是否应该独立,怎样实现独立,实现什么样的独立,该文就这一问题结合审判实践进行了探讨。认为:审判应当独立,应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独立。实践中制约审判独立实现的主要问题在于,民众“人治”观念的不改变和“法治”观念的不确立、法制建设的不完善、司法体制的不适应性等。要保证审判的独立的实现,必须改变民众“人治”观念,树立起民众的“法治”观念;从立法和理论上确立审判的独立地位,对现行的司法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至今,在向“控辨式”审判方式转变过程中,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也出现了阻碍改革进程,影响和制约改革深化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的持续存在,势必将成为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巨大障③。一合议庭职权定位不准在审判实践中关于合议庭的职权存在二种极端:一是片面强调合议庭职权,抛开庭长,院长对案件的审查和对法律文书的修改,由合议庭径行作出裁判,并送达当事人。将强化合议庭职责理解为合议庭独立审判;二是片面强调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对合议庭审判的案件,层层汇报,层层审批,辅之以刑事错案责任追究内…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司法改革的现实思考与理论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改革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末,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决策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被正式提出,由此,司法改革成为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P对于我国司法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有学者将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视同于八十年代末期展开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产生的背景:“尽管在时间上,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早于当前全面铺开的司法改革,司法改革发轫于审判方式改革。但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整体司法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内发性动力是基本一致的。”(2)虽然我国司法领域中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与司法…  相似文献   

14.
里心审判方式是当代中国审判方式的一种类型,在乡镇法庭的审判实践中,具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乡土司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而这种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对我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化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人的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观念,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五四文学的基本精神,是一个时代文学革命先觉者共同智慧的结晶。这一观念的基本内涵是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一种“人间本位主义”。文学批评应有“时代观念。”对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伦理为本位的传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虽已显现出一些弊端,并在司法改革中遭到摒弃,但笔者认为,目前“城乡二元化”生态结构的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农村,马锡五审判方式不仅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而且仍在发挥着重要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模拟审判教学法”在法律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拟审判教学法”是一种在特别设置的审判环境中,模拟扮演法庭上处于不同地位的各角色人物,进行演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过程,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实体法、程序法等理论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司法实践中典型的案例材料,让学生根据案件的事实、法律的规定和各自扮演的角色,各自独立进行准备,然后按照程序法的规定,进行模拟审判演练。“模拟审判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模拟审判材料的准备阶段。首先老师要根据模拟庭的性质和种类,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结合“模拟审判教学法”的特点,选择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8.
我院从九十年代初期即开始探索审判方式改革,1994年正式起步。当时各类案件逐年上升,审判力量却相对不足,审判力量与任务不相适应已成为突出矛盾。加之人民群众要求法院增强审判透明度,审判活动向社会公开,成为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要求,形势逼迫法院必须进行审判方式改革。1997年,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改革和完善审判方式的决议》实施后,我院以此为动力,加快改革步伐,使审判方式改革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坚持以公开审判为重心.以“三个强化”为重点内容的审判方式改革公开审判是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重心。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强…  相似文献   

19.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是司法便民,它是适应我国陕甘宁边区司法实践环境的审判方式。当前重彰“马锡五审判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可能性和意义。“马锡五审判方式”与现代诉讼制度并不是对立的,程序化实现、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中的“便民”精神不会扼杀其灵活多样、方便群众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掀起一股复兴马锡五审判方式之风,但马锡五审判方式在今天已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描述马锡五审判方式及其审判方式的特点,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和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阐明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复兴的原因,通过分析两个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等不同方面,然后提出马锡五审判方式已不适合中国今天的发展。同时指出,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但中国也是一个法治国家。由此,马锡五审判方式之复兴,我们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