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现代文学大家中作品影视改编数量最多的一位作家,老舍的小说<月牙儿>走过一条由文字而银幕再到屏幕的较为完整的影视改编之路,那么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月牙儿>到底有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月牙儿>的影视改编呢?本文将就此展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晓苏 《求索》2012,(4):153-155
随着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方言的交际范围与使用人群已经明显减少。但在当代影视剧作品中,方言的出现频率却越来越高,并且有效地提升了影视剧作品的幽默效果。本文从幽默机制构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方言幽默的心理学基础,解释了影视剧中方言运用的文化现象;通过分析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发展规律,论证了方言在影视剧中的适量运用与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的关系;通过对多部典型的影视剧作品的量化分析,归纳出影视剧剧作品方言选择的条件和原则,找到方言幽默机制的建立方式,为影视剧作品的方言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电影作品一般是根据已有的文学作品改编创作而成的,而根据经典名著或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往往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但是,这种合作中却存在矛盾:文学作品作者质疑制片者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认为背离原著的改编是对作品精神权利的侵犯。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如何保护文学作品的精神权利,在两大法系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保护倾向。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保护作品精神权利,但具体适用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并不统一。电影作品不仅是版权产品,还是文化产品,具有传播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从文化功能角度分析,应该在电影改编过程中确立保护文学作品精神权利的基本规则,即公序良俗规则。  相似文献   

4.
在辽宁省首届未成年人优秀文艺作品评选活动中,作为影、视、剧作品的一名评委,得以集中观看了几十部我省近年来以未成年人为创作内容的舞台、影视、广播作品。这些作品可谓色彩纷呈,画面各异,但其创作态势也有喜有忧,一些倾向性问题需要引起创作者们注意。  相似文献   

5.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他坚持现实主义写作立场,在作品中观照市民社会,塑造了一系列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对国民性问题的思索上,他采用了文化批判的视角,通过塑造大量的典型人物和自己特有的写作手法,去展现自己对国民性的理解和对国民性重建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黄斌 《传承》2009,(5):40-42
自学成才的作家教授有"幽默小说家"之称的老舍不仅在他写的小说与剧本里充满了幽默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是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7.
舒乙 《北京观察》2009,(9):60-61
人人知道,老舍先生爱北京。 怎么个爱法呢?爱它什么呢? 他说他自己说不上来,仿佛爱母亲一样,是一种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不大容易说得清楚。北京在他的血里,他的性格和脾气有许多地方是北京赐给的。  相似文献   

8.
论方言影视剧的生存语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义贵 《新东方》2001,10(6):63-66
日常生活中的“方言现象”比“普通话现象”更为普遍、常见,方言比普通话更为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时突出作品的地域特色,方言在影视剧中得以启用。虽然方言影视剧在与普通话影视剧的比较中其劣势是十分明显的,但由于四川话(包括重庆话在内)与普通话之间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张力空间,川渝地区也就成为生长方言剧的肥田沃土。  相似文献   

9.
金庸与读者对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基本予以否定,其原因在于:文学向影视的转换本身有难度;武侠小说的传奇性转换成具体、确定的画面有难度;影视创作者的再创作要让熟悉原作的读者接受有难度。金庸小说的改编拍摄却始终不曾终止,这主要是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关于“侠”的文化心理,源于影视创作者对金庸小说丰厚文化内涵的认同与宣扬。  相似文献   

10.
周振天 《政策》2010,(10):60-60
谁都明白,改编红色经典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要把《洪湖赤卫队》这样一部享有50年盛誉、家喻户晓的著名歌剧改编成长篇电视剧,就更要花一番心思了。原著、电影看了无数次,"洪湖水浪打浪"的优美曲调也早已浸润我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1.
华丹 《理论月刊》2002,(1):34-35
老舍语言最重要的风格就在于创新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了解这些风格,有助于加强文学创作中语言的创新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韩国影视剧能在中国流行,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韩国影视剧的成功,与其现代的文化产业运作与传播方式密切相关。韩国影视文化产业的成功运营启示我们:在某种条件下,文化产业可以成为经济发展核心推动力,而且,这种成就是可以通过政府和业界的共同努力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老舍先生关于文学语言论述的分析,透视出他对汉语文学的认识、情感、态度以及对语言文学发展的期待,显示了他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坚持、维护并努力贡献回报的文化人格。对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母语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4.
傅晓燕 《求索》2011,(8):206-208
作为现代城市的书写者,老舍带着伤感与眷恋,展示着对皇城根下的北京世相的惋叹;张爱玲却含着彻悟人世的苍凉与悲悯,勾勒着华洋杂处的上海传奇的疯狂。他们让北京和上海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空间存在,探寻他们笔下的城市与人以及他们的精神内核,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舒展 《北京观察》2009,(4):58-62
1924年,老舍24岁时赴英国,在伦敦东方学院教汉语,想要教好汉语,必须下功夫学英语,于是,在教学之余他开始了刻苦攻读,但丁是他特别崇敬的作家,老舍成了一个“但丁迷”,  相似文献   

16.
黄大力 《湖湘论坛》2010,23(6):105-107
老舍早期长篇小说作品已初步显露出其主体风格,具体表现为一半恨一半笑的幽默特质,以及散发着浓郁地方风物民情气息的北京味,这也是老舍在曲折的创作道路上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1964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起“中间人物”事件,《文艺报》的主编之一黄秋耘,提出了写人物的十七个字,最好写那些“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从此受到全国各文艺报刊的声讨批判。冬天,他被发配到山东去搞“四清”。临走的一个大清早,天儿特冷,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老舍先生来给他送行。秋耘大感意外,在这鬼都不上门的日子,老舍先生出现在面前,觉得一股暖流热遍全身。  相似文献   

18.
孙宇 《两岸关系》2006,(10):53-54
以茶会友,连战夫妇与老舍茶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4月28日,连战夫妇来老舍茶馆品茗看演出,今年7月,茶馆总经理尹智君随中华茶人联谊会赴台交流,参访期间,尹总专程拜会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及夫人,受到了热情接待,并互赠有意义的礼品。参访归来,笔者采访了尹智君总经理  相似文献   

19.
张爱辉  高琴 《前沿》2006,(10):222-224
从美学特征角度对老舍小说创作加以分析,作者远离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作品的幽默风格与"北京味儿"作为其作品的显著特征,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50、60年代,夏衍结合自己的电影改编实践.就文学的电影改编问题集中发表了富于建设性的意见,但作为左翼文学家、电影艺术家,现实主义精神、社会功利性的追求使其"忽略了在电影艺术与文化的创造和生产里所包含的复杂的影像形式和个人选择的因素";其中的某些方面随着岁月的流逝或许风光不再,但有的论说由于固有的现代性仍不失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