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辉  高琴 《前沿》2006,(10):222-224
从美学特征角度对老舍小说创作加以分析,作者远离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作品的幽默风格与"北京味儿"作为其作品的显著特征,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散木 《同舟共进》2008,(7):43-46
暑天,看了蒋泥的新著《老舍之谜》(中国书店2007年版)。新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师之一,老舍,他有怎样的"谜"呢?蒋泥共列出"出生"、"出道"、"情爱"、"创作"、"离乱"、"个性"、"地位"、"自杀"8个"谜"。至于穿插在8个"谜"中的数十个"问",也大致概括了老舍的一生与创作。  相似文献   

3.
一 老舍是个大作家,可一生都在写下层百姓和小人物. 新中国之后,老舍先生著作等身.可真正被后人熟知的只有两部话剧:一部挽歌《茶馆》;一部颂歌《龙须沟》. 老舍以写作为自己的职业.尽职尽守,业绩昭著.但是老舍很清醒,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对英国人格尔德夫妇说过这样的话:"我虽然同情革命,但我还不是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而对不理解的东西是无法写出有价值的东西的."  相似文献   

4.
黄大力 《湖湘论坛》2010,23(6):105-107
老舍早期长篇小说作品已初步显露出其主体风格,具体表现为"一半恨一半笑"的幽默特质,以及散发着浓郁地方风物民情气息的"北京味",这也是老舍在曲折的创作道路上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可以说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老舍一生在北京度过了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但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老舍说过:“我爱北京就像爱自己的母亲,无论在哪里,我思念北京,就像思念我的慈母。”  相似文献   

6.
京派文人通常是指20世纪30年代政治中心南移之后,蛰居在北京进行文学创作的文人作家。他们大多是外乡人,文学创作也很少以北京为创作背景,多选择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而老舍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文学作品也都以北京为创作背景,然而在文学史中,很少有学者将老舍归列到"京派"文人麾下。刘勇教授于2005年和2010年发表的两篇论文,都亮出"老舍当之无愧是京派代表"的观点。但从传统意义上的"京派"文人的文学创作与老舍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可发现老舍的文化归属:他不是京派作家。  相似文献   

7.
<正>人艺群星璀璨,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太过短暂。建院初期绽放光芒后,随着"反右"和"文革"的风暴来袭,人艺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运动的汹涌洪流。优秀的艺术家们,被裹挟着向前,身不由己……老舍:少开会,让我下多解放后老舍回国,他对国内的重大政治题材并不熟悉,接到写作任务,觉得既然是党的要求,就应该边学边写。1952年初,"三反"、"五反"运动尚未结束,老舍为人艺写了反映该运动的《两面虎》,后改名为《春华秋实》。当时他看了很多政策材料,家里还请了个老先生,专门抄文稿。初稿出来后,各方的修改意见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8.
黄斌 《传承》2009,(5):40-42
自学成才的作家教授有"幽默小说家"之称的老舍不仅在他写的小说与剧本里充满了幽默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是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9.
<正>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老舍倍感亡国的屈辱。他激动地写到:"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进来,把我的那一点珍宝劫夺了去。我必须赶紧出去。"于是,他怀着抗战到底的决心,毅然抛下妻儿和舒适的生活,只身一人挤上了南下的最后一列火车,前往武汉,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老舍将日本强盗的血腥暴行一笔一笔记录下来。他彻底改变了以往"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的性格,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  相似文献   

10.
吴永平 《理论月刊》2005,(3):116-118,135
学术界大都认为老舍早期小说<小铃儿>的主题是"宣扬爱国主义".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讨老舍有意忽略这篇小说的真实原因,剖析作品中流露出的满族情结及基督教观念的深刻影响,认为其主题是站在宗教教育者的角度,针贬当时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并宣扬基督教"普世合一"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2004年7月,北京人艺于1999年第三次复排的新版<茶馆>登上了台湾的戏剧舞台,为两岸表演艺术界再创盛事.老舍及其作品在台湾一直备受关注,作为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经典剧目之一的<茶馆>,引起了台湾文化界的强烈共鸣和深层接受,观众被吸纳在"笑"、"讽刺"和"诙谐"的戏剧情境之中,其本身的艺术语言和舞台美学创设出新的读者剧场.  相似文献   

12.
正熊庆华是一个没有受过学院美术教育的传奇的艺术家,他的经历的传奇性既有好处,也有劣势,很多人一上来就把他的归为"农民画家",把他的作品当做传统的"农民画",有非常资深的专业评论家评论熊庆华的题材,这种农村题材的创作没有什么新鲜的。甚至看了作品第一印象是"他画得一点都不好,结构造型都缺乏基本功"。  相似文献   

13.
大师的年味     
正每到春节,关于年味的话题,就会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大师们笔下浓浓的年味,更让人回味无穷。老舍过年喜欢热闹,每年春节,他家的小院里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中的人都会得到一份小礼品。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他那优美的笔调,  相似文献   

14.
我和姚雪垠相识是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时期的陪都重庆,那时他已是以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闻名于国内外的作家,而我却只是个刚刚步入文学道路的知识青年。为了提携我、鼓励我,他曾不止一次地将我的稚嫩的作品介绍给老舍编辑的《抗战文艺》、茅盾  相似文献   

15.
舒乙 《北京观察》2011,(3):36-38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作品被搬上舞台、银幕和电视的,就数量之多而言,非老舍先生莫属,在这方面,他是冠军。  相似文献   

16.
《春秋》2020,(1)
正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老舍4年多济南时光,老舍不仅收获了文学成就、收获了朋友,更收获了爱情与爱的结晶。青岛的时光,亦是老舍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有诗有酒有故事、有旧雨新知,传世之作《骆驼祥子》就是孕育于济南、完成于青岛的。山东7年,他以其思想深度与艺术造诣的突破与升华,以《骆驼祥子》《济南的冬天》《月牙儿》等作品,确立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祥子 《协商论坛》2013,(7):57-59
在近代文人中,老舍、胡絮青夫妇和齐白石老人的交往是非常漂亮的一段佳话,有不少精彩的故事,很值得一记。老舍先生1930年由英国教书回来后,应聘到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教书。这时他新婚不久,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1933年得长女舒济。转过年来,在南新街寓所中照了一张相片,并题诗一首,名曰:"全家福"。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  相似文献   

18.
每月要事     
全国▲2月3日,纪念我国杰出的文学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等出席并讲话。老舍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开拓者之一,他的作品《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朽之...  相似文献   

19.
近读史国富的山水画作品和有关的文学资料,颇有快意,不由得想到"功力·眼力·魅力"这个题目。我觉得史国富的画是富于艺术魅力的,而究其原因,则在于两条:一是他具有丰厚的艺术功力,二是他还有善于发现美、提炼美的眼力。这几条看起来似乎并不高深,但当今画坛"三力"兼备的画家未必很多。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是张恨水先生逝世40周年,这位曾被老舍称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有一个独特的人生信条:"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也确如信条一样,张恨水的创作数量在20世纪中国小说家中是惊人的。他当年的经济生活究竟怎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