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复性犯罪是指由于行为人自身或者家庭、社会等因素,从而导致对他人或社会产生报复性心理所引发的犯罪,通常分为报复他人和报复社会两种类型,本文主要论述针对他人的报复性犯罪。被害人过错是人身侵害类案件中的重要酌定情节,也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时常援用的辩护理由,但是我国刑法至今仍未将被害人过错纳入法定量刑情节的范畴,这是导致强奸罪、故意伤害罪和其他人身侵害类犯罪量刑不均衡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论述被害人过错的法理基础,并对比外国立法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得出了被害人过错的酌定量刑情节应当法定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对现实社会认识尚浅。近年来,高校女大学生因性犯罪被害的现象频发,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本文拟从女大学生遭遇性犯罪的特点出发,结合现实,基于被害人立场,围绕主客观因素分析女大学生遭遇性犯罪的原因,为这类潜在被害人提供若干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3.
死刑案件大量集中在致人死命的暴力性犯罪中,即多数死刑案件中存在着明确的被害人。在死刑案件中加害人与被害人的责任并非完全处于两个极端——加害人的责任为100%,被害人的责任为0,许多情况下被害人对案件的发生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被害人的过错大小直接影响到加害人的刑事责任程度,因此,认真研究被害人过错有利于提高定罪量刑的准确性,在死刑案件中,研究被害人过错对于提高死刑适用的准确性更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犯罪被害人过错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被害人在犯罪的产生、进程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犯罪学对被害人的研究相比,刑法学中对被害人所进行的研究甚少,但作为刑法学中心任务的定罪量刑中却不能不涉及被害人因素特别是犯罪被害人过错的问题。犯罪被害人过错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对犯罪人的定罪科刑。探究犯罪被害人过错,无论是对刑法学理论体系的完善,还是在实践中对国家刑罚权的运作,  相似文献   

5.
犯罪是一种互动行为,被害人的行为影响甚至形塑了行为人犯罪,在关注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同时,应认识到被害人过错的一面。一方面,被害人过错作为一种常见的辩护理由,在司法实践中频频出场;另一方面,被害人过错的认定在司法裁判中存在着偶然和专断。本文在分析产生此种现状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在立法上法定化,在司法上规范化,旨在实现刑事被害人过错行为的司法控制。  相似文献   

6.
性犯罪被害人与其它类型的形式被害人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其除了必然遭受性犯罪行为带来的直接伤害或损失以外,还可能遭受来自公诉机关、社会公众对性犯罪案件不恰当反映所造成的第二次伤害,因此本文重点关注性犯罪被害人的二次被害,明晰性犯罪被害人二次伤害的概念,分析造成二次被害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预防和避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解决被害人过错责任在我国司法中存在的弊端,关键是将被害人过错法定化。通过对被害人过错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弊端的分析和对国外关于被害人过错的立法例进行比较研究,从罪刑均衡、司法公正等方面论证被害人过错法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被害人过错酌定情节法定化的具体运作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损害之所以发生,有时加害人有过错,被害人也有过错,这就构成了混合过错.混合过错既然是加害人和被害人双方的过错,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即应根据他们各自的过错程度,确定双方责任的大小。随后考虑加害人是否赔偿,赔偿多少。这就是民法理论所要研究的过错相抵问题。  相似文献   

9.
梁辰宇 《法制与社会》2013,(21):246-247
自20世纪中叶门德尔松首次系统地提出被害人学的相关理论之后,人们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对被害人进行援助的研究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鉴于性犯罪的被害人以其特殊性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对我国性犯罪被害人援助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望有效地帮助性犯罪被害人尽早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初红漫 《河北法学》2012,(1):126-127,128,129,130,131,132
有关被害人过错影响刑事责任的正当依据主要存在"风险创设"、"比较过错"、"值得保护"以及"自我答责"、"期待可能性"几种代表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被害人过错影响刑事责任的正当性基础,但这些理论的共同缺陷在于:首先,脱离刑事责任的内在结构本身,片面地理解犯罪构成对刑事责任的决定性作用;其次,将被害人过错理解为纯客观情境因素,无视被害人这一"人"的能动要素对犯罪构成各个层面的复杂、全面的影响。因此,这些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明性都是有限的。只有从刑事责任的内在构造入手,分析被害人过错对刑事责任内在构成要素的全面影响,才能真正探寻到被害人过错影响刑事责任的正当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鹏展  温亚伟 《河北法学》2002,20(Z1):125-128
根据女性性被害的过错,可分为七大被害类型。研究女性性被害人过错的表现形式,进而剖析被害人的深层意识;旨在通过被害预防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袁锦凡 《时代法学》2010,8(5):79-87
性犯罪从根本上损害被害人人格尊严,使被害人难以从创伤中恢复,因此,相当多的国家均对性犯罪被害人采取特殊的保护方式。而在我国目前,不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还未意识到性犯罪被害人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出多方面的迟滞,这对我国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犯罪研究中,一般只注重对犯罪和犯罪人的研究,而被害人往往被忽视,但实际上被害人对于犯罪的产生以及犯罪预防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被害人过错作为犯罪的原因之一,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法官对罪犯的定罪量刑,但由于被害人过错在适用标准等方面并不明确,导致其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准确把握被害人过错对司法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法学刊》2022,(3):44-50
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有别于生活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将被害人过错定性为酌定量刑情节不仅忽视了其在犯罪构成中的体系性地位,导致犯罪认定出现偏差,更加剧其在量刑中被有意无意忽略的风险,导致罚过其罪。事实上,犯罪行为人与有过错的被害人共同分担不法与责任,关系到罪质有无、罪量大小的认定。被害人过错本质是“被害人不法”,对其进行评价不会对被害人造成二次伤害。特殊、急性的被害人过错可以作为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但不能一概将该标准套用于其他被害人过错情形的认定,否则会导致将慢性、长期的被害人过错与轻缓、即时的被害人过错等情形错误地排除出犯罪构成体系,致使不法与责任完全由犯罪行为人一人承担,有损个案公正。  相似文献   

15.
被害人过错及其刑法意义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过错是指由被害人作出的对加害行为的实施与危险性程度有影响的,应受刑法评价的不当行为。被害人过错导致加害行为侵害的法益被保护性降低,从而影响了犯罪人的罪责。本文认为被害人过错不能仅被视为一个酌定的量刑情节,而应该在我国刑法中构建全面的被害人过错制度。  相似文献   

16.
犯罪是犯罪人与被害人行为互动的结果,被害人在犯罪事件中的过错影响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大小。我国刑法中虽没被害人过错的概念,但其精神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亦有所体现。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法理依据可以从自我答责理论和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寻求,为了完善法律体系,实现公平和正义,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刑法研究主要从行为人出发,从而导致被害人过错情节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法律规定缺乏,在司法实践的运用存在随意性,被害人过错情节在司法中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文章以一名司法实务工作者的视角,对司法实务中的被害人过错情节的困境和对策进行探讨,以期对被害人过错作出准确的刑法评价。  相似文献   

18.
故意杀人罪是最典型的有被害人的犯罪。被害人加害在先引起他人加害 ,或被害人激化矛盾引起他人加害属于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在故意杀人罪死刑裁量中 ,被害人的过错是酌定从轻处罚情节。司法解释确立了“被害人一方有明显过错或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的故意杀人罪 ,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规则 ,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告人量刑时往往不予考虑。为了减少和限制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在立法上有必要将被害人的过错这一酌定情节法定化。  相似文献   

19.
论被害人过错对故意杀人罪量刑的影响史卫忠所谓故意杀人罪中被害人的过错,是指与故意杀人事实的发生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被害人的错误行为。它理应成为故意杀人罪量刑时考虑的因素之一。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一、量刑时考虑被害人过错的依据第一,这是公平的刑法...  相似文献   

20.
性犯罪中女性被害的实际状况和性犯罪的有效预防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日常生活理论认为生活方式与犯罪被害具有关联性。访谈通过分析个案的被害热点、被害人日常行为选择、被害人日常生活联系等因素,发现被害女性日常生活行为选择的疏忽与日常生活状态的缺陷使其较为容易进入一种性犯罪的被害情景,因此性侵害被害预防,需要充分重视女性生活方式瑕疵导致的被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